方剛
每每媒體披露出父母對孩子的暴力事件,針扎、鞭打、腳踢……打得孩子遍體鱗傷,甚至剝奪他們的生命,我們都氣得咬牙切齒,我們反對打孩子的家暴,這很好,但這還不夠。精神上的家暴,也需要我們覺察,并堅決反對,因為精神暴力的傷害可能并不比肢體暴力弱。
一位母親,信奉嚴厲教子,無論孩子多么努力,都永遠在指責他,永遠拿他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比,自以為這是在“激勵”孩子的上進心,卻不知道這將給孩子的心靈留下怎樣的重創(chuàng)。這,是家庭暴力。
媒體曾報道,一位父親在騎車帶孩子上學的路上不斷數(shù)落他,結果孩子突然跳下車,跳河自殺了。父親還不明白怎么回事呢!其實是孩子受到的精神暴力已經讓他忍無可忍。
不打孩子,不罵孩子,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沒感受到家暴。
一位父親,不舍得打孩子,但被他弄得氣急敗壞時,使勁兒抽打自己的臉,這也是家暴;
一位母親,孩子惹她生氣了,沒打孩子,但為了教訓孩子,毀了他心愛的玩具,這也是家暴;
一名中學生告訴我,他最受不了的是父母跪在他面前,求他“好好學習”。這,也是家暴;
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他因此感到受傷,這也是家暴;
為了避免孩子“早戀”,家長不讓她假期外出,不讓她和異性交往,甚至不讓她參加同學的生日會……這些,都是對她的“行為控制”,這也是家暴;
……
舉這些例子,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委屈、無辜、憤怒,會說:我是因為愛孩子才這樣!我是為了他“好”才這樣!我是為了保護他才這樣!
這些父母愛孩子,我信,但這是有愛的想法,卻沒有愛的能力。愛不是控制,不是占有,不是把父母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愛是尊重,是信任,是協(xié)助其成長,是賦權。
還有一種對孩子的精神暴力,很容易被我們忽略,那就是夫妻倆整天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夫妻倆還說:“為了孩子好,我們不離婚?!钡?,父母間的爭執(zhí),特別是家庭暴力,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暴力。這樣的孩子是“家庭暴力目擊者”。目擊者同樣會留下伴其一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
經歷家庭暴力的孩子,身心俱損。他們或難以專注學習,或陷入極大的自卑、自責情緒中,同時人際交往困難……他們中的許多人還傳承了暴力,將暴力帶入未來的親密關系中。
真愛孩子嗎?別做這些事了!
摘自《祝你幸?!ぷ罴议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