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翀 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500
確保建筑總體穩(wěn)定的重點就是保障建筑物主體結構的性能。近幾年,建筑物的安全事故反復出現(xiàn),這與建筑主體結構建設的質量息息相關。盡管當前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十分迅速,施工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但仍然有很多問題尚未得到及時處理,最終導致建筑質量不斷下降,因此,需要高度關注建筑物主體結構性能檢測工作。
在檢查建筑物結構質量時,外觀測定法是最早采用的一種方式。工作人員通過觀察建筑工程的外觀結構,初步測定建筑物主體結構性能。外觀測定法主要涉及如下幾點內容:第一,觀測建筑物的外觀,保證建筑物無破損、裂紋等問題。第二,觀察建筑物的外觀及尺寸,保證其符合相關質量技術標準;第三,調查建筑物施工所需的材料強度及穩(wěn)定性,以保證其符合建筑施工標準及設計要求。在采用外觀測定法檢測建筑物主體結構性能時,主要是結合檢測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實踐經驗進行,存在明顯的主觀性。
在外觀測定結束后,還要使用儀器來輔助檢測建筑物主體結構性能,采用相關測定儀器及輔助設施來檢測建筑物結構質量,再對比、判定并研究檢測信息與標準信息間的區(qū)別,由此完成建筑物主體框架的質量檢測任務,即儀器測定法。儀器包含兩類:無損檢測與有損檢測。前者是根據(jù)建筑物主體結構特征,采用相關測定儀器仔細檢測建筑內部情況,并不損壞建筑物,如X光科技、超聲波、電磁波等。后者則是采取規(guī)范化方法,對主體結構展開加壓測試,再試驗儀器測量、記錄主體框架各受壓位置的狀況,保證其符合施工質量標準。
鋼筋是混凝土結構中的主要受力部件,對工程主體項目的質量具有較大影響,要測量建筑物主體項目質量就必須查看鋼筋總量、配筋強度和鋼筋在截面上的部位。通常鋼筋保護層測量方法有兩類:破損法與非破損法。破損法要求進行開槽施工,鑿開鋼筋保護層,但非破損法僅需通過儀器檢測就可以。另外,還要進行建筑物主體框架的抗壓性能檢測,通常情況下,需測量主體框架的抗壓強度,分為動態(tài)檢測法與靜態(tài)檢測法。前者就是經脈動和起振器的雙重影響,檢測振型與部件頻率等參數(shù),采用判別系統(tǒng)理論檢測鋼筋混凝土里的鋼筋。后者主要包括超聲脈沖法、雷達法及回彈法,相對于動態(tài)檢測法,其測定結果精準性更高,但在大型項目結構中就不太適用。
建筑物主體項目質量檢測活動的主要基礎是一個國家、地區(qū)的法規(guī)和制度及科技的標準。但目前我國許多地區(qū)的法規(guī)及政策尚不健全,法規(guī)及制度不但缺少連續(xù)性,調整的范圍也很大,這會影響到建筑物主體項目質量檢測活動的順利進行[1]。隨著高新科技的進步,在建筑領域開始引入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但卻未發(fā)布與這些新事物有關的法規(guī)機制,這對建筑物主體項目質量檢測工作具有較大影響。
在建筑結構施工中,細節(jié)性工作內容很多,針對這類工作,要嚴格加以監(jiān)督和控制,保證工作人員的各種工作嚴格根據(jù)相關標準開展,但實際施工中并沒有做好這點。很多施工管理工作對工程現(xiàn)場加以監(jiān)督時,敷衍行事,未真正深入施工現(xiàn)場內開展動態(tài)化控制,令不標準的施工行為“有空子可鉆”,從而影響到整個建筑質量。
當前,質量檢測者的素質偏低是國內建筑物主體結構性能檢測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在質量檢測中不能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嚴格控制檢測質量,無法妥善安排質量檢測任務,質量檢測缺少標準性以及自身責任感較低。
主體結構質量測量是建筑物檢測的關鍵內容之一,需要結合各種標準科學開展檢測工作,并確保工作質量。對此,下文詳細介紹了建筑物主體結構質量測定方法的有效運用。
建筑項目主體結構質量測量工作涉及諸多內容,從縱向上說,涉及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建設質量、標準性等,從橫向上來看,主要涉及材料、機械、技術、控制,檢測方式要根據(jù)實際要求合理選擇。在建筑項目施工準備過程,對于主體框架的質量檢測,主要涉及施工方案、原料質量、員工技能、施工資質等內容。在正式施工以前,需要審核施工企業(yè)的資質,保證其具有施工實力,隨后仔細審查相關技術人員及機械設施,保證設施充足、員工技能過關[2]。施工準備過程檢測的關鍵是設計方案,施工企業(yè)能夠采用建筑信息模型,通過立體化模式呈現(xiàn)出主體結構的設計方案,質量檢測者就針對方案的可操作性進行深入研究,如方案是否兼顧到本地地基環(huán)境、風力條件等。
假設施工場地土質疏松,需要反復夯實與化學加固,但施工方案上并沒有確定這點,質量檢測者就要與施工單位溝通,確定軟弱地基缺陷是否得以明確,并全面掌握施工單位的處理方法,以保證建筑物主體結構免受地基問題影響,防止產生不均勻沉降、受力位移等現(xiàn)象。
建筑施工過程,對于建筑物主體結構的質量測定,需要仔細、認真,在掌握重點的基礎上,不得遺漏任何細節(jié),保證建筑物主體結構質量合格。該階段的質量檢測值得注意的問題有:施工標準性、材料品質、主體結構下沉率、工程承重結構規(guī)劃建設等。以下沉率的測量為例,下沉現(xiàn)象在建筑工程中經常出現(xiàn),并且因為建筑主體項目重量很大,幾乎很難防止產生下沉,普通沉降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質量故障,但若沉降位置存在差異,產生不均勻沉降,將可能破壞建筑力學概念上的平衡,引起安全隱患[3]。在質量檢測中,首先選擇水平部位,設定基準點,然后選擇諸多參照點,分布在建筑主體項目的不同位置,用作檢測依據(jù),開展第一輪測量工作,記錄基準點和全部參照點間的夾角數(shù)據(jù)用作標準值。隨后每天測量一次,記錄數(shù)據(jù),若夾角值改變很大,要停工解決,防止建筑主體項目在后期應用時產生不均勻下沉。
建筑項目進入竣工環(huán)節(jié)后,質量測定主要是面對細節(jié)進行,涉及工程外形結構、室內規(guī)劃、調整空間等?,F(xiàn)代化工程的主體結構,特別是大型工程,通常以混凝土結構為主,在建設中,一個常見的質量問題即裂紋,另外大型混凝土部件還會存在內部空洞,裂紋與空洞都會降低混凝土構件的總體強度,使之承重能力減小。在檢測過程,應該首先采取觀察法,對工程的混凝土結構進行全面檢測,確定其無大尺寸裂紋后,再采用設備展開二次測定[4]。例如超聲波測量,根據(jù)聲波在各種介質內傳遞速度及回波的差別,了解混凝土部件的質量狀況,若出現(xiàn)裂紋、空洞等現(xiàn)象,無法完成驗收工作,需要求施工單位立即處理,進而確保建筑主體項目質量。
若要有效提高建筑物主體結構質量,必須結合實際工作要求,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做好建筑物主體結構施工質量驗收工作。
(1)嚴格根據(jù)流程驗收主體項目。建筑物主體結構質量驗收工作,一定要嚴格根據(jù)《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tǒng)一標準》的內容進行。通常情況下,建筑質量驗收應在施工竣工后進行,并全面掌握主體結構項目的質量狀況。第一,組織驗收者觀察、測量施工場地,采集并記錄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第二,分析信息,評價結構質量。唯有如此,方可提高驗收結果的精準性及穩(wěn)定性,保證建筑質量。
(2)分析施工工藝資料。要判定建筑主體結構的質量,就必須調查、整理和分析施工工藝資料。通常情況下,施工工藝資料涉及原材料產品品質證明和測試報告、施工測試信息、見證試驗信息、分部分項與隱蔽項目驗收信息等,驗收者必須處理好施工工藝資料的采集工作,對其加以整理、編號與分析,保證施工工藝技術資料具有真實性、穩(wěn)定性與完整性等特征,并符合設計要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工程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針對建筑物主體結構質量測定十分關鍵,所以及時找到建筑結構中隱藏的安全問題,確保建筑物的質量及安全,能推動社會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在以后的建筑物建設中,一定要重視創(chuàng)新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方式,提高檢測效率,以確保及時檢測出建筑物中隱藏的各種問題,確保建筑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