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奎義,田顏顏
(東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山東 東營 257300)
本組50例病人,24例來源于本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神經內科學習期間,在該院神經內科住院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26例來源于本縣B醫(yī)院神經內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開展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期間住院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診斷內容是滿足1995年我國腦血管學術會議所制定標準的。因此,所有的患者在參與了顱腦CT、MRI的以及全腦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檢查之后。
1.2.1 一般臨床資料
在本組的50例患者之后,男38例,女12例,這些患者的年齡維持在20到90歲,平均56.9歲。TIA患者有20例,其中,頸內動脈系統(tǒng)的患者有11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患者有9例,出現(xiàn)腦梗塞的患者有36例。另外,出現(xiàn)合并血壓的患者有26例、糖尿病患者有13例、高血脂22例、吸煙32例、長期飲酒17例。顱腦CT和/或MRI示:大腦半球梗塞27例,小腦梗塞8例,多發(fā)梗塞(大腦半球、小腦和/或腦干)6例,正常15例。頸部血管超聲和TCD檢查:血管狹窄和閉塞19例,血管內斑塊和內膜局限性增厚17例,正常20例。
1.2.2 DSA檢查結果
通過DSA的檢查[1-2],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37例患者帶有頭頸部大血管與腦血管的病變,其中,頸動脈患者出現(xiàn)24例,椎-基底動脈的患者有19例,大腦中動脈8例,鎖骨下動脈7例,無例動脈2例,大腦大動脈1例,大腦前動脈1例,小腦后下動脈1例。在對血管的病變程度進行檢查的時候,發(fā)現(xiàn):血管閉塞出現(xiàn)了11例,狹窄程度小于70%,14例患者的狹窄度維持在50%到69%之間,20例的患者,狹窄度小于50%。其中有3例患者的腦部前動脈出現(xiàn)一側的缺失,由對側大腦前動脈經前交通動脈供應,夾層動脈瘤2支,2例椎動脈串珠樣改變,1例基底動脈梭形狹窄。
首先是頸動脈狹窄下的皮血管支架形成適應癥,有的患者會出現(xiàn)頸動脈狹窄大于50%;無癥狀的患者出現(xiàn)了頸動脈狹窄大于70%;與狹窄的血管之間產生聯(lián)系,會讓腦實質出現(xiàn)缺血,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神經系統(tǒng)的癥狀。這些患者在三周內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卒中,非動脈的粥樣性硬化[3-4]。有的患者在進行CEA手術后出現(xiàn)血管狹窄,頸部淋巴結亦或者頸部放療區(qū)域的狹窄。其次是患者的顱內動脈出現(xiàn)皮血管內支架的適應癥,這些患者的動脈狹窄度達到了50%以上,而無癥狀的患者狹窄的為70%;側枝循環(huán)不好;狹窄血管結構適合血管成形(<10 cm,成角不明顯);某些動脈夾層或不明原因的動脈狹窄。
2.2.1 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在進行手術之前,需要對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乙肝等進行常規(guī)檢查,同時,結合于對顱腦CT、MRI、頸部血管超聲以及TCD來完成一系列的檢查工作。另外,也要對并行弓上頭頸部大血管與全腦血管進行造影,以此來對顱內外的血管形態(tài)進行全面檢查,確保當前患者臨床特征與缺血情況的深入認識[5]。在進行手術之前的3天,需要讓患者口服腸溶阿斯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療、尼莫地平20 mg/次,3次/日,以此來防止患者出現(xiàn)術后的血栓以及血管的痙攣。
2.2.2 手術過程(以頸動脈狹窄支架治療為例)
①皮血管的穿刺與血管造影的運用,往往需要選擇Seldinger改良技術來對患者進行股動脈穿刺,然后讓股動脈造影得以提準確度,通過讀解剖學的深入認識來對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精確評估。同時,在進行造影的時候,需要懂得選擇最佳角度來投照,以此來提高投影的清晰度,實現(xiàn)對顱內動脈狹窄阻塞程度的把控。
②導管的置入。頸動脈的狹窄與弓上頭頸部大血管的狹窄之處,這將能讓患者的體征變化被清晰呈現(xiàn),而患者的配合度不好,能結合于全麻來完成治療。
本組資料中,經DSA診斷腦血管狹窄或閉塞發(fā)生部位順序:頸總動脈分叉處及頸內動脈(24支),椎-基底動脈(19支),大腦中動脈(8支),鎖骨下動脈(7支),無名動脈(2支),大腦后動脈(1支),大腦前動脈(1支),小腦后下動脈(1支)。文獻內容的準確度是值得認可的。當出現(xiàn)腦血管狹窄的時候,會很少因為動脈夾層的形成、動脈炎與肌纖維的變化而影響,其往往是因為動脈粥樣的硬化[6-8]。在進行造影檢查的37名患者之中,有3名患者有一側大腦前動脈缺陷,由于對側腦動脈處于動脈供應的節(jié)點,這些患者中,
出現(xiàn)了2名夾層動脈瘤、2名患者是椎動脈串珠樣的變化,1名患者出現(xiàn)了基底動脈梭形的狹窄。選擇DSA能夠對患者的腦血管正常解剖與全面檢測。這是當前最為準確、合適的血管狹窄檢測標準,所以,血管內的介入治療能夠對動脈粥樣硬化性檢測深入推進[9-10]。
綜上所述,隨著Gd—DTPA脂質體增強劑基礎研究的逐步深入,GdDTPA脂質體的MRI增強掃描可能成為臨床上鑒別良、惡性淋巴結的有效手段。
[1] 趙美英,王潤青,劉威,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術后并發(fā)癥的分析與處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5):85-86.
[2] 蘇淑麗.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護理[J].河北醫(yī)學,2009,15(7):842-844.
[3] 劉中光,馬玉恒,劉帆,等.多巴胺階段性輸注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25(8):654-657.
[4] 曲懷謙,夏章勇,楊華,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C].山東省第二次中西醫(yī)結合神經內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79-83.
[5] 劉中光,姚百洋,馬玉恒,等.烏司他丁對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血清S100B質量濃度及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2016,37(5):407-410.
[6] 吳凌峰,曹文鋒,吳曉牧,等.缺血性腦血管病伴未破裂動脈瘤的影像學特點及治療方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5,28(5):353-355.
[7] 陳曉輝,呂在剛,高宗恩,等.對比劑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術后腎功能的影響[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12):629-633.
[8] 王金龍,宋慶斌,吳婷夏,等.C形臂CT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25(2):93-96.
[9]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yè)委員會介入學組.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抗血小板策略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5,95(11):803-809.
[10] 李遠志.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