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軍
(重慶市潼南區(qū)第一中學,重慶402660)
毫無疑問,《邊城》是一幕悲劇,其主人公翠翠則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翠翠的悲劇?《邊城》里面沒有一個壞人,無論是水上碼頭船總順順,還是鄉(xiāng)下的農(nóng)民,甚至是傳統(tǒng)印象中唯利是圖的集市上的買賣人,都無一例外的個個心地善良。整個《邊城》,似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世外桃源。照理說,在這樣平和安寧的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應該生活得幸福,翠翠的悲劇也不應該發(fā)生。
如果將《邊城》和魯迅的《祝?!坊蛘呤恰犊滓壹骸纷鰝€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它們都是描寫傳統(tǒng)封建宗法制度下小人物的生活狀況,但沈從文對傳統(tǒng)封建宗法制是贊同的,至少我們在《邊城》中看不出他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批判;魯迅則完全相反,他對封建制度采取的是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我們還會明顯地發(fā)現(xiàn)魯迅小說中封建地主階級和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和禁錮在《邊城》里是不存在的。長期以來,專家學者對《邊城》多有研究,相關的論文更是汗牛充棟。但是,卻很少有文章討論這個重要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翠翠的悲劇?
按照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觀:就悲劇描寫的人物來看,“首先,悲劇不應表現(xiàn)好人由順達之境轉入敗逆之境,……再者,不應表現(xiàn)極惡的人順達之境轉入敗逆之境,......介于上述兩種人之間還有另外一種人,這種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不是因為本身的罪惡或邪惡,而是因為犯了某種錯誤?!盵1](P97)但是,翠翠是一個外貌靈秀美麗、心地善良的女孩子,她的悲劇命運并不是由于她的過失。在小說中,翠翠并沒有犯什么過失,但她不幸的命運還是隨之而來。就悲劇的作用來看,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功效在于“通過能使人驚異的劇情引發(fā)憐憫和恐懼并使人們在體驗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1](P71)。但翠翠只能引起我們對她的憐憫,而不會引起我們對自己因為犯和她同樣的錯誤而招致不幸命運的恐懼,因為如前所述——翠翠根本沒有過失;我們也不能從翠翠的悲劇命運中使自己的哀憐和恐懼的情緒得到凈化而產(chǎn)生快感:很顯然,希臘悲劇理論解釋不了翠翠的悲劇命運。朱光潛先生指出了亞氏悲劇理論的局限性:“悲劇的主要的道德作用決不在情緒的凈化,而在通過尖銳的矛盾斗爭場面,認識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盵2](P87)然而,用矛盾斗爭來解釋《邊城》同樣行不通:《邊城》里人和人的關系是和諧的,人和自然也是和平相處,哪里有什么矛盾沖突?
也有少部分論文談到了翠翠悲劇的原因,而且頗有見解。如藍棣之就提出了四點原因:“第一,是爺爺無法很深理解翠翠‘關于自己的事情’的想法,翠翠與二老的四次見面里的三次,他都不在場,因此,他一開始就弄不明白翠翠的所愛;第二,是翠翠不能也無法告訴爺爺她內心深處的感情向往,她無法如一個現(xiàn)代女性一樣與別人討論完全屬于自己的事情;第三,是船總一家人都認為老船夫對于翠翠的婚姻有決定權,而實際上他是要看翠翠的想法;第四,是老船夫對于翠翠的婚戀懷有根深蒂固的悲觀情緒:一方面他認為翠翠太像她媽媽,怕與她媽媽有共同的命運,另一方面他怕翠翠在愛二老的道路上走得太辛苦,擔心翠翠不是那位有碾坊的山寨團總之女的對手。”[3(P210)]陳思和則認為:“翠翠的悲劇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小悲劇,爺爺也好,大老二老也好,都是好人,因為大家互相之間缺乏了解,又不善于表達,內心的愛情表達不出來,纏來纏去就出毛病了?!盵4](P110)值得注意的是,藍棣之和陳思和都注意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翠翠沒有或者是無法表達出她內心的真實想法,但這其中的原因他們卻沒有講明。大老和二老都喜歡翠翠,翠翠則喜歡二老。依照我們現(xiàn)代人的想法,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翠翠直接拒絕大老并向二老表明心意就可以了,根本不會造成大老淹死二老出走,翠翠苦苦等待的悲慘結局。筆者以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影響下產(chǎn)生的部分儒家文化具有是封閉性與保守性對翠翠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翠翠性格的封閉保守,從而最終造成了翠翠的悲劇。因此,翠翠的悲劇既不是命運的悲劇,也不是性格的悲劇,而是保守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文明的悲劇。
有人認為《邊城》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邊城”,還是文化意義上的“邊城”。但筆者以為,《邊城》僅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邊城”,而不是文化上的邊緣地,它里面有很明顯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的影響。《邊城》里面民風淳樸,各個階層的人和平相處,這完全不是遠離傳統(tǒng)漢文化的苗族人的世外桃源,這恰恰是農(nóng)業(yè)文明影響下的儒家理想的傳統(tǒng)封建宗法社會。漢儒的五行圖式宇宙論具有“封閉性、循環(huán)性和秩序性的特征。......秩序性更帶來所謂安分守己,聽天由命,認為任何努力無不受既定秩序圖式(天道)的限制和制約,自認已被規(guī)范在某種既定位置上和處在這個不能逃脫的圖式網(wǎng)絡中,‘思不出位’,逆來順受,培養(yǎng)奴性,不敢說‘不’”[5](P179),這一思想影響到社會能造成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而又故步自封,影響到個人則造成性格的封閉和保守。
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雖然《邊城》屬于沈從文“湘西世界”作品,但《邊城》又和其它作品完全不同,“沈從文最初寫湘西世界,不是采用《邊城》這種寫法,......他要夸大湘西農(nóng)村那種非現(xiàn)代的、野蠻的、粗暴的‘血腥’因素,來沖擊、刺激甚至摧毀城里人建筑起來的審美文化?!盵4](P100)《邊城》描繪的則是一個和諧的充滿寧靜美的世界,這里的人們重義輕利、誠實守信、尊老愛幼,人人頗有君子之風,是個如桃花源般的君子國。這個君子國顯然不是蠻荒的湘西所有的,它倒是很符合儒家典籍里面描寫的理想社會:“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6](P114)“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6](P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P15)除了沒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外,《邊城》完全就是一個孟子眼里的理想社會。而《邊城》里面民風淳樸,完全不同于湘西地區(qū)的民風剽悍,所以也不需要學校來教化他們。所以說《邊城》和儒家的理想社會頗為接近,而不是不受儒家文明影響的文化荒漠之地。
就小說人物而言,翠翠完全不同于沈從文筆下的其他湘西女孩子,如《三三》里的三三,《長河》里的夭夭,雖然她們都是從外表到內心皆姣好無比的女孩子,是作者心中美的化身,但翠翠顯然更加柔弱內向。與其說她是一個大自然養(yǎng)育的苗家女孩,還不如說她是個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影響的漢族女孩子?!哆叧恰防镉羞@樣的描寫:“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庇谑?我們就很容易把翠翠看成是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自然之子,的確《邊城》里面并沒有翠翠上學的描寫。她所受的教育主要來自于祖父和社會生活。但是,儒家文化對人心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無處不在的;比如按照傳統(tǒng)觀念:女孩子是不能自主挑選夫婿的,婚姻大事都是父母做主。翠翠顯然沒有像她母親那樣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是直接采取行動。她一方面不能告訴爺爺她自己心中喜歡的是二老,另一方面她又對爺爺安排的讓她嫁給大老不滿。這樣,她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中,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儒家“對情感展露采取克制、引導、自我調節(jié)的方針,所謂以理節(jié)情,‘發(fā)乎情止乎禮儀’,這就使生活中的情感經(jīng)常處在自我壓抑的狀態(tài)中,不能充分地痛快地傾瀉表達出來?!盵5](P33)這是翠翠保守內心的深層次原因?;蛟S,有人會說翠翠沒有上過學堂,儒家文化的影響從何而來?其實,儒家文化早已經(jīng)內化在我們的血液中,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的“集體無意識”。大老二老也完全不同于沈從文“湘西世界”里的其他男子,苗族人敢愛敢恨充滿血性,苗族男子為了愛情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月下小景》中男女主人公因無法結合雙雙服毒而死,《豹子?媚金?與那羊》中豹子和媚金因誤會而先后拔刀自盡。大老和二老顯然不是這樣典型的苗族男子,兩兄弟雖然都喜歡翠翠,但既沒有采用決斗的方式?jīng)Q勝負,也不是完全采取唱歌的方式?jīng)Q勝負(大老在唱歌方面自愧不如,退出了比賽)。兩兄弟在愛情方面讓來讓去,迂腐不堪,顯然不是苗族人的風格。
將翠翠、大老二老和翠翠的父母加以對照,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翠翠和她母親模樣長得像,但是二人的性格卻完全不同。翠翠母親和她當兵的父親結合后又遭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最好兩人雙雙自殺,這才是典型的湘西苗族人的性格——敢愛敢恨,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當然,在翠翠的悲劇性中,她的性格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翠翠是美麗的,可她也是柔弱的。這種柔弱的性格加上外在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影響下儒家思想的影響,最終造成了悲劇的發(fā)生??梢哉f,翠翠在愛情中一直是處于被動地位。但無論如何,翠翠的性格只是一個次要因素,《邊城》中無處不在的儒家文化才是翠翠悲劇的主要因素。
沈從文肯定鄉(xiāng)下(湘西),否定都市?!哆叧恰肥恰跋嫖鳌笔澜绲淖钪匾髌?湘西代表的是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7](P231),他對湘西是贊美的、歌頌的;與此相反,則是他在都市小說中對都市人生的無情諷刺與批判,如《八駿圖》對都市知識分子“閹寺性”問題的揭露,《紳士的太太》對都市人愛情和家庭道德的譏諷調侃。魯迅不遺余力地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劣根性,沈從文則詩意地描繪湘西的生活,表面看起來,他們似乎是走的完全相反的道路。但翠翠的悲劇證明湘西也并非真正完美的世界,傳統(tǒng)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其負面影響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方方面面,哪怕是偏居一隅的湘西也同樣不能幸免。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沈從文和魯迅殊途同歸——都揭示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劣根性,雖然這并不是沈從文的本意。但傳統(tǒng)是復雜的,雖然我們經(jīng)常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但是真正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皞鹘y(tǒng)是非常復雜的,好壞優(yōu)劣經(jīng)常可以同在一體中。如何細致地分析解剖它們,獲得清醒的自我意識,就顯得比單純的‘保衛(wèi)’和‘打倒’,喜歡或憎惡,對今天來說,就更為重要??酌先鍖W一方面保持了氏族傳統(tǒng)中的人道、民主等許多優(yōu)良的東西,另一方面又同樣保存了氏族傳統(tǒng)中許多落后的東西?!盵5](P34)《邊城》中人們恪守古老的仁義禮智信,謙讓平和,這是傳統(tǒng)的積極方面。但傳統(tǒng)壓抑人的本性,使人變得封閉保守,這又是傳統(tǒng)的消極方面。如何繼承好傳統(tǒng)積極的方面,避免傳統(tǒng)的消極方面,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朱光潛.西方美學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藍棣之.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陳思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 三聯(lián)書店,2008.
[6]楊伯峻.藤文公章句(上)[A].孟子譯注[C].北京:中華書局,2010.
[7]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A].沈從文選集(第五卷)[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