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1907年夏天,已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的秋瑾與徐錫麟在浙江聯(lián)絡會黨準備起義,不幸因消息泄露,被清軍逮捕,并于7月15日凌晨,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
秋瑾遇難后,她的族人因怕受牽連,不敢為其收尸。最后,還是呂碧城聞訊從天津趕來,冒著極大的風險給她收了尸。當時,負責看守秋女俠遺體的清軍頭目,原已做好了誰來給這個大革命黨頭領收尸,就逮捕誰的打算。但當他得知前來收尸的這個女子,就是譽滿華夏的呂碧城時,終是沒敢動手,只能任其帶著秋瑾的遺體離去。
其時,呂碧城還用英文寫了一篇《革命女俠秋瑾傳》,發(fā)表在美國紐約和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讓“鑒湖女俠”的事跡傳遍了世界。幾年以后,呂碧城過杭州,還拜謁了位于西子湖畔西泠橋邊的秋瑾墓。那一刻,她站在秋女俠的墓前,回憶起當年兩人在天津的見面,不禁百感叢生,更揮筆寫下了一首七律,詩曰:
松篁交籟和鳴泉,合向仙源泛舸眠。
負郭有山皆見寺,繞堤無水不生蓮;
殘鐘斷鼓今何世?翠羽明珰又一天。
塵劫未消慚后死,俊游愁過墓門前。
呂碧城與秋瑾的姐妹情深,由此可見一斑。秋瑾的死,更讓呂碧城對清朝的統(tǒng)治失望到了極點。
與袁世凱分道揚鑣。成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復出國留洋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皇太后先后去世。特別是慈禧的去世,讓一些保守派惶惶不可終日,似乎她一死,國家便失去了主心骨。當時,還有人出主意,要將慈禧的畫像掛在萬壽山的排云殿內,意思是“你老人家便是死了,也要保佑我們”。這一舉動,立時惹怒了呂碧城,她當即填了一首《百字令·題慈禧太后畫像》發(fā)表于報端,詞曰
排云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英眉嫵。屏蔽邊疆,京垓金幣,纖手輕輸去,游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鵝。
為問此地湖山,珠庭啟處,猶是塵寰否?玉樹歌殘螢火黯,天子無愁有女。避暑莊荒,采香徑冷,芳艷空塵土。西風殘照,游人還賦禾黍。
她在這首詞中,直指把個華夏神州弄得如此狼狽的罪魁禍首,就是慈禧。還說她到了陰曹地府,也一定沒臉去跟漢朝的呂雉和唐朝的武則天見面。此詞一出,立刻引起巨大的轟動。
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出任了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呂碧城以其才華,被聘為總統(tǒng)府機要秘書。起初,她也是雄心勃勃,希望借此機會,一展平生抱負。但官場的黑暗,很陜就讓她心灰意冷了。
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就在籌安會的一批人,積極地充當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吹鼓手時,呂碧城毅然辭去了總統(tǒng)府秘書之職,離開北京,攜母移居了上海。
呂碧城到上海后,開始與一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了可觀的財富,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女商人。但呂碧城卻志不在經商,1918年,她叉去了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同時還擔任了上?!稌r報》駐美特約記者,將她在美國的見聞發(fā)回國內,讓國人和她一起看世界。
四年后,呂碧城學成歸國。不久,又再度只身出國,漫游歐美。這一次,她走的時間更長,這7年之久。在此過程中,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了《歐美漫游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后連載于北京的《順天時報》和上海的《半月》雜志。
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和她的“海外詞”
1928年,呂碧城加入了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還在中國創(chuàng)辦了一個保護動物會。1929年5月,她作為中國動物保護會的代表,赴維也納參加了世界動物保護大會,并盛裝登臺作了精彩絕倫的演講,讓與會代表都驚嘆不已。此后,呂碧城一邊周游列國,一邊宣講動物保護理念,成為了該組織最出色的宣傳員。她不論走到哪里,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儀表和言行,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代表著中國二萬萬女同胞,她要讓世人看到中國女性的風采。
另外,呂碧城在周游世界的過程中,還寫了大量描述西方風土人情的詩詞,如她在法國填過一首《解連環(huán)·巴黎鐵塔》:
萬紅深塢,怕春魂易散,九洲先鑄。鑄千尋、鐵網凌空,把花氣輕兜。珠光團聚,聯(lián)袂人來,似宛轉,蛛絲牽度。認云煙飄緲,遠共海風,吹入虛步。
銅標別翻舊譜,借云斤月斧,幻起仙宇。問誰將、繞指柔鋼,作一柱擎天。近街羲馭,繡市低環(huán),瞰如蟻,鈾車來去。更凄迷、夕陽寫影,半梢茜霧。
再如她在美國填過一首《金縷曲·紐約港自由神銅像》:值得黃金范。指滄溟、神光離合,大千瞻戀。一簇華燈高擎處,十獄九淵同燦。是我佛、慈航艤岸??{鳳羈龍緣何事?任天空、海閏隨舒卷。蒼藹渺,碧波遠。
銜砂精衛(wèi)空存愿。嘆人間、綠愁紅悴,東風難管。篳路艱辛須求己,莫待五丁揮斷。渾未許、春光偷賺?;M西洲開天府,是當年、播佳蒔遍。耀史冊、此殷鑒。
又如她在瑞士填過一首《玲瓏四犯·日內瓦之鐵網橋》:虹影牽斜,占鷲嶺長風,長縷輕揚。誰煉柔鋼,繞指巧翻新樣。還似索挽秋千,逐飛絮、落花飄蕩。任冶游、湖畔來去,通過畫船雙槳。
步虛仙履傳清響。渡星娥、鵲群休傍。舊歡密約渾無據,春共微波往。為問倚柱尾生,可讖盡、當年情障。鎖鏡瀾凄黯,回腸同結,萬絲珊網。
以前,乃至現在,一直有不少人認為限制很多的中國詩詞并不適合表現西方的風土人情,但呂碧城在這方面的嘗試,應該說還算是相當成功的。
一代才女,也是一代剩女,最后遁入空門
呂碧城不僅是民國第一才女——琴棋書畫、詩詞文賦無一不精,古典文學造詣更是冠絕天下。無論作為作家、報人、商人、教育家、翻譯家(會6國語言)、旅行家、社會活動家,還是作為一個女權運動的倡導者和動物保護主義者,她幾乎都做到了杰出,如果不是她一直堅持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反對白話文,以她的藝術感覺和描寫功力,她在文學上的成就極有可能會超過新文學史上任何一位女性作家,而不單是今天一說起來就是“三百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這樣簡單了。
呂碧城也是民國有名的剩女。其實,當初追求她的人不少,奈何她眼光太高,只看上了梁啟超和汪精衛(wèi),但又嫌粱年紀太大(比她大9歲),汪年紀太?。ㄅc她同歲),而終身未嫁。誠所謂:“香茗風流鮑令暉,百年人事稱心稀,君看孔雀多文采,贏得東南獨自飛?!保ǚ筋}《呂碧城集》四首其三)
呂碧城也曾這樣談到自己的感情:“生平可稱許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于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p>
也許就是因為她一直未能尋找到自己的感情歸宿,再有就是白話文的興起,呂碧城后來逐漸淡出了文壇,并對宗教產生了興趣。1930年,她正式皈依了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呂碧城自瑞士返回香港。先是住在香港山光道自購的一所房子中,后來又搬入了東蓮覺苑。
1943年1月24日,一代女詞人呂碧城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尸骨,火化后將骨灰和面為丸,投入了南中國海。
(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