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我的祖母第一次看電視的時候,快80歲了。她看了一會兒,問道:“剛才那個穿紅衣服的人去哪里了?”她看電視的時候,分不清電視里的事與現(xiàn)實中的人有什么不同。
在漫長的歲月中,她們不知道何為媒體,甚至也不識字。她們都出生在1920年之前。她們見過土匪,也經(jīng)歷過各種困難,但是她們的腳步很少能邁出方圓10公里外的地方。這是親情的距離,也是她們的人生所能達到的寬度。
到了我父母一代,情況就大為不同。他們出生在1949年前后,等他們60歲的時候,不得不學(xué)會使用手機。我母親這一代婦女看電視,經(jīng)常被感動得痛哭流涕,她們能夠完全進入電視劇的情景之中。當(dāng)然,她們也出得來,哭了一會兒,會說一句:“真是太會編了?!?/p>
但擁抱這個新時代對她們來說,還是相當(dāng)困難的事情。這一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普遍面對與子女分離的局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農(nóng)村青年大量外出務(wù)工,而小城的青年大量到外地讀書,追尋自己的夢想。中國人的生活前所未有地動起來了,即使北上廣的父母,也有可能面對與子女的分離,而對三四線城市和農(nóng)村來說,這種分離幾乎是注定的。
這種分離的最嚴重后果,就是他們必須一邊老去,一邊獨自面對巨變的時代帶來的困擾。每一代人都會面臨著老去,但不是每一代人都會面對巨變。工業(yè)社會的一變,到了信息社會又是一變,前面還有人工智能時代正在等著我們。我希望時代的變化不要那么快,可以等一下慢慢老去的人們。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責(zé)編拾谷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