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天價“彩禮”讓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侶分道揚鑣、低俗“鬧婚”傷人毀物等案例屢見報端。不文明婚俗不但給新人帶來苦惱,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2018年12月,民政部提出要求,全面推進婚俗改革,倡導簡約、適當?shù)幕樗锥Y儀。要求一經(jīng)提出,立刻得到輿論媒體的廣泛好評,可謂正當其時!
《中國婦女報》一針見血地指出,天價彩禮物化了女性和婚姻。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王本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天價彩禮是一種很壞的社會風氣,是對女性的不尊重,物化了女性,物化了婚姻。正常的婚姻本應建立在男女雙方自愿、平等戀愛的基礎上,而“天價彩禮”把婚姻變成了一場交易。很多家庭都是舉全家之力來支付高額彩禮,有些家長花光了積蓄為孩子娶媳婦,導致因婚致貧,這不利于夫妻關系、家庭關系的和諧。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年輕一代的教育,倡導平等的愛情觀,并凈化社會風氣。同時要發(fā)展經(jīng)濟,改變農村地區(qū)的落后面貌,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在改善農村物質條件的同時,農民在精神上也要進步。
新華社發(fā)表評論文章《喜事變“賽事” 婚俗改革給不良風氣踩剎車》。文章稱,群眾對要求拍手稱贊?;鶎痈刹?、專家則認為,雖然很多群眾對天價彩禮、互相攀比、大操大辦導致喜事變“賽事”深惡痛絕,但受人情社會、經(jīng)濟利益等因素影響,大多數(shù)人還是選擇隨大流。推進社會風氣好轉,不僅要靠軟性教育、更要有剛性約束,“軟硬兼施”才能推動婚俗改革,促進鄉(xiāng)風文明。民政部提出的婚俗改革讓地方的相關舉措有了依據(jù),讓基層干部群眾有了“主心骨”。而且,婚俗是鄉(xiāng)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婚俗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將婚俗改革融入鄉(xiāng)風文明建設當中。
《新京報》發(fā)表評論稱,婚俗改革的背后是當下私人生活的全面變革。當下婚禮前后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一些“異化”現(xiàn)象不是憑空發(fā)生的。以農村的天價彩禮為例,盡管男方父母苦不堪言,但是彩禮問題一旦解決了,新人有時候會竊喜,因為“彩禮”最終落入了新人的腰包,成為他們開啟幸福生活的“第一桶金”。不管是拿來買房或者投資做生意,這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這時候,“彩禮”其實是年輕人從父輩那里爭取財富的一種手段。全面推進婚俗改革,不是騖于虛聲。此次文件也涵蓋了一些具體的措施,比如,“積極推廣人性化的辦證服務,用莊嚴神圣的結婚登記頒證儀式代替大操大辦的婚禮儀式”。在社會關系變革的時代,合理的引導和示范是非常有價值的。人們期待真的能夠移風易俗,期待結婚能成為新人新生活的起點,而不是煩惱和摩擦的開始。
南方網(wǎng)建議,推進婚俗改革應打好組合拳?;橐龆Y俗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致,也并非是一種原因所造成,這也就意味著,推進婚俗改革,乃至于健全婚俗改革治理體系非一招一朝之功,不僅需要持久發(fā)力,更須打好組合拳。一則應形成強大的輿論引導,通過各類媒介的廣泛宣傳,使公眾認識到推進婚俗改革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自覺文明節(jié)儉辦婚禮。二則應充分發(fā)揮好基層組織的作用。三則應充分發(fā)揮好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四則應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的作用。
《法制日報》發(fā)表了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燕舞的觀點。他認為,婚俗問題之所以長期難以遏制,關鍵在于它是個“軟問題”以及社會已經(jīng)高度分化。比如彩禮問題,不論雙方在主觀上有多么不情不愿,但從客觀上來看,雙方都是你情我愿的,否則這婚就結不成。對于這種情況,恐怕無法簡單化處理和對待,更別說硬辦法了。法律不宜過分介入其中,國家應該大力地倡導文明的婚姻消費。無論是電視還是報紙抑或各種新媒體,特別是那些相親節(jié)目,這些傳播渠道具有公共性和導向性,不能為炫耀性的婚姻消費和惡俗、庸俗的婚俗提供宣傳平臺??梢蕴剿魍ㄟ^法律規(guī)制那些與婚姻消費有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