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唐 偉
個稅征收也好,還是其他稅收也罷,“放水養(yǎng)魚”和“休養(yǎng)生息”在短期內會導致稅收總額的減少,但從長遠看只會不斷增加公共財政的收入。從征求意見稿來看,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yǎng)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均涉及到個體利益,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家庭的整體稅負,變相增加個體收入并提升“滿意度”和“獲得感”。
一直以來,個人所得稅改革都牽動著大眾的神經,并成為常談常新的公共話題。從20世紀80年代起征開始,至本輪結束已歷經5次改革。由于個稅征收涉及的群體數量眾多,加之又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因而改革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至關重要。根據新修訂的個稅法規(guī)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將工資、薪金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5000元/月,并適用新的綜合所得稅率。
此意味著,按照“一次修法,兩步到位”的修法原則,個稅起征點已由3500元調整為5000元。個稅征收延續(xù)了之前的做法,并未實施業(yè)界所倡導的“家庭征求模式”,也未將起征點調整為10000元或更高。表面上看,由于起征點上調的幅度不大,個人受益的部分似乎并不多,再加上物價上漲的因素和其他支出未能考慮在內,若沒有附加扣除作為重要補充,改革的結果將難免令人失望。
時下的個人所得稅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一方面?zhèn)€稅只占財政總收入的6.9%,明顯邊緣化,與美國個稅占聯邦稅收收入的47%存在很大的差距,說明未能做到“應征盡征”;另一方面美國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的人納稅占到整體個稅收入中的6成,而我國則是中低收入者稅收貢獻率占到65%。個稅又與普通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既有的代繳代扣的模式下,工薪階層負擔了個稅的絕大部分,個稅更被人稱之為工薪稅。如此看來,以綜合收入為基準并采取遞進稅率的方式,才能優(yōu)化個稅的征求結構。
征收基準需要改善,扣除項目也應當有所增加,如此才能放水養(yǎng)魚藏富于民。根據目前的政策,除了五險一金和免征額外,其余的收入都將繳納個人所得稅。若沒有依據個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專項扣除,單純調高起征點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也不符合“按家庭為單位征求”的改革目標。事實上,既有個稅征收之所以敏感而令人關注,根本原因在未充分慮及個人及家庭的負擔情況,無論是公平性還是合理性都存在問題。起征點的相對過低和專項扣除的偏少,降低了征收的門檻和擴大了增收的范圍。試想,一個人已因家庭負擔過重而入不敷出,背負較重的債務壓力,依然還要繳納一定比例的個人所得稅,于情難以接受,于理也說不過去。
因而,個稅改革必須考慮到個人負擔和家庭情況的差異性,否則改革就會背離個人所得稅的基本原理,有損其公平性和合理性。除了起征點要根據收入和物價水平等因素而不斷調整,還應結合個人和家庭支出結構與總體負擔,確定專項扣除和附加扣出的項目及標準,讓個稅繳納的總額與基數回歸于合理水平,從工薪稅而優(yōu)化成收入所得稅,以此讓利于民并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專項扣除辦法作為個稅征收的補充和配套措施,對個稅征收的完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征求意見稿來看,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yǎng)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均涉及到個體利益,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家庭的整體稅負,變相增加個體收入并提升“滿意度”和“獲得感”。
個稅征收也好,還是其他稅收也罷,“放水養(yǎng)魚”和“休養(yǎng)生息”在短期內會導致稅收總額的減少,但從長遠看只會不斷增加公共財政的收入。厘清并體現這一基本原則,個稅改革才會真正趨于合理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