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 ,田萬冬 ,秦大偉 ,竇鎖民 ,劉向國
(1.鞍鋼未來鋼鐵研究院,遼寧 鞍山 114021;2.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總廠,遼寧 鞍山114021;3.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帶鋼廠,遼寧 鞍山 114021;4.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冷軋廠,遼寧 鞍山 114021)
中包車機械手是連鑄生產(chǎn)工序中保證鑄坯質量的關鍵設備之一,其作用是將長水口的上端安裝在大包鋼水罐底部滑板處,下端伸入中間包鋼水內,鋼水通過長水口注入中間包,并用氬氣密封長水口和大包滑動水口之間的間隙,實現(xiàn)保護澆注,防止?jié)沧⑦^程中鋼水二次氧化,從而提高鑄坯的質量[1]。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總廠板坯連鑄生產(chǎn)線中包車機械手設備出現(xiàn)嚴重老化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手臂回轉阻力大,手臂軸向竄動,增加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液壓系統(tǒng)故障導致緊固力不足使長水口與鋼包底部滑板下水口瞬間脫開等,威脅人身安全,嚴重影響了連鑄的正常生產(chǎn)。經(jīng)過分析研究中包車機械手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故障原因,提出了解決措施。
中包車設置在鋼包回轉臺下方,結晶器上方,機械手位于中包車車體上,該設備由生產(chǎn)工人操作,用于承接鋼包回轉臺上的鋼水罐,通過機械手上安裝的耐火套磚(亦稱長水口)與中間包直接聯(lián)接起來,鋼水通過長水口直接注入中間包。連鑄機生產(chǎn)過程中,在長水口接頭處連續(xù)填充氬氣,采用正壓密封,隔絕氧氣,防止鋼水二次氧化。因此機械手是連鑄生產(chǎn)中保護澆注、保證鑄坯質量的關鍵設備[2]。中包車機械手結構示意圖見圖1。
圖1 中包車機械手結構示意圖
當大包鋼水罐處于澆鑄位置時,操作人員站在扶手1處,操作帶液壓提升和下降裝置的液壓缸4,控制手臂10的升降動作。當鋼水罐下降(由鋼包回轉臺上的液壓缸控制)時,對正機械手前端安裝的長水口耐火套磚與鋼水罐出口的滑動水口,升起機械手手臂,使手臂上的長水口與鋼包滑動水口緊固聯(lián)接起來。在連接部位連續(xù)充填氬氣,實現(xiàn)保護澆鑄功能。此緊固力由液壓系統(tǒng)的減壓閥調定。當鋼水罐下降時,帶動機械手手臂向下移動,此時液壓系統(tǒng)的溢流閥開啟,這樣機械手就能以幾乎恒定不變的緊固力托住鋼水罐。該溢流閥主要起安全保護作用,防止因鋼水罐下降產(chǎn)生的壓力通過手臂作用到液壓缸活塞產(chǎn)生過大的壓力破壞機械設備。
機械手手臂具有升降、水平擺動、回轉功能[3]。手臂的提升和下降由液壓缸4控制,操作者只需搬動在蝸輪減速機上方配置的手動液壓換向閥手柄即可;機械手的水平擺動是由人工推拉扶手1及偏心支座12擺動實現(xiàn)。該偏心支座應用曲軸的工作原理,人工水平推拉扶手,偏心支座便會繞固定底座擺動,達到手臂所需的位置。
為了傾倒廢舊長水口,手臂回轉操作由人工轉動手輪2,驅動蝸輪減速機的輸出軸,帶動聯(lián)接板使手臂轉動。因此,機械手是機液一體化設備。在鋼水澆鑄過程中,每罐鋼水需安裝、拆卸機械手各一次。
(1)設備工況惡劣,為高溫、重載,使用頻率高。機械手在使用過程中,其手臂主要受到開關滑動水口產(chǎn)生的軸向力,手臂的軸向定位由聯(lián)接板上的螺栓固定,當螺栓因松動脫落或斷裂時,軸向定位便會失效。使手臂軸與聯(lián)接板脫開,喪失回轉功能。在對機械手的檢修過程中,由于聯(lián)接板僅由三對M10×70(8.8級)的內六角螺栓固定,設計上對該螺栓定位的可靠性要求過高,一旦螺栓聯(lián)接失效,將使手臂無法轉動。
(2)聯(lián)接板固定螺栓松動的主要原因為:由于機械手工作溫度可高達100℃,在待機位溫度為室溫,故此溫差變化大是產(chǎn)生螺栓疲勞松動的主要原因。
(3)由于機械手手臂在套筒內由銅套支承,銅套支承必須為間隙配合,若間隙過小,使手臂回轉卡滯或回轉失靈;當配合間隙過大時,又因同軸度不好,使對中性降低,產(chǎn)生附加阻力。因此,當銅套磨損后,銅套內孔與手臂軸的徑向間隙過大,增大了回轉阻力,使回轉困難。
為保證機械手設備功能的完好率,必須頻繁下機檢修,僅僅為更換三對固定螺栓便將設備全部解體檢修,浪費大量人力、財力。
(1)由于在澆鑄過程中,設備長期處于高溫環(huán)境。液壓介質水乙二醇在高溫環(huán)境下易變質,產(chǎn)生膠狀物質,導致對介質精度等級要求高的三通減壓閥壓力低及無法調壓故障。壓力不足,機械手會下滑,將導致長水口脫開,發(fā)生串鋼,輕則引起斷澆生產(chǎn)事故,重則有可能發(fā)生鋼水噴濺傷人。嚴重影響人身及設備安全。
(2) 在外方給定的設計壓力(12 MPa)下,在長水口粘鋼或長水口上偏的情況下偶爾會發(fā)生機械手下滑現(xiàn)象。
(3)液壓缸內泄或液壓鎖有泄漏導致長水口緊固力不夠,機械手下滑。
在機械手下線檢修過程中,為消除故障必須解決如下缺陷:
(1)針對手臂的軸向定位失效,決定在每次修理過程中除更換新的定位聯(lián)接板,再將手臂上與聯(lián)接板的普通平鍵改為鉤頭楔鍵,利用后者既有周向定位也有軸向定位的作用,而后更換新螺栓并選用12.9級的高強螺栓,將螺栓緊固后再點焊,進行破壞防松,解決因螺栓松動產(chǎn)生的定位失效[3];
(2)針對手臂支承銅套回轉費力問題,決定改變手臂的支承方式,銅套改為雙列圓柱滾子軸承,該思路的出發(fā)點是利用滾動摩擦阻力遠小于滑動摩擦阻力,可使手臂轉動更加靈活。機械手臂回轉操作時主要是克服軸承的摩擦力矩,原先采用銅套為滑動摩擦,更改雙列圓柱滾子軸承為滾動摩擦,大大減小摩擦力矩。根據(jù)經(jīng)驗公式:
式中,M為摩擦力矩,N·mm;μ為軸承的恒定摩擦系數(shù);P為等效軸承動負荷,N;d為軸承內圈直徑,mm。
選取適當?shù)摩叹_計算摩擦力矩。一般情況下,滑動軸承 μ=0.01~0.02,圓柱滾子軸承μ=0.000 8~0.001 2。 已知軸承內圈直徑d=105 mm,需要計算等效軸承動負荷P,人工進行手臂回轉操作時,手臂升降液壓缸處于平衡狀態(tài),作用力近似為零,軸承動負荷P主要由手臂自重及安裝的長水口重量形成的力矩產(chǎn)生,手臂水平狀態(tài)軸承動負荷最大,受力簡圖見圖2。
已知:G手臂=110 kg,G水口=30 kg,L1=600 mm,L2=1 500 mm,L3=3 000 mm。
根據(jù)力矩平衡公式:
圖2 手臂受力簡圖
解得P=5 635 N,取滑動軸承μ1=0.015,滾動軸承μ2=0.001,則計算減小摩擦力矩:
首先,委托修理廠根據(jù)圖紙尺寸,取消普通平鍵,重新加工鉤頭楔鍵。安裝后,將緊固后的螺栓用電焊點焊,進行破壞防松,提高螺紋聯(lián)接的可靠性[4]。其次,對手臂的支承銅套重新設計,根據(jù)選好的雙列圓柱滾子軸承加工新的軸承座,在手臂軸上加工安裝彈性擋圈的溝槽,以便于軸承的定位。更改后的手臂支承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更改后的手臂支承結構示意圖
按上述方法組織生產(chǎn),上機試用后,手輪回轉阻力非常小,操作輕松自如,極大地減輕了操作工人的勞動強度。此后,對連鑄線上的其它機械手也相繼進行了改造。
(1)減壓閥改型,將原設計的三通減壓閥改為抗污染能力強的直通式減壓閥,通過增加一過渡板,很方便將板式直通減壓閥安裝到原三通減壓閥位置上,通過減壓閥改型,極大地降低了機械手減壓閥故障。
(2)通過現(xiàn)場實驗,將原設計的減壓閥出口壓力提高到14 MPa,經(jīng)過幾年的設備使用表明,此壓力值即滿足長水口緊固力的要求,又不損壞機械結構(注:壓力過大會損壞機械結構,如長手臂彎曲變形,固定機械手地腳螺栓剪斷等)?,F(xiàn)就機械手臂在工作中處于水平狀態(tài)時計算液壓缸產(chǎn)生的緊固力,機械手臂受力結構簡圖如圖4。
圖4 機械手臂受力結構簡圖
已知液壓缸活塞直徑80 mm,活塞桿直徑45 mm,L1=442 mm,L2=370 mm,L3=3 000 mm,可計算出L4=284 mm。
根據(jù)力矩平衡原理 F液×L4=F緊固力×L3。 首先按照壓力 12 MPa 計算:3.14×(402-22.52)×12×284=F緊固力×3 000,得 F緊固力=3 902 N。 若按照壓力14 MPa計算,則 F緊固力=4 553 N。
由此可見,油壓力提高2 MPa,緊固力提高651 N。校核一下在14 MPa壓力作用下手臂的彎曲強度,公式如下:
式中,M取最大彎矩;WZ為抗彎截面模量。根據(jù)圖4手臂的受力情況,畫出手臂的彎矩圖如圖5。
圖5 手臂彎矩圖
對于截面積為環(huán)狀鋼管:WZ=π (D4-d4)/32D,其中,D=105 mm (鋼管外徑),d=76 mm (鋼管內徑),則:
機械手臂材質為Q345B,查鋼管材料許用應力表得知,σ=(470~630)MPa,σmax<σ,所以 14 MPa壓力下,機械手臂滿足彎曲強度設計要求。
(3)制定機械手液壓缸更換周期為半年,每次檢修檢查機械手是否能保持住壓力,采用方式為將機械手停在任意某位置,保持10 min,如果機械手位置不變,則說明設備狀態(tài)良好;若長手臂上升,則可能液壓缸內泄,更換液壓缸;若長手臂下降,則可能液壓鎖有泄漏,更換液壓鎖。
(4)增加機械手壓力檢測傳感器,將壓力曲線實時傳到中控室電腦畫面,有利于對壓力的檢測,發(fā)現(xiàn)壓力稍低馬上調高減壓閥壓力。若出現(xiàn)事故,也利于對故障原因進行分析。
(5)在減壓閥出口處增加一個10 L蓄能器,起穩(wěn)壓及短時供油作用,提高液壓系統(tǒng)的可靠性,防止由于壓力瞬間降低導致的機械手下滑事故。
改造前,機械手的年修復計劃平均為12臺,每臺修復費用11 000元;平均每月發(fā)生一次機械手下滑事故,會造成生產(chǎn)中斷,重新組織生產(chǎn)至少需2.5 h。改造后,機械手的年修復計劃平均為2臺,年節(jié)約維修費用為:11 000元/臺×10臺=110 000元;減少由于機械手下滑事故時間為2.5 h/月×12月=30 h/a。由此可見,此項改進直接經(jīng)濟效益11萬元,減少事故時間創(chuàng)造的間接效益可達百萬元,而且提高了操作工人的作業(yè)安全。
通過改進機械手的機械結構,解決了機械手操作不靈活的缺陷,延長了機械手的使用壽命,既提高了設備的操作性能,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又減少了維修費用,每年減少維修費用11萬余元;通過改進機械手的液壓系統(tǒng),徹底解決了機械手下滑的問題,減少事故時間30余小時,保證了生產(chǎn)順行,取得了可觀的間接效益。
[1]方濤,向忠輝,湯政階.連鑄機長水口機械手典型故障分析及控制[J].液壓氣動與密封, 2011(11):60-61.
[2]干勇,倪滿森,余志群.現(xiàn)代連續(xù)鑄鋼實用手冊 [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0.
[3] 孫桓,傅則紹主編.機械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 濮良貴主編.機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