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蔚
前幾天,我跟著小伙伴一起去常州麻糕店學做麻糕。
一進店門,墻上的常州民俗畫就吸引了我的注意。畫面上,麻糕店的師傅們有的揉面,有的搟面,有的烘烤……忙得不亦樂乎,店外男女老少排著長隊,眼巴巴地等著麻糕出爐??粗?,看著,我仿佛都能聞到剛出爐的麻糕那香噴噴的味道。
麻糕店的師傅來教我們做麻糕了。一張長桌上,擺放著水油面、油酥、白糖、芝麻和飴(yi)糖水等。做麻糕的第一步是包油酥,將油酥放在水油面上,利用虎口和大拇指收口,小小的油酥在師傅靈巧的雙手下,只三四秒鐘就包成了一個桃形。輪到我們動手了,我照著師傅的示范來做,雖然不是很熟練,但也能慢慢地完成動作。第二步是起酥,用搟面杖將面團搟成長條形,然后卷成卷,豎在桌上,再重復搟一次、卷一次。“為什么要搟兩次呢?”我很好奇。師傅笑著說:“這樣做出來的麻糕層次多,吃起來更酥脆呀!”第三步是壓皮包餡。將面團壓成餅形后,包白糖。我滿不在乎地心想:這還不簡單?我會!可沒想到真正動手時,我才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這么回事,白糖是散的,把它包進皮里時,不管我怎么捏,糖都沒法全部包進去,總是漏出來。我心里一陣著急。我又仔細看了師傅的動作,左手大拇指將糖往面團里按,右手虎口和大拇指配合收口,慢慢的,口子越來越小,最后收口,我學著師傅的樣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個餡料包好了。將包好餡的面團搟成橢圓形,刷上飴糖水,蘸上芝麻,一塊大麻糕終于做成了。
麻糕們被送進了烤箱,在等待出爐的時間里,與我們一同來的民俗專家還告訴我們:常州大麻糕始于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經(jīng)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是當時長樂茶社王長生師傅所制。2007年它還入選了常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常州大麻糕真是不同凡響啊!
麻糕出爐了,大家一擁而上,圍著烤盤尋找著自己的“作品”。我找到自己做的麻糕,拿起來輕輕咬上一口,香脆松軟,酥甜可口,好吃極啦!
今生無論走出多遠,我都會記得常州麻糕,記得這家鄉(xiāng)的味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