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毅
當你登山迷路后
野外徒步是一項很有吸引力的健身活動,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徒步前往山區(qū)和叢林里探險。然而,幾乎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旅行者在那些地方迷路或失蹤。
想象一下:在曠野的叢林,你發(fā)生了意外,不小心從山坡上摔下來,不幸的是還摔斷了腿。周圍是陌生又隱蔽的環(huán)境下,你已經(jīng)無法判斷出你所處位置。接下來,你喝光了水,吃光了身邊可以利用的食物。隨著時間推移,你的體力逐漸消耗殆盡。而天色變得越來越暗,夜晚即將降臨,溫度下降,四周似乎有兇猛的野生動物不時地嗷叫??墒悄愕耐葌麑е履銦o法移動,你或許希望能接到別人給你打的搜救電話,可是曠野山區(qū)距離信號塔太遠,手機沒有任何信號,你的唯一選擇是等待——等待救援人員……在沒有追蹤器的偏遠地方,可能需要幾天甚至更多的時間,救援人員才能找到你,你能堅持到那時嗎?
或者,救援行動需要借助直升機,工程浩大,耗費資金也多。如果是在草木叢生之處,直升機就無法下降得太低,導致搜索救援活動受限,也會拖延失蹤者的獲救時間。那么,有沒有其他更方便的方法呢?
智能無人機
現(xiàn)在,瑞士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員想出了一種新方法:將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結合,利用軟件,讓有了“智慧”的無人機自己在荒無人煙的曠野和叢林里搜索、追蹤和尋找失蹤者。
讓我們回到之前的失蹤又受傷的場景中,或許只是在你失蹤之后的幾個小時,你就會聽到身邊響起了嗡嗡聲,伴隨著這聲音,一架小小的無人機飛突然出現(xiàn)在你前方曲折小道的上空中。它發(fā)現(xiàn)了你,就會設置一個定位信標,向搜救人員報告你的準確位置。接下來,你只需要靜心等待,因為你已經(jīng)知道自己很快就能被救走了。
無人機的飛行高度只離地幾米左右,就無需使用可以從高空中穿透樹冠的熱成像傳感器,這種傳感器非常昂貴而且不太可靠。相反地,它們只需用到兩個簡單的、智能手機類型的相機來掃描路徑。
在此之前人們已經(jīng)在高海拔地區(qū)使用自主無人駕駛飛機。但是無人機只能應對簡單的環(huán)境,像森林、山區(qū)這樣復雜的環(huán)境,它們也會變得束手無策。
這是因為要解析一張拍攝于復雜環(huán)境中圖片,例如拍攝于山區(qū)森林的圖片,對于電腦來說是十分困難的,有時甚至連人類自己也很難找到線索。因此,無人機需要一種強大的處理能力,才能發(fā)現(xiàn)和識別物體或者有人類痕跡的“路徑”。
軟件是無人機成功的關鍵
為此,研究人員除了在無人機上增加了兩個小相機,還必須賦予無人機強大的人工智能,以便于無人機分析圖像。
研究人員開發(fā)了“深度學習技術”,這種技術是基于深層神經(jīng)網(wǎng)絡技術,這種神經(jīng)網(wǎng)絡技術可以分析圖像中的每一個像素,從而找到一種模式。就好比人類大腦能從經(jīng)驗中學習一樣,計算機算法通過實際的訓練,也能鍛煉學習能力,解決復雜的任務。
為了獲得足夠的圖片數(shù)據(jù)來研發(fā)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人員沿著瑞士阿爾卑斯山不同的路徑,進行了數(shù)個小時的徒步旅行,并使用與頭盔相連的攝像機拍攝了2萬多張照片。
這些照片就是算法研究的基礎,而算法將用于訓練無人機追蹤類似路徑或者是從未見過的路徑。
當研究人員把數(shù)據(jù)插入計算機系統(tǒng),并對一個新的路徑進行測試時,研究人員的智能算法找到正確方向的概率為85%,這比人類的能力還要厲害,因為人類找到正確方向的概率只有82%。可見,無人機不僅能自己識別和跟蹤森林,探測到很微弱的人類痕跡,還能更準確地發(fā)現(xiàn)和追蹤隱蔽的路徑,而且在這方面,它們的能力要高于人類救援隊伍。
當然,要想將人工智能飛機艦隊“釋放”到森林地區(qū)尋找失蹤的人,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因為無人機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不僅僅是軟件,比如,無人機很容易成為飛禽的攻擊目標,如果想拯救迷路的徒步旅行者,首先要保證無人機本身不受到捕食者的侵害,如此等等。
無論如何,小型飛行機器人的“多才多藝”,使其在搜救領域的應用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fā)展。未來的某一天,機器人將與人類救援人員并肩工作,使我們的生活更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