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王立新+馬玉富+王偉+羅秋曼
摘要 建立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控集成技術示范區(qū),通過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集成技術,實現(xiàn)了水源保護區(qū)內水稻生產化肥、化學農藥零施用或少施用,減輕了面源污染。本文對其技術要點、防治效果及經濟效益進行了簡要介紹,以期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控;集成技術;大伙房水源保護區(qū);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115-02
大伙房水庫是遼寧省最大的飲用水源地,擔負全省7個城市2 300萬人的生活用水,是遼寧省的生命線。多年來,在各種農事操作過程中,由于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造成了農業(yè)面源污染,對大伙房水庫水質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每年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穗頸瘟、稻水象甲、二化螟等病蟲害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農民使用殺蟲劑、殺菌劑的量越來越多。農藥殘留以及鉻、鎳等重金屬污染,嚴重影響了大伙房水庫的水質,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在大伙房水源保護區(qū)內建立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控集成技術示范區(qū),有利于實現(xiàn)保護區(qū)內水稻生產上化肥、化學農藥零施用或少施用,減輕面源污染。
1 關鍵技術
1.1 農業(yè)防治
一是人工及時消除田間雜草及稻梗雜草,通過春翻、秋翻消滅越冬代幼蟲。二是選用抗病、高產優(yōu)質品種,如沈農香糯1號、通粳29等。3月末進行種子處理預防病蟲害,用比重1.13的鹽水選種,再用1%石灰水浸種3~4 d,用清水浸泡3 d,減少種子病害的滋生。三是采用基質育苗技術,培育壯苗激發(fā)秧苗活性,以減少病蟲草害。四是適度稀植,以利于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稀植后插秧規(guī)格為30.0 cm×15.0 cm,每叢3~5株苗。五是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5月初,于插秧前20 d在處理區(qū)翻耕放深水,浸沒稻樁7~10 d,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蟲和蛹。六是在移栽前耕耙灌水后,及時打撈浮渣,消除紋枯病的菌核。七是人工摘除卵塊或及早拔除受害植株[1]。
1.2 物理防治
一是使用佳多牌PS-15Ⅲ型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距地面1.0~1.3 m處掛燈,每臺殺蟲燈可輻射面積50~60 m2。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晚上開始使用,定期進行觀察、清理,統(tǒng)計誘集昆蟲的種類和數(shù)量。二是使用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FMT型干式飛蛾誘捕器誘捕螟蟲類害蟲。6月20日至8月20日,內置誘芯每月?lián)Q1次,誘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頂端30 cm左右。定期調查誘蛾量,同時清理誘捕器。三是利用稻水象甲的趨綠性,在水田外圍設“引誘帶”,在插秧前4~5 d,放置綠色粘蟲板誘捕稻水象甲越冬成蟲。粘蟲板距離地面分別為10 cm和15 cm,交叉錯落放置,形成誘捕帶[2-3]。
1.3 生物防治
一是種子用石灰水處理后,用奇茵(天然蕓苔素)浸種24 h后播種,20 g奇茵兌水30 kg可浸泡25~30 kg種子。二是在2葉1針、3葉1針和插秧前,用奇茵10 g兌水15 kg對苗床噴霧。三是在分蘗期、孕穗期,選用奇茵60 g/hm2+0.5%氨基寡糖素150 mL/hm2+木醋液150 mL/hm2噴防,防治稻瘟??;在破口期前5~7 d,用2.5%井岡·蠟芽菌水劑1 800 g/hm2噴防,防治紋枯??;在插秧前3~4 d、插秧后10 d,用0.3%印楝素乳油1 050 mL/hm2噴防,防治稻水象甲;在7月中下旬,當預測預報達到防治蟲口數(shù)時,用0.3%印楝素乳油1 050 mL/hm2噴防,隔10 d噴1次,連噴2次[4],防治二化螟。
1.4 化學防治
未插秧前,在水田附近有玉米田和其他禾本科作物的地塊噴30%噻蟲胺水劑,有效降低稻水象甲在本田的落卵量。稻水象甲的越冬代成蟲在背坡濕冷山腳下、田埂、溝渠旁越冬出土取食危害,4月末到5月初,用20%象甲凈乳油或20%稻樂豐乳油等集中滅殺,可大大降低成本。
2 有機水稻病蟲草害防控生產基地建設
2.1 基地建設
在撫順縣上馬鄉(xiāng)的四家子村、新賓縣的新賓鎮(zhèn)王家村建立有機水稻病蟲草害防控示范生產基地66.67 hm2。2015年開始采用有機水稻病蟲草害防控集成技術,杜絕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4.5%以內,土壤轉化期為3年,輻射推廣面積達3 333.33 hm2以上。
2.2 病蟲害防效及產量調查結果與分析
2015—2017年,示范生產基地按照實施方案穩(wěn)步進行,采取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控集成技術。并在最后一次施藥后10~14 d開始進行田間調查,每個示范區(qū)隨機取2點,共4 點取樣調查。
2.2.1 稻瘟病防治效果調查。采用平行跳躍法進行取樣調查,每小區(qū)調查5點,每點連續(xù)調查5叢,并且根據分級標準記錄病級,計算病葉率、防效。由表1可知,通過選用石灰水浸種,分蘗期和孕穗期用生物農藥預防,采用適度稀植等措施,使稻瘟病病指不斷降低,示范基地防效均達到84%以上。
2.2.2 紋枯病防治效果調查。采用直線取樣法調查,每小區(qū)調查5點,每點連續(xù)調查10叢,記錄病級,計算病葉率、防效。由表2可知,通過移栽前打撈浮渣、破口前生物農藥預防、及早拔除受害植株等措施,使各示范基地紋枯病的防效均達到88%以上。
2.2.3 二化螟防治效果調查。在每年最后一次施藥14 d后,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個小區(qū)取25叢,調查水稻枯心率和死亡率。由表3可知,通過人工清除田埂雜草、春耕秋翻、大水漫灌,再通過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干式飛蛾誘捕器和生物農藥的共同防治后,二化螟的防治效果非常明顯,被害株率小于1%。
2.2.4 稻水象甲防治效果調查。在每年末次藥后7、15 d,調查稻水象甲成蟲數(shù),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每個小區(qū)調查50穴,調查時間在6:00—9:00。由表4可知,通過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綠色粘蟲板、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共同防治,稻水象甲得到有效的控制,各示范區(qū)防效均達到95%以上。
2.2.5 產量調查。有機水稻稻谷出米率按70%~72%計算,由表5可知,在病蟲害防控集成技術的管理下,2015年稻米產量為6 742.5~6 937.5 kg/hm2,2016年稻米產量為6 795.0~6 997.5 kg/hm2,2017年稻米產量為6 862.5~7 065.0 kg/hm2。日常普通有機水稻栽培管理下(生物農藥防治),3年稻米平均產量為6 180.0~6 352.5 kg/hm2。示范田比普通管理田平均增產637.5 kg/hm2。
3 經濟效益分析
有機水稻生產,雖然成本很高,但是稻米的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每臺太陽能殺蟲燈2 500元,使用壽命為5~8年,每臺設備可輻射面積3.33~4.00 hm2,成本比常規(guī)栽培提高135元/hm2。每臺干式飛蛾誘捕器30元,使用壽命3年,成本比常規(guī)栽培提高150元/hm2。但是通過太陽能殺蟲燈、干式飛蛾誘捕器、植物活化劑、木醋液的合理使用,大大降低了病蟲害的發(fā)生幾率,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比普通管理減少用藥1~2次,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人工費、化肥、農藥可節(jié)省約3 450元/hm2。目前,有機大米平均價格為40元/kg,病蟲害防控集成技術模式比普通管理田平均增產約 637.5 kg/hm2,可增收2.55萬元/hm2。除去成本,經濟效益非??捎^。
4 參考文獻
[1] 席運官,欽佩,宗良綱.有機水稻病蟲草防治技術與經濟效益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27(3):46-49.
[2] 張楊,侯冬艷,祁之秋,等.稻瘟病菌對三環(huán)唑抗藥性風險研究[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40(1):101-104.
[3] 馬興全,侯守貴,陳盈,等.遼寧省水稻栽培技術發(fā)展與展望[J].中國稻米2014,20(1):36-40.
[4] 戴建宏,王啟苗,袁邦友.有機水稻高產高效種植的關鍵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