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英 聞德蕓 肖展
筷子是中華文明的產物,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在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本和韓國,筷子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進餐工具。筷子超越了其工具性,承載著強大的文化價值,是自然環(huán)境、飲食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已然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符號。日韓的用箸習俗雖源于中國,但因長期的歷史演變、地域自然特征、飲食習慣等因素,兩國筷子在外觀、功用、禮儀、文化內涵方面存在相異之處。
日韓筷子的外觀與功能
筷子由小小的兩根木棒組成,簡易輕巧卻功能強大。日韓兩國的用箸習俗皆源于中國,但因自然環(huán)境特征、飲食文化相異,兩國筷子在材質、形態(tài)、功能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日本箸素樸,但設計極為考究,多紋理清晰的竹、杉、檜、瑞木、紫檀,也有象牙箸、漆箸。形狀多為稍短、尖頭粗尾的圓錐形。日本人就餐采取“—人_食”的分餐制,不需要長距離夾菜,因此日本筷子較中國的短。日本是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海產品豐富,日本人喜食海產品。箸頭尖細便于剔刺剝殼,這一造型適應了日本人的飲食結構。日本箸種類繁多,按形狀、功能、使用者不同都有明確的劃分。
韓國筷子纖細扁平,長度介于中國和日本箸之間,多金屬材質,這些特點都適應了韓國人的飲食習慣。最具代表性的韓國料理有泡菜、烤肉和大醬,金屬制、扁平的筷子更容易撕開泡菜??救鈺r用竹木筷易烤焦,而金屬筷耐高溫。韓國料理多用大醬、醬油、辣椒醬、辣椒面等染透力強的調味品,竹木筷用久會被染色,醬味也會滲透進筷子里,金屬筷抗染、衛(wèi)生、易清洗。朝鮮半島金屬礦藏豐富,冶煉工藝先進,故金屬筷被普遍使用。韓國是筷箸文化圈中迄今為止唯一使用金屬筷的國家。從三國時代起至今韓國延續(xù)了匙箸并用的進食傳統(tǒng),但匙箸分工明確,勺子用來吃飯、喝湯,筷子用來夾菜。這點區(qū)別于中國和日本,韓國飲食以湯為主,因此勺子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日本用箸禮儀與禁忌
從箸的擺放到使用,日本人特別講究其中的規(guī)矩。用餐時筷子要并攏、尖端朝左橫放于箸袋或筷枕上。日本傳統(tǒng)的“和食”進餐方式是自始至終,包括喝湯都只用筷子。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辏荒茈S便亂用,從食器里取食要用公筷“取箸”。晚輩或下級要等長輩或上級用餐結束才能把筷子橫放于餐具上,結束前可將筷子放于筷枕上。將筷子橫放在餐具上代表用餐完畢。
日本人用箸有以下禁忌:一忌握箸,筷子握手里,端起碗吃飯;二忌刺箸,即以筷代叉,叉菜進食;三忌淚箸,用筷子夾菜時湯汁像淚水一樣滴在菜盤或餐桌上;四忌吮箸.就餐時當眾舔食粘在筷子上的飯菜;五忌叩箸,用筷子敲打碗盤;六忌指箸,拿筷子指向其他人;七忌迷箸,不知道吃哪個菜好,舉著筷子猶豫不決,仿佛在挑揀;八忌移箸,拿著筷子光吃菜,不吃飯,是不禮貌的行為;九忌舔箸,吃飯時將箸的一端含嘴里嘬,發(fā)出聲響;十忌寄箸,用筷子撥動菜盤;十一忌楊枝箸,把筷子當牙簽剔牙;十二忌立箸,把筷子插在飯碗中,是祭祀逝者的供奉行為;十三忌直箸,有公筷不用,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夾取食物,這是不衛(wèi)生的行為;十四忌箸渡,用自己的筷子夾取他人筷子上的食物,因為這一動作讓人聯(lián)想到在日本佛教式葬禮中,死者火化后由兩人用筷子同時拾取遺骨,是很不吉利的舉動,是日本人用箸之大忌;十五忌洗箸,在湯汁中洗涮筷子。由此可看出日本對用箸禮儀和方法極為講究。
韓國用筷禮儀與禁忌
通常勺筷作為一套餐具出現(xiàn)在韓國人的每頓飯中。勺筷并攏,尖端朝上,豎直放于湯碗和飯碗的右側。吃飯時碗不可端在手里,只能放在桌上用勺舀著吃??曜又回撠煀A菜,吃飯、喝湯必須用勺子。如果用筷子夾取湯飯,就會被視為不懂規(guī)矩。用餐前要說“我會好好享用的”,用餐完畢放下勺筷要說“我吃得很好”,表達對飯菜的贊賞和對主人的感恩。用餐結束,勺筷要放在最初的位置上。
韓國雖不像日本那樣對用筷有極為嚴格的禁忌,但需忌諱以下十點:一忌將筷子插在碗里,客人來家里吃飯時,主人將筷子插在碗里,表示對客人不尊敬;客人將筷子插在碗中,表示主人招待不周;二忌折斷筷子,韓國人認為折斷筷子,當天一定有不好的事發(fā)生;三忌擺放不齊;四忌不尊重長輩,與長輩一起用餐時,須等長輩動筷后晚輩才可動筷,不可取長輩未取過的食物。就餐結束后,長輩放下勺筷晚輩才可放下;五忌勺筷同時抓在手里;六忌把勺筷搭放在碗上;七忌勺筷與碗碰撞發(fā)出聲響;八忌用勺筷翻找飯菜;九忌端起碗吃飯或喝湯;十忌用筷子夾米飯吃,被認為是失禮行為。
日韓筷子的文化內涵
日本箸在長期使用中適應大和民族的風土人情、飲食結構,不僅外觀上有所改變,而且受當?shù)孛褡逍叛?、價值觀等的影響,逐漸融入日式的禮儀和文化習俗。
在日語中,“箸”訓讀與“橋”同音,這絕非偶然。它說明了日本人視箸如橋梁,把箸視為“連接食物與口、人與神、生與死的媒介”。日本人懷著對食物的感恩、對神靈的敬畏用餐,動筷前會雙手合十說“領受了,謝謝款待”,用完餐放下筷子說“蒙賜盛饌”,感謝神靈恩賜的食材。
1974年,著有《箸之書》的日本學者本田總一郎提議將每年的8月4日定為“箸節(jié)”,以感謝箸一日三餐為人們服務.并弘揚箸文化。第二年這個提議得到了積極響應。此后每年這一天,東京千代田區(qū)永田町的目枝神社、奈良吉野杉箸神社等都舉行箸的感謝祭,最后有個莊嚴的儀式,即焚燒成千上萬雙使用過的筷子祭祀已被砍伐的森林。德島的箸藏寺舉行箸供養(yǎng)儀式。
韓國使用筷子的習慣雖從中國傳入,但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其外觀、材質、使用等都進行了本土化改良,融入了韓國獨有的文化特性。
韓國是相當注重傳統(tǒng)禮節(jié)的國家,從餐桌禮儀和禁忌中可以看出來。長幼有序,尊敬長輩,與長輩一起用餐時,飯和湯先遞給長輩,待長輩動筷后才可動筷。用餐完畢晚輩要等長輩先放下勺筷才能放下自己的,不能早于長輩離桌。
韓國日益重視勺筷的正確使用及其文化的傳承,一些小學課程開設了“筷子課”,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和比賽訓練、幫助兒童養(yǎng)成規(guī)范用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