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芬 郭寶海 孫玉賢 王旭
摘 要:? 通過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guī)程,介紹了梅河口市綠優(yōu)水稻機械化技術標準,為實現(xiàn)綠色農業(yè)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水稻;綠優(yōu);機械化;技術規(guī)程
中圖分類號:? S233.7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12.055
綠優(yōu)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是在水稻生產全過程中,以優(yōu)質水稻品種,按照綠色水稻農藝技術要求,運用可靠性機械代替手工生產,達到提質增效,最終實現(xiàn)綠色現(xiàn)代農業(yè)的機械化技術,其產品質量達到綠色食品質量要求。
1 梅河口市氣候特征
梅河口市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全年日照時數(shù)2556 h,5~9月份作物生長季節(jié)日照時數(shù)1159 h;無霜期137天左右;年平均氣溫4.6 ℃,5~9月份作物生長季節(jié)≥10 ℃,有效積溫2851.4 ℃;年平均降水量708 mm,5~9月份降水量550~600 mm。雨熱同季,水稻成熟期晝夜溫差大,出穗后的15天平均氣溫23 ℃左右,非常適于水稻優(yōu)質米的生產。
2 育苗技術
機插缽盤育苗于插秧前30天播種,在播種前要對播種機進行調試,苗盤底土為調配的土,在苗盤的播灑厚度為2.0~2.5 cm,底土噴水達到飽和狀態(tài),均勻播種后覆蓋0.5~1.0 cm素土,每盤播芽籽100~150 g。機插缽盤育苗于插秧前35天播種,缽盤育苗每缽體播芽籽3~5粒,使用國內外生產的機械定量定位播種器,常用播種機有2BL-280型,生產率每小時600盤。
播完種后,苗盤平鋪在苗床上,排列緊密整齊,適當平壓,讓盤底與床面緊密貼合,防止盤底透風。霧狀噴透水后封閉滅草,用地膜覆蓋,以利于增加溫度和保持水分,提高出芽速度與整齊度。
3 耕整地技術
大田耕整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插秧機的作業(yè)質量,其基本要求是:田面平整,田塊內高低差≤3 cm,確保栽秧后寸水棵棵到;田面整潔,清除田面過量殘物;泥土上細下粗,上軟下實;移栽前泥漿沉淀,達到泥水分清,沉實不板結,水清不渾濁。池田面積以1000~5000 m2為宜,單排單灌。
使用水田耕整機作業(yè)要耕透熟土層,覆蓋平整無殘茬,立垡與回垡率<5%,殘株雜草覆蓋率>90%。曬垡2~3天,水整地后地面高度差<3 cm,土壤柔軟無僵垡。大田犁耕翻地應根據土壤性狀,采用相應的耕整方式,機械作業(yè)深度<20 cm,水田翻地犁的單幅耕寬為20 cm、25 cm、30 cm,根據拖拉機動力選擇翻地犁,常用型號有1LS-425型、1LS -620型,配套動力35~40 kW拖拉機。
翻旋整地不能年年進行,最好采用翻旋結合,翻一年旋兩年,翻地最好在秋天進行。旋耕作業(yè)深度要在14~18 cm。常見的旋耕機有1X-180型,作業(yè)幅寬180 cm,配套動力35~40 kW拖拉機。
泡田耙地,早放水,早泡田,打好池埂,整平耙細。積極推廣不翻地、直接秸稈還田與耙地為一體的耙漿機。一般插秧前5~7天開始泡田,水深以浸透土塊為宜,插秧前2~3天耙地,垡塊耙碎耙細再找平。耙地機械主要有1BSQ-23型水田驅動耙,配套動力為25.7~36.8 kW拖拉機,工作幅寬230 cm,作業(yè)耕深10~13.5 cm,工作效率每小時0.4~0.7 hm2。
水整后大田必須適度沉實,沙質土沉實1天,沙壤土沉實2~3天,黏質土沉實4天后機插,水深保持在2 cm左右。
4 插秧技術
每年5月20日~5月30日進入移栽期,機插秧的秧苗為中小苗,苗土厚度2~2.5 cm,苗高10~15 cm。使用4行、6行、8行手扶式或高速插秧機進行移栽,漏插率≯5%,相對均勻度合格率要>85%,傷秧率≯5%,鄰界行距一致,不壓苗不漏行,銜接行距誤差為±3 cm,全漂秧穴數(shù)≤3%,傷秧和勾秧株數(shù)≤1%,漂秧株數(shù)≤4%。
栽插密度為18~30穴/m2,行距30 cm,株數(shù)3~5株/穴,插秧深度0.5~2 cm。
移栽后灌水至苗高2/3,保持水層3~4天。
緩苗后水深不超過3 cm,淺水增溫,孕穗后提倡“淺-濕-干”交替灌溉模式,齊穗35天后(黃熟期)撤水。
5 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病蟲草害防治農藥使用原則按NY/T393-2013規(guī)定執(zhí)行??梢赃\用FN-SH-55-12-600噴桿噴霧機(噴幅12 m,作業(yè)效率80~170畝/h)或機動遠程噴霧機(射程40 m)噴灑藥物進行病、蟲、草害防治。機械實際噴液量和計劃噴液量誤差≤5%,各噴頭噴液量誤差≤3%。噴灑均勻,霧化良好,不漏噴,相鄰噴頭重復寬度為5~15 cm,且寬度一致,往復噴灑重復寬度≤30 cm,作業(yè)傷苗率≤1%。
6 收獲技術
水稻黃熟期及時收獲,適合機械收獲作物高度為65~130 cm,采用半喂入式收割機進行收割,作物倒伏角逆割在70°以內,順割在85°以內,糧食干燥程度為握在手里不濕手狀態(tài)。機具收割時要做到收割干凈、不漏割,收割損失率應≤1%,割茬低。收割機械作業(yè)對田面泥濘程度有一定的要求,田面泥濘過大會影響收割效果。一般收割機在田里作業(yè),機體傾斜角應<5°。糧食總損失率≤2.5%,糧食破碎率≤0.5%,作物割茬高度5~20 cm。秸稈可回收。
收獲后要進行晾曬或烘干,沒有足夠的晾曬場地,可采用中小型低溫循環(huán)干燥機械設備進行烘干。烘干設備的容量小到1 t大到10 t以上,常用有5HSZ-C-80型糧食烘干機,單體容積8600 kg,燃料為焦煤,降水在3%~5%。
當作業(yè)面積在100 hm2時,需要建10 m×50 m標準大棚12棟,育秧成套設備2套,秧盤34 500個,噴灌設備(大棚內)12套,35~60 kW四輪驅動拖拉機2臺,水田翻地犁2臺,旋耕機2臺,水田耙2臺,6行或8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機2臺,半喂入式收割機2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