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漢
作者單位: 362500 福建省德化縣醫(yī)院新生兒科
黃疸是新生兒群體常見疾病,主要致病原因為早期膽紅素異常升高,患兒會有皮膚、黏膜出現(xiàn)黃染的典型癥狀,大部分為病理性黃疸。劉輝等[1]對新生兒黃疸患兒資料進行追蹤分析,若黃疸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影響患兒智力,導致聽力衰退,有一定的致死風險。當前對新生兒黃疸主要通過藍光照射治療。多項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2-4],間歇性藍光照射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持續(xù)性藍光照射,即使如此,藍光照射對患兒的病情改善依然不如人意,如照射時間過長仍可引發(fā)腹瀉、發(fā)熱、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近年來給予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新生兒黃疸,不但可進一步提升藍光照射的效果,還可刺激消化道發(fā)育。本研究觀察微生態(tài)制劑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和不良反應?,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福建省德化縣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日齡(17.3±3.5)d;出生時體質量(3.3±1.1)kg;黃疸持續(xù)時間(12.8±1.9)d;黃疸類型:感染性黃疸10例,母乳性黃疸7例,溶血性黃疸6例,其他7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日齡(16.3±2.7)d;出生時體質量(3.5±0.8)kg;黃疸持續(xù)時間(12.5±1.7)d;黃疸類型:感染性黃疸8例,母乳性黃疸7例,溶血性黃疸9例,其他6例。2組患兒性別、日齡、出生時體質量、黃疸持續(xù)時間及黃疸類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黃疸的診斷標準;足月兒;患兒肝腎功能無異常。排除標準:合并有先天性器質性病變;早產兒。
1.3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入院確診后立即給予葡萄糖補液,積極糾正酸中毒,如合并感染則給予抗生素,及時給予吸氧防止出現(xiàn)缺氧、窒息,采取其他對癥治療。對照組采用藍光照射治療,所用儀器為XHZ型新生兒黃疸治療箱,產自武漢華興有限公司。治療方案為短時間多次藍光照射,照射前使用黑布遮蓋患兒的雙眼和生殖部位,將其他部位暴露出來,與燈光距離保持35 cm。照射8 h后間隔4 h,進入第2次照射治療,時間為8 h,每天2次。治療1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顆粒(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20037)1 g口服,每天2次,早晚服用。治療1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比較2組臨床療效;(2)比較2組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指標,包括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股靜脈血2 ml,1 5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層血清放置于-70 ℃的低溫冰箱當中保存,備用。借助產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型號為AU7800全自動生物化學檢測儀以及相關配套試劑盒,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完成檢測[5]。(3)比較2組治療前后細胞免疫指標,包括CD3+、CD4+、CD8+及CD4+/CD8+,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股靜脈血2 ml,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后借助產自美國BD公司型號為FACSCalibur流式細胞檢測儀檢測。(4)比較2組不良反應。
1.5 療效評定標準[6]顯效:治療1周后,患兒皮膚黏膜黃染情況消失,血清總膽紅素顯著下降;有效:治療1周后,患兒皮膚黏膜黃染情況明顯改善,血清總膽紅素有所下降但未進入正常范圍;無效:治療1周后,患兒皮膚黏膜、血清總膽紅素均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高于對照組的73.3%(χ2=4.320,P=0.038)。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組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指標比較
2.3 治療前后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CD3+、CD4+、CD8+及CD4+/CD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組CD3+、CD4+、CD8+及CD4+/CD8+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細胞免疫指標比較
2.4 不良反應比較 2組患兒治療期間肝腎功能均無異常變化,生命體征平穩(wěn),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
足月新生兒在出生后出現(xiàn)生理性黃疸的風險高達50%~60%[7],大部分可自行消退,但對血清總膽紅素過高的中度或重度患兒而言,系列病理變化會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造成損傷并繼發(fā)膽紅素腦病、溶血性黃疸。引發(fā)新生兒病理黃疸的因素有多種,如細菌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兒敗血癥,對難以自愈的病理性黃疸患兒需立即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否則可出現(xiàn)寒戰(zhàn)、發(fā)熱、貧血、惡心嘔吐及蛋白尿,進一步惡化可出現(xiàn)急性腎衰竭、永久性腦受損,因此,應對新生兒黃疸保持足夠的重視。
新生兒黃疸患兒普遍使用藍光照射治療,經臨床實踐確認藍光照射治療效果較滿意。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機制在于借助膽紅素可吸收光線的特點,通過藍光照射后將膽紅素分解為異構體,將新生兒體內的非結合膽紅素以氧化、異構化作用影響轉化為尿液,順利排出體外。藍光照射的具體治療措施臨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8]。王淼等[9]認為對新生兒黃疸通過藍光照射方案不但可有效調整黃疸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指標,安全性也有所保障,可縮短患兒病情痊愈所需時間。陳海云等[10]認為新生兒黃疸采取間歇性短時間藍光照射療效突出,安全性高,中間間歇時間對新生兒在治療期間的舒適性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選擇間歇性藍光照射方案,單純接受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患兒病情總有效率為73.3%,提示間歇性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與聯(lián)合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的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93.3%比較,還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單純應用藍光照射治療對部分患兒的病情控制欠佳,究其原因在于此類患兒接受足夠時間的藍光照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仍呈現(xiàn)升高趨勢,因為藍光照射后體內脂溶性Z型膽紅素會轉化為水溶性的E型膽紅素,E型膽紅素并不穩(wěn)定且可能逆轉為脂溶性Z型膽紅素,如果無法控制該指標則應立即采取其他有效手段,以往通過換血達到治療效果,但對患兒以后的健康成長還有預后質量均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提出,新生兒肝細胞難以有效攝取非結合膽紅素,且因器官發(fā)育不成熟,不能在腸道內建立正常菌群,從而誘發(fā)高膽紅素血癥[11]。微生態(tài)療法近年逐漸用于治療新生兒黃疸,通過對患兒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可顯著提升生理性有益菌群的生長發(fā)育,同時間接地抑制腸道中有害菌群,從而達到改善體內毒素指標,重新構建微生態(tài)平衡的效果,最終控制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從表2數(shù)據(jù)可知接受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后患兒的膽紅素指標顯著下降,提示聯(lián)合治療膽紅素轉化穩(wěn)定性相對更高。
新生兒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還處于不成熟階段,且脫離母體后失去了母體抗體的支持,此時IgG含量明顯下降,自身抵抗力較差,從而誘發(fā)了感染發(fā)生的風險性。CD3+、CD4+、CD8+均屬人體T細胞群中重要細胞,在細胞免疫調節(jié)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CD4+/CD8+在正常情況下能維持人體動態(tài)平衡,確保機體免疫功能正常運行,臨床常用于判斷疾病惡化程度,一般比值下降較嚴重則提示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12]。功能性T細胞在抗原激活后成熟、分化、分泌細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是人體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體液免疫的變化也會影響細胞免疫系統(tǒng)。研究顯示,細胞免疫系統(tǒng)可強化機體對感染的抵抗能力,病原體入侵后可能產生強大的特異性免疫力,從而保持免疫功能的正常運轉[13]。新生兒黃疸患兒膽紅素指標顯著下降會影響機體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抑制機體免疫功能。表3數(shù)據(jù)顯示,微生態(tài)制劑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患兒細胞免疫因子水平顯著優(yōu)于單純藍光照射治療,微生態(tài)制劑多以存在于腸道內諸如雙歧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等生理性細菌為主,使腸道當中缺乏的微生態(tài)的數(shù)量及種類恢復到正常范圍,強化小兒對營養(yǎng)的吸收及機體防御力,重新構建和完善機體免疫系統(tǒng),使消化道內環(huán)境保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與藍光照射聯(lián)合從不同機制強化新生兒體內異常膽紅素的排泄效率[14]。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知聯(lián)合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并不會引發(fā)新生兒黃疸患兒接受藍光治療的風險性,且接受微生物制劑治療后患兒機體免疫力顯著提升,對各種不良反應的抵抗性更強,即使接受較長時間治療仍可抑制不良反應,但藍光照射時仍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性[15]。
綜上所述,微生態(tài)制劑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改善病情,且不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