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強
北宋后期詞人、書法家劉燾,擅名一時,事跡多載于宋元筆記,今有方星移、王兆鵬《劉燾行年考》考論其行狀甚詳。文中提到劉燾有一諢號“挨尸俊”,這個諢號的意思未見任何史籍說明,乍一看來頗有些詭異難解。關(guān)于此諢名之來由,《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第三十六《本朝雜記下》引《上庠錄》云:
元祐間,馬涓、張庭堅等四人,擅名太學,時號四俊。劉燾,湖州人,年少,亦自負,初補太學生,聞而慕之,以刺謁曰:‘不識可當一俊否?涓等哂之。燾復曰:‘何得是名?涓等設(shè)詭計以困之,曰:‘每試當預約一字,限于程試中用之,善者乃預。既而私試之,燾請字,涓曰:‘第一句用將字。其時策問《神宗實錄》,燾對曰:‘秉史筆者,權(quán)猶將也,雖君命有所不受,而況其他乎?后果為第一,聞?wù)叻R蚰繝c曰挨尸俊。
謝蒼霖先生《綽號異稱辭典》(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釋曰:“挨尸,似為當時俗語,猶今云‘瞎碰”。謝先生的說法所據(jù)材料也是《苕溪漁隱叢話后集》,然而似乎誤解了“既而私試之”以下文字,謂:“(馮涓諸人)并為劉燾擬題約字,囑其就所擬題試作一文,意欲使其臨場受困。及臨試,文題竟如馮涓諸人所擬,劉燾遂得第一?!睆纳弦奈淖种?,實在看不出來“文題竟如馮涓諸人所擬”,“瞎碰”云云自然站不住腳。
不過“挨尸”確為宋元以來的俗語?!队耵⒂洝分幸劳心纤侮惷畛5摹稐盍Α吩~,有句云:“任把楊枝作柳枝,枉挨尸。”注家多不曉“尸”字何謂。其實“尸”為“肉身”之謔稱或詈詞,此義原為佛、道中人所慣用,例如《太平廣記》卷三百八十三《再生九》引《幽冥錄》:“左右一人語云:‘俗尸何癡!此間三年,是世中三十年。”而以“尸”代“身”也多為方言俗語吸納,比如晚清抄本梨園戲《朱買臣》以方言記“鷸蚌相爭”之事云:“蚌是海內(nèi)的蚌蛤,水退不知隨水去,在沙侖墘,挨尸露肉……”(見《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版)蚌其時未死,故“尸”并非指尸體。蚌的所謂“挨尸露肉”也就是《戰(zhàn)國策》“(蚌方)出曝”。再比如江蘇溧水謂身材曰“尸坯”,吳語、湘語貶稱衣服曰“尸皮”“尸皮子”,“尸”皆以戲稱肉身。時在空門的陳妙常所填《楊柳枝》傳為拒情張于湖(張孝祥)之詞,末句提醒于湖“枉挨身”,詞意明白顯豁。
那么,這“挨尸(身)俊”又如何解釋呢?這涉及“挨”的詞義的細微不同。明代張自烈《正字通·手部》:“《方言》:‘強進曰挨。今俗凡物相近謂之挨。”這實際上說了“挨”的擠入(挨入)、靠近(挨近)兩個相近義項,前者與后者有引申關(guān)系。“今俗凡物相近謂之挨”(“挨近”義),也就是《楊柳枝》“枉挨尸”之“挨”,這個意義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其前列荷校囚數(shù)人,大書犯由,云‘某人為不合搶撲釵環(huán),挨搪婦女。”挨搪,《漢語大詞典》釋為“逼近冒犯。猶調(diào)戲”。
而“強進曰挨”(“挨入”義),也就是我們要說的“挨尸俊”之“挨”了。這里我們不妨再引另一個人的諢號作為比照。《萬歷野獲編》卷十《詞林》:“永樂甲申科,則一甲曾綮等三人,楊相等廿五人,為二十八宿,而以周忱為‘挨宿?!泵鞔倪@個周忱號曰“挨宿”,對此明人祝允明在《野記》中解釋說:“永樂三年,進士放榜后,詔選二十八人入文淵閣緝學,以比二十八宿,號‘庶吉士。……周文襄(忱字)不與,乃自請于上,詔從之,時謂之‘挨宿。此稱遂遍于人間,凡未至其地而強攀附者,以此稱之?!庇纱?,所謂“挨宿”者,強挨入宿之謂也。而“挨尸(身)俊”之“挨”也類是。挨尸俊者,挨身強入之俊也。劉燾初補太學生,年少自負,欲當一俊名,馬涓等雖設(shè)詭計困之,而燾竟以其才強取頭籌,故有奮挨入俊之名。此固與強攀附而入“宿”的周忱情況有別,但此二“挨”核心義釋為“強進”應(yīng)無不妥,只是在隨文釋義中有著褒貶的不同?!鞍な 敝疄檎熖枺w現(xiàn)了一種諧趣。
最后需要指出,今方言中有“挨尸倚髏”(潮汕)、“挨尸憑骨”(于都)、“挨尸摸骨”(客家)等等說法,謂懶散、磨蹭、無坐相。其中亦有“挨尸”一詞,不過詞義來源便與“挨尸俊”之“挨尸”無關(guān)了。頗疑方言中“挨尸”義即“挨倚如尸體”,構(gòu)詞如同“躺尸”“挺尸”,是一種詞匯生動化現(xiàn)象。而“挨尸”后面的“倚髏”“憑骨”“摸骨”,只是為了湊足以匹配“挨尸”。這個現(xiàn)象就好比“沒心沒肺”主要是說“沒心”,卻要用“沒肺”來“拉郎配”;“胡說八道”原來的詞形為“胡說白道”,“白道”也只是“胡說”的匹配成分。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
2017年9月23—24日,中國柳宗元研究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西北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海外學者8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會議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柳宗元研究會、西北大學文學院與漢唐文學研究院共同主辦。開幕式上,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學術(shù)顧問李浩、日本島根大學教授戶崎哲彥、中國柳宗元研究會會長尚永亮分別致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