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蘇和平 楊浩峰
(陜西省渭南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渭南,714000)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常見的腦卒中后遺癥之一,可導致患者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精神不振,甚至有輕生念頭,嚴重影響腦卒中后肢體功能的康復[1-3]。目前臨床治療PSD仍以西藥為主,雖可取得一定療效,但隨之引起的胃腸道、神經系統(tǒng)等不良反應而影響了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中醫(yī)藥以其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近年來逐漸被臨床認可,PSD屬于中醫(yī)學“郁證”范疇,以情志不舒、氣機郁滯為主要病機,因此疏肝解郁是治療PSD的核心原則,逍遙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中醫(yī)調節(jié)情志的經典名方,本團隊利用逍遙散對PSD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理想療效,并進一步探討了其可能作用機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4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4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種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zhí)行。
1.2 診斷標準 1)首次發(fā)病,參照2010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中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證實;2)患病前不存在精神異常;3)HAMD評分≥8分;4)PSQI≥7分;5)簡易精神狀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20分。
1.3 排除標準 1)病前即存在抑郁、睡眠障礙等精神異常者;2)多次發(fā)生腦卒中者;3)合并嚴重的心臟疾病,肝、腎功能衰竭,惡性腫瘤,消化道出血等;4)有癲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患者;5)哺乳期婦女或孕婦。
1.4 排除標準 1)存在器質性病變導致便秘者;2)接受本研究治療時接受其他有關PSD治療者;3)無法配合服用中藥者。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在治療過程中因故中途退出者;2)隨訪中自然脫落者;3)治療過程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者;4)依從性差者。
1.6 治療方法
1.6.1 基礎治療 根據(jù)影像學資料及實驗室檢查,明確腦卒中的類型及危險因子,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并且對患者進行功能評估,根據(jù)評估報告進行相應的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語言治療等。
1.6.2 對照組治療方案 在基礎治療上加用舍曲林(商品名:左洛復,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10980141),起始劑量25 mg/d,早或晚服用均可,對于療效不佳而對藥物耐受性較好的患者可增加劑量至50~100 mg/d。
1.6.3 觀察組治療方案 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逍遙散,詳方如下:柴胡30 g、白芍30 g、白術15 g、當歸9 g、茯苓15 g、甘草6 g,生姜3片,1劑/d,煎煮100 mL,早晚溫服。
2組患者均接受為期8周的治療。
1.7 觀察指標 1)腦卒中后抑郁情況評估。治療前、治療4周后和治療8周后,HAMD量表評分對患者進行抑郁評分評估。2)腦卒中后睡眠狀況的評估。治療前、治療4周后和治療8周后,SQI量表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估。3)腦卒中后睡運動功能評估。治療前、治療4周后和治療8周后,采用FMA量表評估患者的偏癱肢體運動功能,F(xiàn)MA評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4)5-HT、NE、5-HIAA水平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相關指標分析:治療前、治療4周后和治療8周后,于安靜清醒狀態(tài)下、上午8-9時取血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根據(jù)購自上海谷研實業(yè)有限公司ELISA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檢測5-HT、NE、5-HIAA。
2.1 2組抑郁、睡眠及運動功能狀態(tài)的變化 治療前2組患者HAMD評分、SQI評分及FMA評分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臨床措施的干預,治療4周后2組患者HAMD評分、SQI評分及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P<0.05),但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2組患者HAMD評分、SQI評分及FMA評分均進一步改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4。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SQI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
圖1 2組治療前后5-HT變化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時間點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
圖2 2組治療前后NE變化
2.2 2組治療前后單胺類遞質水平變化情況 治療后5-HT、NE水平較后上調,5-HIAA水平較治療后下降,治療8周后觀察組變化的趨勢更為明顯(P<0.05)。見圖1~3。
圖3 2組治療前后5-HIAA變化
PSD屬于腦卒中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其可致患者產生抑郁、精神障礙或者行為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39.3%~7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PSD,而患有PSD患者病死率較單純腦卒中患者高出3~4倍,因此臨床將PSD視為預防二次腦卒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研究選取40例PSD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別在治療第4周及第8周對患者的抑郁程度、睡眠質量及運動功能進行評估,結果顯示經過一階段治療2組患者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而治療4周后時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直至治療8周后結果提示在基礎治療及舍曲林上輔以逍遙散,較單純使用抗抑郁藥物更可改善PSD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有助于改善患者臨床功能。臨床報道顯示抗抑郁藥確有一定臨床療效,研究中證實抗抑郁藥可明顯患者PSD患者的抑郁癥狀,對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抗毒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同時又提到抗抑郁藥有較多的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普遍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臨床應用[4-8]。因此臨床上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PSD的臨床方法至關重要。
PSD屬于中醫(yī)學“郁證”的范疇,與肝郁氣滯關系密切,《丹溪心法·六郁》一書中描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多遺留明顯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甚至生活無法自理,明顯的心理落差嚴重打擊患者心理,致其情緒失常,氣機不暢,而肝性喜條達惡抑郁,情志不舒致肝氣郁結,肝體失于柔和,而致此病[9]。此外,《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木郁滯傳于脾土,乃“木旺乘土”之由來,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則氣血無源,水谷布散無力,故PSD患者多出現(xiàn)神疲乏力,肢體倦怠。因此肝郁血虛脾弱是PSD的主要病理,針對于此,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則是治療之根本。逍遙散是疏肝健脾經典名方,方中柴胡以疏肝解郁,肝氣得以條達為君藥,當歸甘辛苦溫,養(yǎng)血和血,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緩急,三藥共用,可補肝體而助肝用,血充則肝柔,肝血得養(yǎng)而不橫逆,恢復其疏泄之本性。方中白術及茯苓共奏健脾之功,既可實土以御木侮,又可使氣血生化有源。生姜溫運和中,血虛得養(yǎng),脾弱得復。本方立法周全,組方嚴謹,是調肝養(yǎng)血之名方。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2組患者接受治療4周后2組患者抑郁程度、睡眠質量及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得分雖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組間得分相近,直至治療8周后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改善得較對照組明顯,這肯定了逍遙散在治療精神疾患中的價值的同時提示該藥發(fā)揮臨床療效具有時間依賴性。
本研究結果及國內外諸多文獻均證實逍遙散可條達情緒,但其作用機制尚無統(tǒng)一定論,目前單胺遞質假”被視為大腦功能紊亂[10-13],從而導致抑郁發(fā)生關系密切,單胺遞質主要包括5-HT及NE兩大系統(tǒng),5-HT的缺乏可導致其相關受體水平下調,功能減弱,隨之影響了神經遞質的傳遞技能,最終導致易于發(fā)生。5-HIAA是5-HT的最終代謝產物,5-HIAA的水平增加是5-HT代謝增強的準確體現(xiàn)。NE亦是機體重表要的神經遞質之一,其分泌的減少可導致外周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弱,從而出現(xiàn)抑郁可能。我們對2組患者的單胺類遞質亦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5-HT、NE水平較后上調,5-HIAA水平較治療后下降,治療8周后觀察組變化更為明顯(P<0.05),這說明了逍遙散改善抑郁狀態(tài)可能與單胺遞質代謝有關。
因此通過臨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證實逍遙散可明顯改善PSD抑郁癥狀,并因此更進一步協(xié)助患者軀體功能恢復,而該方發(fā)揮療效可能與影響單胺遞質有關,以期這一發(fā)現(xiàn)可為中風后抑郁癥患者帶來了福音,同時也為中醫(yī)藥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1]趙偉,閆長青,李時慶,等.腦梗死后抑郁與神經功能恢復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3):2600-2601.
[2]周蕾,樓敏,鄭水紅,等.基底節(jié)腦梗死后抑郁患者的1H-MRS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2(2):205-211.
[3]王金蘭.急性腦梗死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0,50(13):24.
[4]Zhang GC,F(xiàn)u WB,Xu NG,et a1.Meta analysi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J].J Tradit Chin Med,2012,32(1):6-11.
[5]Brown C,Hasson H,Thyselius V,et a1.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functional independence:a conundrum[J].Acta Neurol Scand,2012,126(1):45-51.
[6]Farahani A,Correll CU.Are Antipsychotics or Antidepressants Needed for Psychotic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rials Comparing Antidepressant or Antipsychotic Monotherapy with Combination Treatment[J].J Clin Psychiatry,2012,73(4):486-496.
[7]陸雪松,周曙,劉憶星,等.認知療法聯(lián)合圖片識別訓練治療腦梗死后抑郁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2):123-125.
[8]尤麗玲,王鵬.西酞普蘭對急性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臨床內科雜志,2010,27(2):138-139.
[9]蔡怡.心理干預對腦梗死后抑郁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療效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2):358-359.
[10]陶希,劉佳,鄧景貴,等.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卒中后抑郁的遠期療效及血漿5-羥色胺表達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6):416-420.
[11]靳雁斌,陳大偉,劉瑋,等.舍曲林與氟西汀治療老年腦梗死后抑郁的對照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5,22(2):97-100.
[12]聶本剛,喻明,李小剛,等.腦卒中后抑郁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功能改變和血漿單胺遞質的變化研究[J].臨床薈萃,2007,22(9):646-648.
[13]Massie CL,Tracy BL,Malcolm MP.Function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creases motor cortex excitability in survivors of stroke[J].Clin Neurophysiol,2013,124(2):37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