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旭輝
眾生平等是人們很愛說的一句話??墒沁@世上的許多事又常常讓我覺得,同樣生而為人,卻活得多么不平等。
不久前赴美國加州探親旅游,在感受美國西部人民熱情友好的同時,也對傳說中的“美帝式揮霍”有了切身體會。
親戚家住的卡馬里奧小鎮(zhèn),冬暖夏涼,全年氣溫在20-30攝氏度,四季都可下海游泳,曾被旅游雜志評為全球第二宜居。盡管如此,路上行駛的汽車沒有一輛會開著窗子——除非它的空調(diào)壞了。商店、餐廳、銀行、醫(yī)院等場所都是全天冷氣供應,且溫度很低,下車沒走幾步,一到室內(nèi)立即又是涼氣襲身。所有洗手間都提供充足的衛(wèi)生紙、馬桶墊圈紙、擦手紙和烘手機,擦手紙很厚實,但一次拽出兩三張來用的也很常見。
鎮(zhèn)上居民普遍住著帶小院的獨棟二層小樓,不少住戶從不開窗,全憑電動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通風換氣。院子里不許晾曬衣服,理由是有礙觀瞻,因此家家都配烘干機。每天傍晚,埋在地下的噴灌管準時啟動,澆灌院里的草木。南加州嚴重缺水,野生植物多是沙棘、仙人掌之類的耐旱型,要維持院子里那些漂亮植物的生命并保持葉子鮮亮光潔,就必須人工噴水。
從舊金山乘大巴回家的路上,一條條龐大無比的輸水管橫亙在遠方黃沙覆蓋的山嶺之上,猶如科幻作品里巨大肥碩的沙蟲。聽同車的老華人講,這水管是從900多公里外的北加州翻山越嶺鋪設(shè)過來,是著名的加利福尼亞北水南調(diào)工程的一小部分。
乘著大巴一路飛奔,除了城市和休息區(qū),所見若非油田、采石場,便是荒山空地。每一處聚居區(qū)的房屋都是稀稀落落,分布得十分從容。給人的感覺就是地大物博。那些混得還算成功的美國人大都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斓蒙圆钚┳≡诖蟪鞘欣锏娜藗冸m然沒有獨棟別墅和小花園,卻也隨意享用著汽車、空調(diào)、烤箱和烘干機等各種設(shè)備。此外,他們也經(jīng)常乘著航班飛來飛去地出差和旅游,能耗和碳足跡就更高了。除了吃飯比較單調(diào),感覺大多數(shù)美國人確實生活得很幸福,也很浪費。
對今天的美國青年人來說,洗衣機的普及已是他們曾祖輩年輕時的事情。中國的新生一代也早都習慣了生下來就有一臺機器替他們洗衣服。然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告訴我們,全世界只有30多億人擁有洗衣機,這意味著用搓板和雙手,忍受腰酸背痛,每周花好幾個小時洗衣服的人仍是多數(shù)。
我媽媽跟我說過,她年輕時最想攢錢買回來的電器就是洗衣機,因為它能把她從最繁重的一項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讓她可以用這些時間讀書看報、編織衣物、陪孩子玩,或者只是躺著發(fā)發(fā)呆。我想,媽媽的想法一定是無國界的。而且很容易推理出的是,那些沒有洗衣機的人們也不太可能有什么別的大家電了。如果說發(fā)達國家的人們普遍生活在“航空線”以上,那中國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大部分人至少也生活在“家電線”以上了,而這世界上的多數(shù)人,還活在“洗衣機線”之下。
然而這樣的一個世界,就足以影響地球氣候,讓變暖成為全人類不得不關(guān)心的重大問題。發(fā)達經(jīng)濟體要維持百年來便利舒適又體面的生活,發(fā)展中國家和不發(fā)達國家的人們也想過得更好一點,如果因為人多,人均排放量就必須更少,那么人人平等的人權(quán)理念又如何體現(xiàn)?
隨著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小國圖瓦盧正慢慢沉沒,當?shù)厝艘呀?jīng)慢慢遷居到新西蘭。圖瓦盧人曾說,全世界都欠我們一句對不起。這個只有26萬平方公里,一萬多國民的小國,尋求遷居尚且困難重重,遷延數(shù)年。今后若更多陸地沉入海平面,又會有多少人背井離鄉(xiāng),苦求棲身之地?圍繞減排的唇槍舌劍,背后是生存發(fā)展權(quán)利的爭奪,是更多人向著“航空線”“家電線”乃至“洗衣機線”攀登的努力。
當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政府都致力于否認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關(guān)系,公然推卸碳減排的責任,形勢只會更加嚴峻。但若能盡人事,至少能給那些日子最苦的人們多爭得些爬上“洗衣機線”的機會,讓那些媽媽們有時間給自己的孩子多讀幾本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