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他用紙筆,打造了-一座宏偉的武俠小說世界。在其中,有江湖的快意恩仇,有武俠的灑脫暢快,有玩世不恭的生活態(tài)度,有忠孝節(jié)義的不屈靈魂……如今,“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金庸帶著他的武林與傳奇,消失在現(xiàn)實世界的秋末,留下的是江湖浩氣與無盡追思。
“這里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jì)、21世紀(jì),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有幾億人喜歡?!边@是金庸曾留給自己的墓志銘。
寫一部為幾億人喜歡的作品尚且不易,寫一系列,寫一輩子更難。如同托爾金的中土世界、羅琳的魔法世界一樣,金庸的武俠世界,在二十世紀(jì)和二十一世紀(jì),被不同語言的幾億讀者喜愛著,追捧著。這個武俠世界的誕生、成長與完成,雖出自偶然,卻著實不易。
作為報人,金庸在一生寫作中,他留給世人的不僅有武俠世界,還有大量新聞作品。既能做好報道,又能兼做小說家。兩個平行的世界相距較遠,卻同樣做得出神入化。其中功力,令人嘆服。
一直以來都有兩個金庸:一個叫金庸,遠居江湖快意恩仇;一個是查良鏞,行走在街市上洞察世間。
有評論直接指出:華語文化圈過去的100年,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追捧,也從來沒有一個評論員的社論,能像查良鏞的《明報》政論那樣深入人心。
武俠,不僅是金庸的名片,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名片。在世界上,一些人提起中國,必談及武俠、刀劍與江湖,古龍、金庸打造的武俠世界,儼然成為中國文化的另一張名片。
成為名片,必然肩負著時代訴求。金庸創(chuàng)造的江湖,也絕不同于以往的古典小說和既有的武俠題材作品。金庸跳出“有詩為證”“下回分解”的窠臼,直接去創(chuàng)建一個非同以往的古代武俠江湖世界。這個江湖,又何嘗不是其經(jīng)歷現(xiàn)實世界的一面反光鏡?
上世紀(jì)80年代,金庸小說進入大陸,旋即成為高校學(xué)子的熱門讀物,不少文科院系學(xué)生把金庸小說當(dāng)作專業(yè)研究內(nèi)容,很多論文直接拿金庸的作品作研究對象。同時,不少報紙競相刊登武俠小說。此后,評書、電影、電視劇……不同形式演繹著金庸的武俠傳奇。
在商業(yè)社會,金庸小說也得到熱烈追捧。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以“風(fēng)清揚”自居,他說,阿里巴巴的創(chuàng)立正是受到《天龍八部》情節(jié)的啟發(fā)。馬云主動離開北京到杭州,才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今,金庸已去,他和他的武俠世界伴隨著文字留下,同時留下的,還有文字中流淌的江湖情結(jié)和俠義精神,伴隨著一代代讀者,伴隨著奔流的時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