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又見寒風(fēng)起,秋色罩大地。秋天是一場風(fēng),一場忽然吹進你生活的風(fēng),帶著可以凝聚成為實體的陣陣寒意。它的蕭瑟和孤獨,可以讓每一顆在夏日里焦灼煩悶的心漸漸冷卻,回歸最初的靜謐和安寧。
秋天雖然如同眨眼就過的瞬間,但那畢竟也是秋。盡管寒風(fēng)初起,夜色早濃,但此間也足夠我們讀上一本書或是看上幾部屬于秋天的電影……
《小森林夏秋篇》 2014
推薦指數(shù):★★★★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原作改編的電影,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篇章,獨立成影,在日本陸續(xù)上映且斬獲眾多好評。整部影片由飲食而串聯(lián),且滿含對食物的敬意。觀看的同時你還能感受到喂馬,劈柴,春天聞風(fēng)耕作,冬日踏雪遠(yuǎn)行的單純生活。也能讓身處喧鬧之中的你感悟到,只有那些靜得只能聽見呼吸的日子里,我們才能明白孤獨即生活。
《秋天里的春光》 2001
推薦指數(shù):★★★★
青春時我們擁有的唯一權(quán)利,就是期望于生活給我們的更多。那么當(dāng)你老了走不動了,你是在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還是如同這部捷克電影里七十五歲的范達(dá)一樣,無視死神的追趕,依舊像渴慕多彩生活的少年一般……
《秋天》 2008
推薦指數(shù):★★★★★
片尾字幕“獻給那些在浮躁年代不曾追夢的孩子”可能就是這部電影想要向我們講述的故事,一個有關(guān)生活迫使他把夢想和希冀埋葬,只留下一張靜默蒼茫面龐的故事。散文化的電影,散文式的結(jié)構(gòu),整部劇以流動不息、起伏不定的情緒感染著每一個觀看者。也像一部中篇小說,沒有冗長的濫情和對話,有的只是平靜徐緩。取名”秋天”多半也是由于詩意和無處不在的秋哀貫穿于電影的始終。
《秋日奏鳴曲》 1978
推薦指數(shù):★★★★★
這部“秋天奏鳴曲”不僅是一部反映母女關(guān)系的影片,也反映了人與自我之間的關(guān)系。導(dǎo)演兼編劇的英格瑪·伯格曼絕對稱得上是借電影來探討人性方面的大師。整部電影像標(biāo)題提示的那樣,具有奏鳴曲般的音樂結(jié)構(gòu),像一首獨奏,像音樂里的獨白。奏出了無愛的苦痛和心靈的阻隔,奏出了人們對愛的永恒渴望。
《秋天的故事》 1998
推薦指數(shù):★★★★
“秋天的故事”是埃里克·侯麥《人間四季》的最后一部。也可以說是我在四季里最喜歡的一部。侯麥用溫暖的手法把多事之秋里的那些誤會紛雜的愛情故事引向了幸福的彼岸。讓看到影片最后的我們都擁有一個理想到無以復(fù)加的結(jié)局,那足夠輕快的節(jié)奏和有趣的對白,也的確值得我們久久回味。
《美食、祈禱和戀愛》 2010
推薦指數(shù):★★★★
朱莉婭·羅伯茨主演的這部“美食、祈禱和戀愛”,有人把它稱作“飯、禱、愛”,而在臺版的譯名里也把它叫作“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盡管對于這部電影許多人褒貶不一,但是不可否認(rèn),電影里從意大利到印度,再到巴厘島的那些美麗風(fēng)光令每一個看過的人都醉心和向往。
《愛在日落黃昏時》 2004
推薦指數(shù):★★★★★
日落比日出更讓我喜歡,可能就是我愛這部電影的原因,何況還是日落黃昏的巴黎。電影里九年后的重逢是世俗和責(zé)任的交疊,沒了悸動和青澀,但卻足夠滄桑、溫暖,像秋天一樣。
《當(dāng)哈利遇到莎莉》 1989
推薦指數(shù):★★★★
當(dāng)我決定和你度過下半輩子時,我希望我的下半生趕快開始。一段似水流年中緩緩堆積而成的愛情,可以逗你捧腹大笑,也能讓你感動得一塌糊涂。
《花樣年華》 2000
推薦指數(shù):★★★★★
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里那種昏黃的色調(diào)、慵懶的配樂,在我看來是對秋日最好的詮釋。而電影結(jié)尾時周慕云在吳哥窟的樹洞里留存的那些不能與人述說的秘密,將和歲月一起,始終斑駁著吳哥窟那些古老的廟堂。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2015
推薦指數(shù):★★★★★
人生在回憶中娓娓道來,就像埃姆朗薩羅希在《一千零一面鏡子》里面寫到的那樣——我越是逃離,越是靠近你,我越是背過臉,卻越是看見你。我是一座孤島,處在相思之水中,四面八方,隔絕我通向你。一千零一面鏡子,轉(zhuǎn)映著你的容顏。我從你開始,我在你結(jié)束,就像這個叫作歐維的男人。
《潛水鐘與蝴蝶》 2007
推薦指數(shù):★★★★
生命的最后時刻,腦海里回憶的到底是一生中的美好還是遺憾呢?主人公吉恩在生命的最后身體如同被禁錮在潛水鐘里,但心靈卻像蝴蝶一樣自由輕靈。這部電影里面有堅強樂觀,也有煽情淚點,雖然整體略顯拖沓但仍不失為一部佳片。
《塞瑟島之旅》1984
推薦指數(shù):★★★★★
安哲的電影總是故事雖小主題卻很宏大,用緩慢的節(jié)奏,帶你一步步走入漸深漸進的沉重里。整部塞班島之旅,畫面和臺詞沒有一點點多余,悲憫之心從鏡頭中流露。每一個鏡頭都像一幅極美的攝影作品,深入每一個觀者的心里。這部影片也是安哲的國境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如果喜歡這種類型的影片,也可以去看看安哲國境三部曲的其他兩部——1991的《鸛鳥踟躕》和1995的《尤利西斯的凝視》。
《拾穗者》 2000
推薦指數(shù):★★★★★
這部受19 世紀(jì)法國畫家米勒的名畫《拾穗者》啟發(fā)而拍攝的紀(jì)錄片,描繪了法國拾荒者的形象,可以說是一部現(xiàn)實意義高過鏡頭語言的影片。你也可以把這部影片看作是導(dǎo)演阿涅斯·瓦爾達(dá)的自畫像,她采用 DV 拍攝的手法,從鏡頭后面走到了鏡頭前面,有意地適度表現(xiàn)自己。《拾穗者》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瓦爾達(dá)本人其實也在拾荒,只是她揀拾的是被人們遺忘的那些記憶。
《風(fēng)燭淚》 1952
推薦指數(shù):★★★★★
一部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的絕筆,看后讓人心情沉重的電影。片中的老人與狗,都屬于弱勢群體,配上戰(zhàn)后的背景,可以說是擊觀眾脆弱的心理防線。唯一值得老人欣慰之事也唯有當(dāng)他老無所依,還好有只小狗陪伴左右。
《永恒和一日》1998
推薦指數(shù):★★★★★
明天會持續(xù)多久?永遠(yuǎn)或是一天……安哲的電影總是慣用長鏡頭,而這部“永恒和一日”是安哲用長鏡頭為我們譜寫的一首詩,其中韻味與隱喻并具而存。
《狐貍小姐你好嗎》 2007
推薦指數(shù):★★★★
形容這部電影可以說它比風(fēng)光片有趣,比兒童片安靜。人與動物的溫情一直是法國電影里面的重頭戲,而這部電影卻像童話版的《小王子》,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有關(guān)愛與占有的故事。
《隨風(fēng)而逝》1999
推薦指數(shù):★★★★
電影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對別人沒用的話,至少我的生活獲得了大部分的時間去觀察自然”……也正如這句話講到的那樣,跟隨著阿巴斯紀(jì)錄式的鏡頭我們在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錯落的土房、金黃的麥田、純樸的民風(fēng)還有伊朗高原同時擁有的廣袤和逼仄的兩極,如同身臨其境的穿行于崖壁泥胚房的小巷和金黃空曠的麥田。
《讓風(fēng)帶著我起飛》 2000
推薦指數(shù):★★★★
一部兒童題材的電影。故事雖小,但在看過后總是讓人久久難忘。鏡頭中那些平靜的雨、狂風(fēng)肆虐下的樹、易碎的玻璃和隨風(fēng)亂飛的衣服,都在無聲的述說著——成長是一場孤立無援的戰(zhàn)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