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歷史進展為主要線索,從漢代徐州的思想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對徐州漢代墓葬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徐州;漢代墓葬制度;形成;發(fā)展
作者簡介:彭娟(1990-),女,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碩士,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專業(yè)學生。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5--01
徐州正位于中國南方和北方交界之處,因而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既對南方文化有所體現,又深受北方文化影響。其為漢武帝劉邦故居,但又地處楚文化圈。因而徐州在漢代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漢代墓葬也十分豐富,這些墓葬背后所隱藏的信息也就比較多。
一、徐州漢代墓葬制度的形成
漢武帝時期,國家逐漸穩(wěn)定下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也就在這一時期,漢代墓葬制度逐漸形成。是時,徐州的漢代墓葬制度雖然總體上與全國所通行的墓葬制度保持一致,但是由于徐州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經濟、歷史風俗等方面的特殊性,其墓葬制度又具有一定的特色。
(一)徐州漢代墓葬制度對前代的承繼
如前所述,徐州屬楚文化圈,深受楚文化的影響,因此其墓葬制度中對楚文化的體現十分多。同時徐州地近中原,楚國又屬周朝諸侯國,因此徐州墓葬制度不可避免地就受了周文化的影響。另外,所謂“漢承秦制”,漢朝對秦朝的各種制度多有承襲,墓葬制度也不例外。徐州漢代墓葬制度中受周文化影響較深,在各個等級的漢代墓葬中都有所體現,例如以衣衾裹尸和棺槨制度等。但是同時由于春秋戰(zhàn)國之時,周的勢力大大衰落,且漢武帝時距周已遠,徐州所承繼的這些制度也就多有流變,非復完全之周制。
春秋末年,受到楚國擴張的影響,其文化開始波及徐州。戰(zhàn)國末年,徐州已在楚國勢力范圍之內,楚國墓葬制度也逐漸成為其地的主流。其后秦朝雖然統(tǒng)治時日較少,對徐州墓葬制度還沒完全產生影響,例如銅山縣翟山M3中所出土的器物深受秦代影響,其墓葬形制卻很明顯地體現了楚文化。但是漢朝承襲了大部分的秦朝制度,其上層階級的墓葬制度也就受到了秦朝的一些影響。因此,綜合來看,徐州漢代墓葬制度形成時期,楚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中小型墓葬中,秦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型墓葬中。例如,徐州漢代早期的一些墓葬如奎山西漢墓所使用的墓葬形式就是發(fā)展自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石坑墓。同時出于防盜、防水等多種原因的考慮,石坑墓的影響也一直持續(xù)了整個西漢時期。而楚元王墓等較大型的、墓主身份較高的墓在地址選擇、修建、朝向等方面都很明顯地受到了秦始皇陵的影響。受到秦土洞墓的影響,同時出于盜墓、減少陪葬物擠壓的考慮,其墓穴的形式上逐漸由豎穴發(fā)展為橫穴。
(二)徐州漢代墓葬制度中新出之意
徐州大部分都是平原,只有少數的丘陵,因而其墓葬多建造在建在山上。同時徐州煤礦、瓷土、鐵礦等礦床資源比較豐富,其地又深受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加之七國之亂后,自中央而來的王親貴族地位下降,地方豪強隨之發(fā)展起來,從而使得家族、家庭觀念深入人心,墓葬也就成為了這些地方豪強炫耀財富、夸耀權勢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因此其墓葬制度中較早使用了圈、倉、井之類的模型明器,又獨有一套鼎、盒、壺、鈁等仿銅陶禮器的系統(tǒng),且一直延續(xù)到西漢末期,其早期也有大量的陪葬俑。同時這一時期也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夫妻合葬墓和家族墓地。除此之外,受神仙思想,七國之亂的影響和出于對等級制度的敬畏,徐州在西漢景帝時期,畫像石墓開始在韓山西漢等等級較高的墓葬中出現,并逐漸在小型墓葬中流行起來,內容也越來越多地反映了墓主人的愿望。同時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漢代開始流行起來墓地祭祀。
二、徐州漢代墓葬制度的發(fā)展
(一)西漢時期徐州漢代墓葬制度的發(fā)展
武帝之后,受推恩令影響,徐州諸侯貴族的勢力和地位進一步萎縮,其墓葬中也就開始出現瓦木建筑,新的墓葬形式如石坑石槨墓開始流行起來,墓葬逐漸趨向第宅化。西漢中后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得到發(fā)展,因而產生于這種制度之上的葬俗開始普及開來。東甸子打靶場東漢墓群等家族墓群也開始在徐州大量出現。而繭形壺、傭等陪葬品則逐漸減少直至不見。
(二)東漢時期徐州漢代墓葬制度的發(fā)展
東漢時期,由于徐州地方的諸侯王室、公卿貴族多來自于河南南陽,加之處于經濟因素和墓地修建場所不足的考慮,其墓葬形式由石坑豎穴墓而陡然一變?yōu)闄M穴磚石墓。而到了晚期,由于整個社會都處于一種動蕩不安的狀況之中,徐州就出現了很多磚石混砌甚至用其它墓中的畫像石修葺的墓葬。同時東漢時期,封建莊園經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由此而產生的新葬俗和家族墓群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墓中的畫像也開始出現了大量反映莊園經濟的內容。東漢時期,陶禮器多為鼎壺組合,且仍具有一定的流行度,俑則僅出現于等級較高的墓葬之中,其中也很少出現人物俑。這一時期模型明器和仿生活用具占陪葬品的比例較大,且開始出現了建筑模型。
結束語:
西漢時期,特別是初期,受長久以來的分裂狀態(tài)和發(fā)展不平衡的影響,徐州墓葬制度的地方特色逐漸形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徐州墓葬制度逐漸與其它地區(qū)擁有了較大的統(tǒng)一性,并在東漢初年和早期達到了頂峰。此后,由于地域差異和發(fā)展的特殊性,徐州與其它地區(qū)的墓葬制度又逐漸產生了新的差異。東漢末年的動蕩社會狀況也對原本的墓葬制度形成了不小的沖擊。
參考文獻:
[1]吳想.漢代墓葬習俗研究[J]. 藝術時尚旬刊, 2013(3).
[2]王愷,邱永生. 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fā)掘簡報[J]. 文物,1998,(08):4-33+97-100+1-2.
[3]宗時珍. 徐州地區(qū)西漢謀反王侯墓初探[J]. 文博,2016,(05):37-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