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精神批評和歷史批評的方法來進行探討。從個人的閱讀體驗出發(f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獨特性,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反映的人的存在本質進行新的理解和闡釋。
關鍵詞:“輕”與“重”;人的存在;自我肉體和精神
作者簡介:黎艦璐(1997.11-),女,漢,吉林長春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5--01
一、“輕”與“重”下的選擇
(一)人去追求輕松,就真的輕松么?我認為在小說中,輕與重一直呈現著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兩個性質,兩個選擇,在人真正決定的時候似乎又沒有那么明顯的界限,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疏遠,托馬斯一直追求的“性友誼”,本來性關系應該是兩個人親密的體驗,是人與人之間精神和肉體都最為貼近的時候,人們之間渴望接近,然而文中表達的“做愛之后,渴望一個人獨處”似乎人們又在渴望分離。我們可以發(fā)現,截然相反的事物能互相轉換,人類生存的兩個極端狀態(tài)的差距很小,輕與重?糞便與上帝,惡與善。
(二)“輕”與“重”之間真的有那么重要么,是否我們到最后也無法判斷或者肯定什么是“輕”,什么是“重”?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米蘭·昆德拉究竟想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在很久之后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過程。我的理解是享受過程,就像文中的托馬斯一樣,要跟隨著自己的心,不去過多地考慮結果,做自己想做的然后享受它:“他知道這話令人費解,但自己深感滿足。他感到一陣醉意向他襲來,突如其來,出乎意料。在向妻子宣布自己不想再看到她和兒子的那一天,他體驗到同樣的黑色的醉意。在往信箱里投下那封宣布放棄行醫(yī)的信件的時候,他也體會到同樣的黑色的醉意。他完全不能肯定自己做的是對的,但可以肯定做了自己想做的?!?/p>
輕與重在這里的象征,他選擇了特雷莎。托馬斯關于輕與重的標準在這里有了解釋,一切讓他帶有“黑色醉意的”都是讓他滿足的:享受以及做自己想做的。
(三)在關于“輕”與“重”的討論上,而我更看重的是選擇。
文中一直提到的機緣和選擇。我們通過弗蘭茨的改變可以看到,之前在一起的時候每次在薩比娜身上閉著眼。是他內心的重與薩比娜所代表的輕的一種矛盾象征。在薩比娜離開之后,他認為自己成為了一個自由的人,不再受妻子的安排和無形的控制,他選擇了自由的一瞬間,生活隨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崇拜薩比娜,像是一種宗教,根據薩比娜所代表的生命之輕似乎象征著弗蘭茨由一個選擇“重”的生活到一個選擇“輕”的生活,而最終與女學生在一起,回歸現實。
二、人的存在是一個不斷被賦予含義的過程
在這一部分中,昆德拉選擇了用薩比娜和弗蘭茨對于同一單詞的不同理解來對這一觀點進行闡釋,其中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是關于墳墓的。
被一塊石板封住和被土地封住之間的區(qū)別。石板上寫滿的是榮譽,身份,權利,實質上卻好像用這些壓住亡者的魂魄,而泥土下面的則與自然融為一體,似乎還有機會回到人世。輕與重之間的隔膜。強調回歸自然,拒絕媚俗。我們的一切外在的身份地位都是石板的象征,都是阻止我們與自然交流,與真我交流的一個障礙,唯有拋下這一切,斬斷這一切的紐帶,不讓外在的東西影響我們的內心,也就是媚俗,但我認為媚俗本身是一個太難避免的東西,即使一針見血的揭示了問題的所在,我們在世界中生活也很難逃脫媚俗,一定是在某些場合還是要違背自己的內心去表演一些事情,這讓我想到了存在主義代表作家加繆的作品《局外人》,真正的孤獨需要徹底的分離,文中最后托馬斯和特蕾莎到了鄉(xiāng)下,與過去的生活一刀兩斷。做了生活的逃逸者,而默爾索則是留在塵世中格格不入,除了避世和被排除。拒絕媚俗是否還有其他出路可走?
對生命的絕對認同等同于媚俗,媚俗是對大眾虛無理論和既有規(guī)則的認同,目的是找到歸屬感,不被認為是一個異類,而對于那些在既有規(guī)則里不被認可的東西,大家就全部默認一般的不去看不去想不去面對。
三、自我肉體和精神的掙扎
以特蕾莎為例。特蕾莎這個人對自我生存空間的要求是渴望有自己的空間,對于家庭生活比較排斥,“集中營”觀點,認為世界就是集中營,無法逃避周圍人們的擠壓。一直無法與社會完全脫離。所以一直到他們后來定居鄉(xiāng)下時,可以說特蕾莎的靈魂居所和肉體居所都是分離狀態(tài)的。
關于鏡子的意象,特蕾莎利用鏡子來通過觀察身體渴望觀察到自己的靈魂。要了解肉體之愛和精神之愛的分別。去嚴肅的學習調情。因為托馬斯而產生的疑惑:愛情和性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特蕾莎想要自己的身體去不忠,在工程師家里看到了《俄狄浦斯》,命運與選擇,是托馬斯曾經要她看的。靈魂要身體去背叛。她一直在進行自我探尋。
俄狄浦斯在文中的象征意義。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就象征著一個命運的結果,為不是自己主觀上的錯,為結果負責。孩子的形象。負責?對自己的錯誤,即使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也應該負責。托馬斯寫了關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托馬斯對于自己發(fā)表的文章的看法,在主任勸他發(fā)聲明時有這樣一段對話“我擔心自己會感到羞愧”“對誰感到羞愧?難道您這么看重身邊的人,會擔心他們說三道四?”“不,”托馬斯說,“我并不看重他們”可見托馬斯其實是一個內心當中有所堅持的人。最后放棄了寫聲明?!獩]有任何借口。他說:“挖出被活埋的烏鴉比向主席遞交請愿書要重要得多。”
參考文獻:
[1][捷克]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許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
[2]《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重讀米蘭·昆德拉》,弗朗索瓦·里卡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