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華
摘 要:隨著社會各個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如今信息傳播的快慢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程度的標準。信息技術在為我們帶來便捷和高效的同時,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卻無法得到保障,買賣、非法提供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泛濫,公民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正面臨著嚴重威脅。為了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一條關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規(guī)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是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統(tǒng)稱,即包括“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兩個罪名。從此,我國法律在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方面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關鍵詞:個人信息;侵犯;安全
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概述
公民個人信息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侵犯對象,明確個人信息的法律概念、了解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特征是正確分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前提和基礎。
刑法所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與民法所調整的個人信息在概念與特征上應該是一致的,公民個人信息,是指與公民個人相關聯(lián),并且可以識別該公民個人信息,主要包括公民的姓名、出生日期、戶籍、婚姻、家庭、教育、職業(yè)、社會活動等信息。
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體只限于自然人。公民個人信息作為一種識別符號,與公民個人信息相關聯(lián),反映公民個人特征,不應該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所以,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并且只能是生成信息的人,不包括收集或持有信息的人。公民個人信息具有可識別性。可識別性是指通過公民個人信息能夠直接或間接識別某人。公民個人信息具有價值性。公民個人信息可以被當作商品進行交易,因而具有價值。在商業(yè)領域,隨著競爭的加劇,商家為拓展業(yè)務,占據(jù)市場領域,需要獲知消費者的相關信息,他們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主要通過購買方式,這就使得公民的個人信息成為商品,正是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下,社會上便出現(xiàn)了大量非法獲取與泄露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正是由于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公民時常受到騷擾,正常的生活遭到破壞。
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罪名
為了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一條關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規(guī)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是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統(tǒng)稱,即包括“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兩個罪名。
(一)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
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與自由,是指公民個人自由支配其信息,不容他人侵犯的權利。如果公民個人允許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將其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他人,或者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將信息提供給他人,并且沒有危害到國家或者公共利益的,則不構成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侵犯,因而不構成犯罪。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多以獲取某種利益為目的,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以獲利帷幕的行為,非法提供公民個人行為也可能是為了獲取其他利益為目的行為,基于這一理由,可能有人會認為獲取某種利益為目的應作為構成此類犯罪的必要條件。盡管行為人實施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會以獲取某種利益為目的,但法律上看,這種目的存在與否不會影響犯罪的成立,無論行為人是否以獲取利益為目的,只要其行為侵犯公民的個人信息權,并且情節(jié)達到刑法所規(guī)定的嚴重程度,均應構成犯罪。
(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
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不論是否具有獲取他人信息公權力的單位或者個人都可能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其區(qū)別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特點在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是普通主體,通過竊取等非法方法獲得他人的個人信息,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是具有公權力的單位或其工作人員將以公權力所獲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無權掌握的人。對于公權力單位或者個人來說,如果其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的是利用公權力獲取的信息,可能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但是,如其非正當(或沒有)利用公權力獲取信息后非法提供或出售,則不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可能構成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
三、對于非法獲取的認定存在以下兩個疑難的問題
(一)利用合法渠道獲取個人信息的認定
實踐中經(jīng)常發(fā)生普通公民利用網(wǎng)上下載等法律并不禁止的方式無償獲取、收集公民信息的現(xiàn)象,對于這類行為,只要沒有后續(xù)侵害行為(如下載的目的僅僅是為個人合法使用),由于沒有嚴重侵害公民權利,不構成犯罪。但是如果以出賣為目的而大量獲取公民信息,并將此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給他人,數(shù)量較大,或者嚴重侵害公民個人權益,有可能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此時,行為人雖然沒有用國家禁止的方式獲取信息,但其主觀上明知該行為可能侵害他人權益,而追求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合法的手段完全服務于非法的目的,具備明顯的非法性。對于在網(wǎng)上和他人交換個人信息的行為,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買賣,但是以物易物的交換也屬于交易形式一種,與購買本質一致,同樣侵犯了公民信息安全,也構成犯罪。
(二)作為非法出售公民信息對向行為的購買行為性質的認定
特殊主體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構成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毋庸置疑。但是,與其相對的購買行為如何認定?有學者基于對向犯的理論認為這種行為不具有可罰性。實踐中的做法并不相同,在北京首例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案中,只對出售者判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對購買者沒有判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而在廣州李某、黎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中,檢察機關就對出售者和購買者分別以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批準逮捕。在刑法理論中,對向犯的處罰分為雙方罪名相同,罪名不同,及只處罰一方三種情況。究竟采取哪種處罰方法,除了依據(jù)法律明文規(guī)定外,還應當根據(jù)立法愿意。刑法規(guī)定了非法提供、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兩種對向型犯罪,為懲治兩種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從立法原意上說,如前所述,立法規(guī)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司、個人為了牟利大肆收買、獲取公民人信息對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助推作用。將竊取、購買等非法獲取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可以從源頭上遏制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發(fā)生。由此,如果不將與出售對應的購買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則無法建立兩罪之間的鏈接,起不到相應的遏制作用。所以,我們認為應當將與出售相對應的購買行為認定為犯罪,實現(xiàn)兩罪的互相協(xié)調,彼此遏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