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牽頭完成的《煤系礦產資源綜合評價技術與應用》成果通過專家組鑒定。該項目在煤系礦產資源綜合研究和評價方面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可為“十三五”及長遠煤炭資源調查、煤系礦產綜合勘查的規(guī)劃部署提供技術支撐。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煤系礦產資源綜合評價技術與應用》項目是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牽頭,聯(lián)合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項目自2014年開始,歷時4年,在梳理煤系礦產涵義和煤系礦產類型的基礎上,以基礎地質學科、煤地質學、非常規(guī)氣地質學和地球化學與礦床學為理論指導,以地質調查技術要求、礦產勘查標準規(guī)范、綜合評價參考指標、測試分析技術方法和歷年積累海量數據為工作依據,采用資料收集和整理、現場調查和采樣、測試與數據處理、編圖和綜合分析的工作流程,將綜合調查評價煤系礦產資源組合分類、發(fā)育層位和時空分布作為基本研究內容,開展了我國煤中金屬元素礦產資源、鄂爾多斯盆地煤系礦產資源(以煤系氣為主),青藏高原賦煤區(qū)煤系礦產資源(以煤炭資源為主)綜合調查研究工作,完成了查明賦存規(guī)律、揭示成礦機制、評價資源潛力和劃分有利區(qū)帶等主要任務,實現了拓寬和充實煤炭地質學科研究領域,為我國煤系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和綜合開發(fā)提供科學依據的目標。
該項目在煤系礦產資源綜合研究和評價方面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提出了“煤系礦產資源”和“煤中金屬元素礦產資源”兩個礦產地質基本術語,形成了一套煤系礦產資源綜合評價技術方法體系,為開展煤系礦產資源綜合調查和評價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工作依據;建立了系統(tǒng)的煤系礦產資源類型劃分方案和組合分類系統(tǒng),總結了我國煤系礦產資源時空分布特征;首次開展了全國煤中金屬元素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初步摸清了煤中金屬元素礦產資源家底;揭示了鄂爾多斯盆地煤系氣賦存規(guī)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層序地層格架和構造熱演化控制下的煤系礦產耦合成藏模式;系統(tǒng)開展了青藏高原煤系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揭示了區(qū)域地質背景對煤系礦產的控制,劃分了有利區(qū)帶。
項目成果得到廣泛應用,并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項目成果支撐了《中國地質調查百項成果》之一《中國煤炭資源調查報告》的撰寫,采納煤系礦產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成果,拓展了“煤型金屬礦”的找礦新領域,顯示了煤系綜合礦產開發(fā)利用的廣闊前景,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煤炭地質調查工作的重點任務;山西省地質礦產研究院參考本項目研究方法,預測銣、鎵、鉈、鍺遠景資源量;四川煤田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應用本項目成果掌握西藏丁青地區(qū)基礎地質資料和主要能源礦產的分布,為丁青縣國家地質公園的勘查立項和開發(fā)提供了有力支持;西藏昌都市馬查拉煤礦有限責任公司根據本項目成果在缺煤地區(qū)探獲煤炭及煤系礦產資源區(qū)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