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113地質隊,四川 瀘州 646000)
本區(qū)位于秦嶺東西復雜構造帶米倉山基底隆起東段,東鄰大巴山弧,西接龍門山華夏~新華夏系,南壤川北凹陷。居于五個二級構造單元之交匯處,構造復雜,基底出露地層為前震旦系淺變質巖系,環(huán)繞基底為震旦系上統(tǒng)及其之上的沉積巖系?;遵薨檹娏?,斷裂發(fā)育。巖漿活動沿基底斷裂侵入、噴出,巖石種類繁多,分布甚廣,與之有關的礦產(chǎn)(點)星羅棋布,構成了本區(qū)成礦有利地段和有希望的找礦遠景區(qū)。
(1)地層。本區(qū)地層分區(qū)為南江-旺蒼分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前震旦系結晶基底變質巖,由老至新簡述如下;前震旦系火地埡群麻窩子組(Ptm),為一套碳酸鹽巖為主的變質地層,巖性為淺-中變質的淺海相白云質大理巖、砂板巖組成,地層厚達3180m。前震旦系火地埡群上兩組(Ptsl),為一套變質火山巖、絹云板巖,夾條紋狀大理巖,厚約1800m。
(2)構造。本區(qū)大地構造單元為楊子準地臺龍門山~大巴山臺緣漢南臺拱之米倉山臺穹,漢南臺拱總體為一東西走向的復背斜構造,其內部構造形跡復雜,重合、疊加、派生構造皆備,與成礦作用關聯(lián)的構造序次尚未全部查明,從總體看,可分為北西向、北東向兩個構造體系。北西~南東向構造帶:是本區(qū)主體構造。其特點是在同緯度帶斷續(xù)出現(xiàn),被北西~南東向構造破壞,多以斷裂形式出現(xiàn),形成時代早受后期構造作用改造而表現(xiàn)復雜。部分花崗巖體展布受它的制約。
(3)巖漿巖。區(qū)域分布的巖漿巖主要有晉寧期熊家灣石英閃長巖(Pt3X)、澄江期光霧山銅廠埡鉀長花崗巖(Z1Tc)。晉寧期熊家灣石英閃長巖(Pt3X):巖性為灰~淺灰色中粒黑云母石英閃長巖,粒狀結構,局部發(fā)育碎裂結構,塊狀構造,地表風化劇烈,具球狀風化[1]。澄江期光霧山銅廠埡鉀長花崗巖(Z1Tc):巖性為淺紅色、肉紅色中(粗)粒鉀長花崗巖,粒狀結構,局部具碎裂結構,塊狀構造,巖體中可見綠泥石化以及沿裂隙的硅化、黃鐵礦化等中溫熱液蝕變作用以及方鉛礦化、白云石化等低溫熱液作用[2]。
勘查區(qū)內無沉積巖、變質巖出露。全境分布巖漿巖。
(1)巖漿巖。礦區(qū)巖漿巖主要發(fā)育晉寧期熊家灣石英閃長巖(Pt3X)、澄江期光霧山銅廠埡鉀長花崗巖(Z1Tc)。
晉寧期熊家灣石英閃長巖(Pt3Xδο)。分布于工作區(qū)大部地段,占工作區(qū)面積60%。巖性為灰~淺灰色細?!辛:谠颇甘㈤W長巖,粒狀結構,局部發(fā)育碎裂結構,致密塊狀構造,滴稀鹽酸局部起泡。非金屬礦物約占93%,金屬礦物約占7%。非金屬礦物主要由長石、角閃石組成,另有部分石英、黑云母和少量磷灰石。
澄江期光霧山銅廠埡鉀長花崗巖(Z1Tc)。分布于工作區(qū)中部,北東向展布,出露面積占測區(qū)35%。巖性為淺紅色、肉紅色中(粗)粒鉀長花崗巖,粒狀結構,局部具碎裂結構,塊狀構造,巖體中可見綠泥石化以及沿裂隙的硅化、黃鐵礦化等中溫熱液蝕變作用以及方鉛礦化、白云石化等低溫熱液作用,是本區(qū)金礦的主要賦礦巖體。該巖體與熊家灣石英閃長巖呈侵入接觸關系。在相互穿插密集處形成較明顯的金的富集,構成礦脈或礦團。
(2)構造。受區(qū)域主干斷裂派生的次級裂隙構造作用影響,該區(qū)節(jié)理、裂隙十分發(fā)育,為含金礦液運移、富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場所。根據(jù)地表地質構造形跡,結合礦脈展布特征,礦區(qū)范圍內具三組不同方向展布的裂隙,其一為走向北西,平行層面呈羽狀排列的張扭性裂隙,傾向40°~60°,傾角70°~85°,其次為走向北東,傾向150°~170°,傾角50°~70°,兩組裂隙近于垂直斜交。其三為走向近南北向,傾向60°~80°,傾角70°~85°,與前兩組裂隙呈低角度斜交,三者復合部位是金礦體容礦、貯礦有利空間,也是金礦體厚度膨大、增厚及品位增高的有利地段。
礦體分布于晉寧期熊家灣石英閃長巖(Pt3X)、澄江期光霧山銅廠埡鉀長花崗巖(Z1Tc)接觸帶兩側,巖體中構造裂隙發(fā)育,礦體主要受北西向構造裂隙控制,屬張扭性裂隙,為其主要容礦構造,受其制約。在1~10號礦體間東西兩端相距約1000余米,沿300°~330°方向平行展布有十余條裂隙蝕變破碎帶,含金礦(化)體賦存其中。礦體地表出露僅40m~60m,10號礦體地表出露長近200余m,5號、6號礦體地表末出露,為盲礦體。礦體多呈脈狀,傾向40°~60°,傾角70°~85°。各礦體平均厚度一般在2.0m左右,6號礦體平均厚度最高為3.88m,全礦區(qū)平均厚度為1.90m。其中以4號礦體為礦區(qū)主要礦體。
(1)礦體特征。4號礦體見礦情況位于礦區(qū)中部西端,礦體呈脈狀產(chǎn)出,地表僅由槽探工程TC09控制走向長約20余m,呈北西向展布,傾向北東,傾角71°,為陡傾斜礦層,礦體出露最高海拔標高1510.50m,最低1386.00m,控制相對垂高約124.50m。有4個工程控制。礦層厚度最小值0.50m,最大值0.71m,一般在0.50m~0.71m,平均厚度為0.65m,向深部厚度變化較穩(wěn)定。礦石品位最小值為0.65g/t,最大值為56.23g/t,一般品位多在5.76~14.61g/t,平均值為19.93g/t,。礦石品位向深部具增高趨勢。經(jīng)采樣測試,個別樣品有益伴生元素銀(Ag)達到26.60g/t,有害元素砷(As)0.63~37.20g/t。
(2)礦石質量。金屬礦物主要由黃鐵礦及部分針鐵礦組成,偶見銀金礦、碲金礦、黃銅礦、針狀金紅石和細小的磁鐵礦。脈石主要為鉀長石、角閃石、石英、黑云母、鈣長石等。礦石主要結構為:自形、半自形粒晶結構、細晶~粗晶結構,塊狀、樹枝狀、浸染狀、團塊狀、條帶狀構造。按氧化程度,礦石可分為原生礦、氧化~半氧化礦石;按礦物組合可劃分為二類。
本礦區(qū)金礦成因類型為巖漿熱夜型金礦床,礦體賦存于碎裂狀花崗巖體中,含金氣水熱液是其主要成礦物質來源,以裂隙破碎帶蝕變控礦為主,礦物共生組合黃鐵礦、黃銅礦、針鐵礦、褐鐵礦、方鉛礦及少量自然金、銀金礦,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綠泥石、磷灰石、絹云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