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飛,段 琳,蓋曉東
(1.哈爾濱市氣象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2.依蘭縣氣象局,黑龍江 依蘭 154800;3.黑龍江省氣象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各種程度的空氣污染事件在全國各地頻繁發(fā)生。哈爾濱作為我國緯度最高的省會城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加之近年來城市規(guī)模迅速擴張、人類活動密集,造成空氣質量急劇惡化。污染天氣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近年來國內學者在空氣污染成因及其與氣象條件的關系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長時間序列的資料、基于統計學方法,對產生空氣污染的大氣環(huán)流進行分類總結;二是基于相關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邊界層內各種氣象要素與空氣污染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王淑英等指出在穩(wěn)定天氣條件下,北京地區(qū)PM10的濃度與相對濕度呈正相關,與能見度、風速和氣壓負相關[1];姚青等分析了天津地區(qū)PM2.5濃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指出采暖可造成污染物濃度升高,低風速,高相對濕度有助于 PM2.5質量濃度增大[2];鐘幼軍、袁美英等對歷史上出現在哈爾濱的污染天氣過程進行了總結,給出了易引發(fā)哈爾濱冬季污染天氣的常見天氣形勢[3-4],但此前的研究并沒有揭示空氣質量與氣象要素的定量關系。本文對哈爾濱市空氣質量與大氣邊界層的風、降水、逆溫等氣象要素的關系,以及與霧、霾天氣的關系開展研究,這對于當地今后開展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具有重要意義。
空氣質量監(jiān)測數據由哈爾濱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提供,包含2013-2016年逐日全市AQI指數;空氣質量的級別劃分依據《環(huán)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guī)定(試行)》(環(huán)保部標準 HJ 633—2012), 共分 6個等級,AQI值為0-50為優(yōu)秀,51-100為良好,101-150為輕度污染,151-200為中度污染,201-300為重度污染,301及以上為嚴重污染。氣象數據由黑龍江省氣象臺觀測站提供,風、降水、霧和霾天氣現象由地面觀測報表得到,逆溫層資料來自探空數據。本文主要采用相關分析和統計相結合的方法。
統計2013-2016年逐日AQI資料,剔除資料缺失的45 d,共1416 d,2013-2016年每年污染總日數分別為 125、121、133、82 d。 圖 1給出了每個級別污染日數占當年污染總日數的比例。發(fā)現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日數的百分比逐年迅速下降,而輕度污染日數的百分比在2014年以后明顯升高,2016年達到64.6%。由此可知,哈爾濱市的空氣污染程度逐年減輕,在2016年緩解最明顯,且污染日數在2016年明顯減少。
統計2013-2016年污染日在各月的分布情況(圖2),發(fā)現所有級別的空氣污染,都集中發(fā)生在1-3月及10-12月;中度和重度以上污染日數的月分布表現出明顯的“階梯狀”,即從10月開始驟增,往后逐月遞增,在1月達到最多;4-9月幾乎沒有中度和重度以上污染天氣出現;輕度污染日在10-12月也表現出逐月遞增,12月份達到峰值,1-2月略有減少,3月明顯減少,但4月又明顯增多,5-9月則迅速減少。
圖1 2013-2016年各等級污染日數占全年總污染日數百分比
圖2 2013-2016年污染日數月變化
總體而言,1-3月及10-12月是哈爾濱污染天氣的集中發(fā)生期,其中又以12月和1月最為集中。污染日的集中爆發(fā)期與采暖期基本是吻合的,12-1月是氣溫最低的隆冬時節(jié),采暖耗煤量最大,此時重污染日數也達到峰值,污染程度最嚴重,可見采暖直接影響到空氣質量。
表1 各級別AQI對應的風速出現頻率
計算2013-2016年逐日的平均風速,并根據AQI的不同取值范圍,對風速進行分級統計(表1),剔除AQI缺失的45 d,共1416 d,風速的分級依照蒲福風力等級。當AQI高于200,即空氣質量達到重度和嚴重污染時,1級風和2級風的出現頻率均高于40%,對于重度無污染和嚴重污染,2級以下風的累計頻率高達90%以上,即90%以上的重污染都發(fā)生在2級以下風速條件下,說明地面風小于2級時,最容易引發(fā)重污染;而從3級風開始,頻率迅速下降,重度污染出現3級以上風的頻率為0,說明風速增大后有利于污染程度緩解。需要注意的是,輕度、中度和嚴重污染時,都有一定頻率的4級風出現,分析相應日期的天氣形勢(統計表略),發(fā)現絕大多數哈爾濱處于地面低壓和高空槽前的形勢,出現西南大風,大多數日子首要污染物為PM10,而出現的時間集中于4、5月,對應著哈爾濱的春季大風盛行時期,可知春季的西南大風天氣,容易將較大顆粒物吹起,引發(fā)輕、中度污染。
計算每個月的平均風速與AQI的相關系數,結果如圖3??梢钥闯?,除4、5、6三個月以外,其他月份風速與AQI都表現為負相關,1月、2月、12月相關程度最高,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378、-0.54、-0.672;3月和11月相關性則未通過0.05的信度檢驗。
圖3 各月平均風速與AQI的相關系數
統計各月平均風速(圖略),發(fā)現一年中4月、5月的平均風速明顯高于其他月份,均超過3.7 m/s,3月、11月次之,在3 m/s上下;1月、2月和12月平均風速均低于2.5 m/s。由此可知,當風速較小時(<2.5 m/s),風速與AQI有顯著負相關性;當風速增大達到3 m/s,與AQI的負相關性不明顯;當風速繼續(xù)增大超過3.5 m/s,可出現正相關??梢哉J為是由于較大的風速一方面有利于細污染物顆粒擴散,但另一方面也會將較大顆粒物吹起,使空氣質量下降,這與上文的分析是一致的。
對秋冬季降水與空氣質量的關系進行分析,選取1-3月和10-12月的資料;降水量的累加時段與AQI的計算時段一致,即每日的01-24時;剔除AQI數據缺失以及無法確定夜間降水量的日子 (2014-2015年無夜間觀測)后,共選出620 d樣本,有68 d出現有效降水 (降水量≥0.1 mm),48 d出現微量降水(降水量<0.1),504 d無降水。統計各級降水條件下空氣質量的分布情況,結果如表2。降水量超過5 mm時,空氣質量優(yōu)良的出現頻率為63.6%(7 d),沒有重污染日出現,嚴重污染的出現頻率只有9.1%(1 d);降水量在1-5 mm時,空氣質量優(yōu)良的出現頻率為78.9%(15 d),重污染日的頻率只有 5.3%(1 d),沒有嚴重污染日出現;當降水量少于1 mm或出現微量降水時,空氣質量優(yōu)良的頻率迅速降低,而重度和嚴重污染日的出現頻率則明顯升高。由此可知隨著降水量的減少,空氣質量優(yōu)良的出現頻率迅速降低,出現重度以上污染的頻率迅速升高。
表2 各級降水在不同AQI范圍內的出現頻率
在有降水的116 d中,共有21 d AQI達到200以上,其中13 d有微量降水,6 d降水量為0.1-1 mm,1 mm以下降水日的占比達90.4%,即在有降水的天氣背景下,90%以上的重度以上污染都發(fā)生在1 mm以下的弱降水條件下。由以上分析可知,1 mm以上的明顯降水對空氣質量有顯著清潔作用,幾乎不會出現重污染;而1 mm以下的弱降水清潔作用不明顯,甚至可以使污染加重,可以認為弱降水中降水的沉降作用不明顯,而濕度增大導致污染物更加不易擴散。
對2013-2016年秋冬季的逆溫情況與AQI的關系進行分析,選取的月份為1-3月和10-12月,剔除AQI數據缺失的9 d,共720 d。采用早上07時的探空資料,1500 m以下出現逆溫時,判定為一個逆溫日。720 d中,存在逆溫的共有634 d,86 d沒有逆溫。
表3 各季節(jié)AQI與逆溫層底高、厚度相關性分析
分季節(jié)統計逆溫層底高和厚度的平均值,并計算與AQI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3。在春季、冬季和秋季,逆溫層底高與AQI都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厚度與AQI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即逆溫層越低、越厚,AQI越大,空氣污染越嚴重。在沒有逆溫的86 d中,有74 d空氣質量都達到優(yōu)良水平。
計算了各月的平均逆溫層底高和厚度 (圖略),發(fā)現1月和12月逆溫層厚度明顯大于其他月份,分別達到514 m和569 m,而1月逆溫層底最低,僅為54 m,12月份略升高,但仍在100 m以下,即1月和12月逆溫層最厚、最低。而3節(jié)中指出,1月和12月各級別污染日數都達到峰值,可見污染日的月分布規(guī)律與逆溫層特征的變化是相一致的,逆溫層特征的變化可對污染日的月分布起到直接作用。
哈爾濱的污染天氣經常與霧、霾以及大風等天氣相伴隨出現,為明確這3類天氣對空氣污染的貢獻,分析各種天氣條件下,各級空氣污染的出現頻率(表 4)。
表4 不同天氣條件下各等級空氣質量的分布頻率
當發(fā)生霾天氣時,出現重度污染的頻率最高,為31.3%,而出現嚴重污染的頻率并不高,只有19.3%,可見單純的霾天氣,不易造成特別嚴重的空氣污染,以中度到重度污染居多。當發(fā)生霧天氣時,出現重度污染的頻率達42.9%,其次為嚴重污染,頻率為21.4%,二者合計達64.3%,而出現中度及以下污染的頻率則明顯降低;霧天氣條件下出現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的頻率都高于霾天氣,可見霧天氣更易引發(fā)較嚴重的空氣污染。當發(fā)生霧霾混合天氣時,出現嚴重污染的頻率高達62.5%,出現重度污染的頻率為37.5%,無中度以下污染,因此霧霾混合天氣出現重度以上污染的概率是100%。當發(fā)生大風天氣時,空氣質量為優(yōu)良的頻率最高,為61.5%,有一定比例的輕度和中度污染出現;環(huán)境監(jiān)測資料顯示,出現輕度和中度污染的5 d中,首要污染物全部為PM10,說明大風天氣一方面有利于細微污染物擴散,但也容易吹起大顆粒物,引發(fā)輕度到中度污染的結論是一致的。
(1)哈爾濱的污染天氣集中發(fā)生在1-3月和10-12月,其中1月和12月重污染天氣最多;2013-2016年,污染程度逐年減輕。
(2)弱的地面風更容易引發(fā)空氣污染,超過90%的重污染是在1-2級風的情況下發(fā)生的。
(3)當風速較小時(<2.5 m/s),風速與 AQI有顯著的負相關性,風速增大到3.5 m/s以上時,與AQI表現出正相關;較大的風力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擴散,另一方面可將PM10等大的顆粒物吹起;春季的西南大風天氣形勢,容易造成輕度到中度污染。
(4)1 mm以上的明顯降水對空氣清潔作用明顯;1 mm以下的弱降水和微量降水清潔作用不明顯,甚至可以使污染加重.
(5)春季、秋季和冬季,逆溫層底的高度與AQI負相關,逆溫層厚度與AQI正相關,即逆溫層越厚、越低,空氣污染越嚴重;污染日的月分布規(guī)律與逆溫層特征變化相關。
(6)霧霾混合天氣里100%會發(fā)生重度以上污染;霧天氣條件下有60%以上的概率發(fā)生重度以上污染;單純的霾天氣中發(fā)生重度以上污染的概率約50%
[1]王淑英,張小玲.北京地區(qū)PM10污染的氣象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2,13:177-184.
[2]姚青,張長春,孫玫玲,等.采暖對天津近地層PM2.5污染特征的影響 [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8,17(4):1433-1437.
[3]鐘幼軍,國世友.哈爾濱冬季重污染日氣象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3,29(1):23-27.
[4]袁美英.天氣形勢變化對哈爾濱市空氣質量影響的初步研究[C].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城市氣象與科技奧運”分會場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