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在江蘇省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的精心組織下,鹽城中小學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專題研修班一行30人,開始了為期15天的德國研修之旅。在德國期間,我們參觀了多個學校以及兒童少年活動之家等場所,聽了近10場不同領域專家的講座。筆者現(xiàn)將赴德國培訓、訪問和考察的收獲和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二。
在Friedensburg中學,我們聽了一節(jié)生物課。整節(jié)課多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fā)表看法與意見,教師在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也沒有完全地放任不管,而是經常性地走到學生的身旁,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然后重點講解學生不能掌握的內容。11月10日,Mibus教授為我們開設了一個很生動的講座。以教學“鼠標的使用”為例,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應先介紹鼠標左右按鍵的功能,再演示鼠標的基本操作,并讓學生練習使用。Mibus教授的教學方法是邀請學員一起來展示。他先是讓學生演示使用鼠標的方法,再作適當的歸納和總結。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學生在自主學習后的聽講愿望更加強烈,也更具目的性,教師能有針對性的重點講解或指導,學生也能夠更好地獲得問題解決方法與策略。
游戲教學法,對培養(yǎng)兒童的社交能力和團隊精神起著重要作用。德國課堂上經常采用這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交往。在Fred-vogel小學,此行研修班的學員一起參與了一個建塔游戲,用24根繩系著一個圓板,下面吊著一個金屬吊環(huán),要求小組成員齊心協(xié)力把8塊木板疊成高塔,其中4塊是長方體,還有4塊是斜棱柱。如果團隊成員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稍有偏差,塔就會倒掉。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為達到目的,一起討論想方法,其中有人與人的交往、人與物的交往。在這個過程中,蘊涵的正是合作的精神和交往的技能。學生參加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他們不僅用這個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也常用這個游戲培訓教師,幫助教師理解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
德國中小學教師有著非常不錯的收入,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4.5萬歐元,與一些跨國公司職員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屬于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
當然,德國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也很高。若想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至少要過三道“關口”。首先是“入口”要求很高。德國中小學教師是由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來培養(yǎng)的,只有獲得文理高中結業(yè)文憑的學生才可以申請綜合性大學,事實上最終有資格申請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占同齡人的比重不足百分之四十,其中選擇進入教師教育類項目學習的人數會更少。其次,畢業(yè)很難。大學學習階段的師范生不僅要完成教育科學、專業(yè)學科及專業(yè)學科教學法等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實踐活動,并取得相應的學分。無論是基礎課考試,還是實踐活動學分,都難以輕松通過或獲得。目前德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yè),平均需要7年,而且只有不到50%的人能夠順利畢業(yè)。最后,還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考試并取得教師資格。學生大學畢業(yè)后通過第一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或者是取得了碩士學位證書,即獲得了進入見習階段的資格,見習時間一般為兩年。見習階段基本包含活動指導、課程試聽、合作授課、獨立授課、集體研討等。見習教師在中小學見習并承擔教學實踐活動的同時,還需要定期返回學校參加理論知識課程的學習。在見習階段即將結束時,德國大學生還要通過第二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這才獲得了完全的教師資格。另外,在職教師也要不斷進修,更新知識,完善教學技能和方法,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可以看出,德國的師范生教育非常注重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與平衡,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通過持續(xù)的、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從教意識和從教能力,從而保證教師走上教學崗位以后,能迅速地勝任教學工作。
德國絕大多數地區(qū)的小學都是半日制的,下午1:30至2:00之間基本上就放學了,沒辦法直接回家的學生由托管班“接手”。Fredvogel小學的托管班就設在學校內部,由當地政府承辦,家長也需要支付一些費用。托管機構的各種功能房間齊全,有做作業(yè)的房間、做手工的房間、游玩的房間、放置鞋和外衣的房間,等等。托管班一般采用混班制,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有。學生們放學之后會先自由活動一會兒,1:30 左右開始吃午飯,2:30 至 3:30之間是寫作業(yè)時間,做完作業(yè)的學生可以自己看書、做手工、搭樂高,其他時間可以在室內或室外自由活動。托管機構中還設置形式多樣的“興趣班”,主要是以參與和體驗為主的手工、運動、演出等內容。當前,為破解學生看護難的“三點半”難題,中國許多地方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上海和北京的課后服務、南京的彈性放學、廣西的社區(qū)托管等,與德國教育的托管制度有異曲同工之處。學生放學之后,由學?;蛏鐓^(qū)提供看護服務,既可以讓媽媽們安心做好本職工作,還可以把學生從校外培訓中“解救”出來,讓他們少受“轉場”的奔波之苦。
在柏林期間,我們還參觀了一個兒童少年活動之家舉辦的感官認知展覽。這個機構規(guī)模不大,工作人員也不多,有點類似于國內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這里的老師親手制作了每件展品,如萬花筒、編鐘、懸浮氣球,等等。所有的東西都允許你親手操作使得展覽不再沉悶,而是充滿了勃勃生機,是學生們親身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發(fā)明的好地方。
德國的教師們也感到教育的壓力,一方面是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越來越多,厭學、逃學、曠課時有發(fā)生;另一方面,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官方的青少年福利局、少年俱樂部,以及各種民間社團,如基督教青少年咨詢機構常與學校進行合作,對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幫助,以防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