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歷史老師) /背影笑了
塵衣:
任何新鮮事物都有其文化根源。譬如網(wǎng)絡流行語的創(chuàng)造與演變,其中很多看似新鮮的詞匯,就源于我們的古漢語,來自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共享”的出現(xiàn),是否也跟我們的過往、跟我們的民族文化、跟我們的國家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呢?
有一次上課講中國古代史,我講到了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是如何影響這個世界的。這時,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您知道中國新四大發(fā)明嗎?”我問是什么,他說:“這都不知道???高鐵覆蓋,網(wǎng)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痹瓉硎沁@四大“神器”。還真是啊,尤其是“共享”這個詞。好像有人管2017年叫“共享元年”。似乎平常我們聊天的時候,如果不帶這兩個字,感覺都沒法往下聊了。
那天有個同事就非常興奮地跑來找我,說:“老王、老王,我有一個非常棒的主意!你說,我弄一個共享餐廳怎么樣?實名注冊,押金199元,掃碼進入,19.9元一個小時,隨便吃。是不是肯定掙錢?!”我想了想,說:“你說的這個玩意,貌似叫自助餐吧!”瞧,共享并不僅僅是某種形式而已。
先來區(qū)分一下這三個詞:獨享、分享和共享。
獨享是對某種資源或成果的一種排他性獨占。這個東西就是我的,誰敢跟我搶,我跟你急。
分享同樣是占有一種資源或成果,我愿意分給你一部分,但是要遵循我心里的底線和程度。
而共享是我們共同營造一種資源、一個成果,然后按照契約精神,在充分尊重他人權益和高度自我約束的基礎之上,來合理平衡地享用。
那么,按照這樣一個邏輯來理解的話,我認為從獨享、分享到共享,就是一個從“我”到“我們”的過程。
作為一位歷史老師,我總喜歡講點古。我查了一下跟“共享”這個詞有關的古籍。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齊景公對晏嬰說:“今寡人有酒醴之味、金石之聲,不敢獨樂,愿與相國共享?!边€有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曹操也說了一段類似的話:“今吾有百萬雄兵,又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復江南以后,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p>
無論是坐擁美酒與音樂的齊景公,還是暢想天下太平的曹操,他們在說起“共享”這兩個字的時候,語境是相同的,就是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成果,由我們共同來享有。按照這樣一個標準來看,今天我們所說的共享經(jīng)濟并不是真正的共享。它更像是一群創(chuàng)業(yè)精英或資本“大鱷”的游戲——他提供產(chǎn)品,我們之間只是一種租賃關系。
那么,人類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共享時代呢?當然有,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兩端都有。
比如在遠古時期,生產(chǎn)力比較落后,我們的先民采用村社井田制,千耦齊耘,共同勞作,共同收獲。隨著私有制的發(fā)展,這個共享模式被打破了。不過,這種共享觀念依舊停留在我們心中。
比如,《孟子·梁惠王上》里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比如,一個家族的成員共同為這個家族努力,然后共享這個家族所帶來的榮耀和利益。號稱“天下第一家”的江州義門陳氏就是其中的典型。這個家族從唐玄宗當政之時開始,一直到北宋初年,形成了一個三千口同吃同住、四百年未曾分家的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宋真宗曾經(jīng)給這個家族題了一幅對聯(lián):“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無雙。”
比如,共享單車的古代版——共享馬匹。看那幅圖,里面很多人,騎馬騎驢,乘車坐轎。你以為那都是他們自己的馬嗎?還真不一定。據(j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雜賃》記載,出街市辦事,如果路比較遠的話,就到路口找一個出租馬的人租一匹馬,租金不貴,一百文一天。一般來說,來回一天四十里,一百文。平均算下來,每公里起步價也就五文錢。這真是良心價呀。而且,就算不會騎馬、沒有“駕駛證”也沒有關系,你可以另加五十文找一個“代駕”,他在前面牽著馬,領你走就搞定了。
提到宋代,我又想起了一幅宋代的名畫,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幅圖里面就有共享的意思。
除了共享馬匹之外,還有共享房屋。在《清明上河圖》的最左邊,張擇端畫了一座官宦人家的房子。大家不要自然而然地認為,這就是這家人的房子。因為當時,北宋的汴梁城房價太高,大部分官員買不起房子,所以只能去找一個叫“樓店務”的機構,租賃房屋居住。你在京任職就租,離京之后就讓出來給別人住。這也是共享??!
雖然這些東西聽起來好像很美好,卻不可能真正惠及每一個文明的成員。但是,讓所有文明成員共享文明福利的觀念一直都有,我們一直在踐行“大同”這一理念。就像《禮記》里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人有工作,女人有家庭。人們痛恨浪費財物,并不是要把它拿到自己的兜里;都愿意為公眾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謀私利。這就是大同精神。
我心目中的共享,并不是簡單的絕對平均,或者是那種低端的原始公有,我認為天下大同才是共享的精髓。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的生活逐漸變得富足的時候,我們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對綠色環(huán)保的要求日益高漲,那共享時代一定會再次來臨!
我認為,今天的共享經(jīng)濟就是共享時代來臨的先聲。可是我要問這樣一個問題:在今天,共享經(jīng)濟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共享心態(tài)和共享觀念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嗎?
剛才我說了,共享就是從“我的”到“我們的”這樣一個過程。就說我們接觸最多的共享單車吧。將其故意損壞的現(xiàn)象,有吧?做這種事的人,其心態(tài)是:反正又不是我的,用壞了就用壞了,我不心疼?。∷讲?、私鎖的現(xiàn)象,也有吧?干這種事的人,其心態(tài)是:我用了就是我的,哪怕我不用,你也別想用??梢哉f,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心態(tài)沒有建立。
我們?yōu)槭裁匆c他人分享?我覺得,在今天談到共享這一語詞的時候,有一點偏差——我們好像更多的是強調(diào)那個“享”字,主要在享受這種成果、這種服務、這種便利,卻忽略了這個“共”字——這種服務、這種便利、這種成果,應該是所有人一起參與進來的。如果沒有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沒有這種精神,沒有服務的意識,沒有對他人的尊重,任何共享經(jīng)濟都不可能長遠發(fā)展。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今日的共享經(jīng)濟不應該是某些職場精英和資本“大鱷”的游戲,它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國人的責任。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讓我們文明的成果,讓更多的成員,更充分、更平衡地享有。
《孟子·梁惠王下》寫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就回答了我們?yōu)槭裁匆退斯蚕?。因為富足,我們有了和他人共享的物質(zhì)條件;因為大同的情懷,我們有了和他人分享的意愿;因為高度的自律和契約精神,我們有了共享的基礎;最關鍵的就是,因為對自己文明的自信,我們有了敢于和世界分享發(fā)展成果的底氣。
就像盛唐時代的中國,在那個時候,在中國的國土上,波斯商人一船船運走我們的絲綢和瓷器,東瀛遣唐使學走我們的藝術和制度,天竺僧侶輕誦佛陀的經(jīng)文,歐洲景教徒高唱上帝的贊歌。那個時候的我們自由、包容、多元,與世界共享我們的文明,也和世界共享所有文明之光。
雖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有過跌倒,有過苦難,但是靠著我們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對我們文明的自信,千年之后的今日,我們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尋找共鳴,我們樂于共享,我們謀求共贏的心態(tài)從未改變。
這就是今日之中國,一個自由、開放、包容、與世共享的中國。這就是我的中國,這就是我們的中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