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引言
馬鈴薯與玉米套作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耕地復種指數;能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產值,能增加耕地生產系統內的抗逆性,提高農業(yè)避災減災能力;高產高效,一般每畝產馬鈴薯2.5-3噸,畝產玉米400-550公斤,畝總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畝純收入達1500元以上。還可以改良土壤,馬鈴薯莖葉腐爛后,會釋放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等微量元素,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本文從套種原理、茬口安排、選用良種、播前準備、田間管理幾個方面對這項技術做了詳細的講解。
馬鈴薯是近幾年棗強縣新增種植品種,歷年來,棗強縣的農業(yè)就是傳統的三大作物即小麥、玉米、棉花輪作倒茬為主要的種植模式,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步伐的逐步邁進,越來越多的種植模式被農民朋友們所利用,馬鈴薯套種玉米就是其中的一種種植模式,是我縣技術站近兩年主要推廣的種植模式。
1套種原理及特點
馬鈴薯套種玉米生產技術充分利用玉米的高光效作用和馬鈴薯的耐旱喜陰特性,是充分利用高矮作物不同生長期進行搭配,發(fā)揮農作物調節(jié)作用和邊行優(yōu)勢,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使馬鈴薯在夏季高溫期間有玉米遮陽降溫,減輕馬鈴薯病毒病害的發(fā)生,為馬鈴薯正常生長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該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適應范圍廣,適應不同海拔、不同類型地區(qū),適應不同土質和肥力條件,適應作飼料、蔬菜、加工等不同需求;二是改良土壤,相互利用,馬鈴薯莖葉易腐爛,有機質、氮、磷、鉀含量高,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
2合理安排播期和茬口
確定最佳播期,一是要趨利避害,充分利用4~6月份水、熱資源,避開規(guī)律性夏秋干旱;二是玉米與馬鈴薯共生期以25-30天為宜。共生期過長,薯苗纖細瘦弱,抗病力減弱;播種過遲,共生期過短,則影響小春作物種植。三是要在作物適宜生長的溫度和環(huán)境條件允許范圍內來確定最佳播期。
3馬鈴薯栽培技術
3.1品種選擇經試驗選擇抗病、耐儲藏、中熟高產的費烏瑞它(又名荷蘭15)做為主栽品種。
3.2種薯處理:為防止種薯帶菌傳染,用0.5%的硫酸銅溶液浸泡2h進行消毒。為防止因種薯休眠期未過而推遲出苗,用2~3ppm的赤霉素溶液浸泡5~10min打破休眠。
3.3分級催芽切塊根據芽點的大小分級。分別在陽畦內催芽。陽畦長10m、寬1.7m、深60~80cm,濕度保持65%~70%,溫度保持20℃~25℃,經20~25天,種塊芽長3~6cm時,即可播種。
3.4整地播種結合深耕畝施有機肥5000~6000kg、25kg二銨、10kg鉀肥外加1~2kg硫酸鋅。按1m壟距,做成高15~20cm的高壟,每壟栽2行,株距25-30cm,畝種植4500株左右。三月上中旬播種,播種全部采用機播,播種、覆膜一次完成。每畝播種量100kg左右,播種深度以10~15cm為宜,適宜的播種深度,可防止凍傷或曬傷薯塊,增加結薯層次,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
3.5田間管理
3.5.1苗期管理馬鈴薯出苗后要及時放苗,當出苗80%時及時澆水。
3.5.2合理追肥馬鈴薯生長速度較快,除了施足底肥外,還要注意追肥,促進健壯生長。一般追肥結合中耕培土進行。畝追氮、磷、鉀復合肥20~25kg。
3.5.3防治病蟲害馬鈴薯病蟲害要采取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3.5.4適時收獲當全株三分之二的角果呈黃綠色,主花序基部角果呈枇杷色,種皮呈黃色時,為適宜收獲期,我縣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收獲。割秧、收獲全部采用機械化。收獲后進行分級裝箱上市。
4玉米栽培技術
4.1選用高產穩(wěn)產品種根據我縣的氣候特點和光熱資源條件,重點推廣增產潛力大、穩(wěn)產性好的主導品種如鄭單958、浚單20、蠡玉35、中科11、邯豐79等。
4.2做好播前種子處理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去除小粒、秕粒、病蟲粒,提高種子整齊度,保證出苗整齊度。
4.3搶時早播,確保播種質量盡量縮短和減少農耗時間,為夏玉米生長發(fā)育爭取更多的熱量資源。在底墑不足的情況下,播種后應及時澆蒙頭水。要大力推廣機械化精量點播技術,提高幼苗的田間分布均勻度,簡化出苗后的間苗和定苗等田間管理程序。
4.4合理密植,增加穗數.根據我縣的產量水平,對于一般大田,緊湊耐密型品種種植密度可掌握在每畝4500株左右。高產示范方緊湊型品種適宜密度掌握在5000-5500株/畝。
4.5科學高效運籌肥水,在馬鈴薯已施足有機肥的前提下,夏玉米以施用氮肥為主,并注意增施鉀肥,補施微肥。在肥料施用上,磷、鉀、微肥應全部底施,氮肥分期施用,一般大田氮肥分種肥和大喇叭口追施,比例3:7;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方,氮肥可分種肥、大喇叭口肥和花粒肥,比例3:5:2,花粒肥在抽雄至吐絲期補施。穗期(大喇叭口期)前后是玉米一生當中吸肥量最多、吸肥強度最大的時期,也是玉米一生當中施肥的關鍵時期和最大效益期。既要重視,也要重施。穗期一般每畝追施尿素20~25公斤,開溝深施或結合灌溉施用,切忌地表撒施。大力推廣中耕施肥機施肥,以提高施肥作業(yè)效率、保證施肥質量、提高肥效。
4.6病蟲害防治玉米常見病蟲害有玉米黑粉病、玉米蚜蟲和玉米紅蜘蛛等。除采取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倒茬、加強田間管理等農業(yè)防治方法外,必要時還應采取化學藥劑進行防治。①玉米蚜蟲:選用2.50%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8~10g/667㎡或10%毗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g/667㎡對水45kg葉面噴霧防治。②玉米紅蜘蛛:發(fā)生早期在田邊雜草和玉米田間用73%克螨特乳油進行噴藥防治,以防擴散蔓延。③玉米黑粉病:播種前用種子量0.30%的敵萎丹農藥拌種;玉米抽雄前用30%愛苗乳油和25%金力士乳油噴施。
5收獲
夏玉米光熱資源偏緊,玉米籽粒灌漿時間短,后期籽粒增重潛力大。據試驗測算,從臘熟期到完熟期,每推遲一天,千粒重平均提高3~4克,籽粒產量平均每天畝可增5~6公斤,適期晚收是最經濟有效的增產措施。一般情況下,應在苞葉上口松散,乳線消失,黑層出現的完熟期收獲,收獲時間一般掌握在10月1日至5日。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殘膜,以防造成田間污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