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衫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并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竹編行業(yè)歷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托的師徒關系,學徒學成后,自立門戶,再招徒弟,口傳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農業(yè)用具。
閩西永定培豐鎮(zhèn)下轄的孔夫、長流二個村莊,有許多村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都是竹匠,他們的“簡易工棚”,堪稱“天下一絕”,具有安全、快捷、實用、經濟、便利、環(huán)保、清爽、輕巧、節(jié)能等許多優(yōu)點;建設過程不耗水,不耗電,不與永久建筑爭用寶貴的鋼材、木材、板材、鐵件、水泥、沙石;還可就地取材緩解運輸壓力,能夠促進當地毛竹墾復種植。
“簡易工棚”的稱呼,是就其成本投入而言的,其實,它的造型美觀,技術含量較高,種類也很豐富,有懸空的,有立柱的,有吊梁的,有打拱的,有敞式的,有廊式的,可作堆場,可作食堂,可作車間,可作宿舍,可作教室,可作會場,高低方圓,應有盡有。單體工棚,只要場地允許,長度不限,中間無柱,寬度最大跨徑可達30米,高度可達12米。
用毛竹做原材料的“簡易工棚”,同等面積的造價只需通?!颁摷芙Y構”的八分之一左右,價廉物美,相當經濟,這是一筆不能不算的經濟賬;這種竹棚,正常使用,服務年限五年沒有問題,如果刻意維護,十年也是可行的。我國江西、湖南、貴州三省遭遇百年一遇特大雪災,無數生產生活設施毀于一旦,告急求援電話頻繁,培豐的“簡易工棚”大行其市,有幾百號藝匠活躍在三省災區(qū)恢復生產工地。
簡易工棚是一種竹工藝,外地雖有游兵散勇操此技藝,但能象永定培豐這樣做到規(guī)模化、專業(yè)化、產業(yè)化經營的,在全國可謂“鳳毛麟角”。
三穗縣瓦寨的斗笠,八弓的竹籃、篩子、簸箕、籮筐等竹制品馳名省內外,有“竹器之鄉(xiāng)”的美譽。
三穗竹編起始年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延續(x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瓦寨斗笠,最初的瓦寨斗笠為尖頂平檐,用料粗大,產量有限。清嘉慶年間任石阡都督,年邁解甲歸田后回到瓦寨橫沖安家落戶,置有田產百余畝,因閑置在家而對斗笠進行改編;另傳為清嘉慶年間,瓦寨曉隘一黃姓人從思南習藝傳入。
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是民間手工藝的典型代表。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斗笠從外觀式樣到實用價值,從原料加工到操作工藝,從上油熬煉到色彩搭配等都不斷作了改進,由尖頂平檐改為尖頂斜檐式,以便雨水順利流淌,改泥塑模型為粗竹片模型,便于移動和操作編織,內胎篾由粗改細,外胎篾改用篾絲。竹編工藝以水竹和楠竹為原料先分別破成粗細不一的粗篾和細篾、胎篾,主要編織有斗笠、竹籃、花籃、竹簸、竹篩、魚篩、撮箕、飯盒、竹凳、竹椅、鳥籠、蟲簍、背篼、籮筐、曬席、睡席、焙籠、魚轉等生產生活用品和旅游、饋贈工藝產品等。
三穗竹編工藝按其制作過程、地域分布、使用情況和傳承方式等都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制作精良,做工考究,玲瓏小巧,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尤其是瓦寨的斗笠,在編織過程中,需把毛坯竹破成粗篾和細篾,粗篾約為2~3毫米,細篾的細度達到0.3~0.5毫米,每個孔眼大小幾乎一樣,這項技術在當今竹編工藝中難度算是很高的。十分講究,日曬雨淋,天長日久,絕不褪色。工匠用黑色和竹子本身的色兩種顏色,隨心所欲地編織成各種各樣的文字、圖案等。竹編工藝流程復雜,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