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研究的話語比較

        2018-01-27 09:25:04何俊志
        探索 2018年3期
        關鍵詞:競爭性人大代表話語

        何俊志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粵港澳發(fā)展研究院,廣東廣州510275)

        1953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大代表選舉制度已經(jīng)持續(xù)運行了半個多世紀。在6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人大代表選舉制度變遷的主要內容包括定期選舉原則的落實、直接選舉層次的提升、差額選舉制度的形成、平等選舉原則的深化和選舉管理模式成型等。與選舉實踐展開而伴行的選舉研究,也逐漸從選舉價值的闡發(fā)和法律條文的解釋,走向了選舉的價值與理念、制度與程序和行為與過程的研究,各自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傳統(tǒng),并初步凝聚成了一些分殊的話語體系?;仡櫤褪崂碓谶@一過程中漸次累積而成的研究成果,提煉其中的話語體系并進行初步比較,可以讓我們更為系統(tǒng)地回顧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研究的基本歷程和脈絡,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在反思先前工作的基礎上,提升選舉研究的層次,以形成發(fā)端于中國的選舉研究理論。

        在梳理先前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將首先歸納出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研究的五套話語體系,并基于五套話語體系的比較而提煉出相關研究的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基于話語比較和趨勢歸納結果,提出一些下一步深化研究的主要議程與方向。

        1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

        追根溯源,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視角下,強調社會主義選舉制度優(yōu)越性的傳統(tǒng),肇始于蘇聯(lián)學者對自身選舉制度的論證。蘇聯(lián)學者在談到蘇聯(lián)的選舉制度時曾提出,蘇維埃選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民主的選舉制度。早在1918年,列寧就曾提出,在俄國實行的蘇維埃民主制,是比資產階級民主制更高類型的民主制。其理由在于:第一,選舉人是被剝削的勞動群眾,排除了資產階級;第二,廢除了選舉上一切官僚主義的手續(xù)和限制,群眾自己決定選舉的程序和日期,并且有罷免當選人的完全自由;第三,建立了勞動者先鋒隊即大工業(yè)無產階級最優(yōu)良的群眾組織,這種組織使勞動者先鋒隊能夠領導最廣大的被剝削群眾,吸收他們參加獨立的政治生活,根據(jù)他們親身的體驗對他們進行政治教育,從而第一次真正使全體人民都學習管理,并且開始管理[1]182-184。不過,此時的列寧還并沒有認為當時的蘇維埃民主制就是一種社會主義的民主制,而認為是一種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而且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高類型的民主制,是向社會主義民主制和使國家職能開始消亡的過渡。在列寧之后,斯大林進而提出,蘇聯(lián)普遍的、平等的、直接的和無記名的選舉制度,將成為人民手中的鞭子,用來鞭笞工作做得不好的政權機關。因此他認為,蘇聯(lián)的1936年憲法將是世界上一切憲法中最民主的憲法,是世界上唯一徹底民主的憲法[2]99-129。

        由于蘇維埃的憲法是世界上最民主的憲法,蘇維埃的選舉又是根據(jù)世界上最民主的憲法加以規(guī)定的,蘇聯(lián)學者柯杰夫依此而提出:蘇維埃選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民主的選舉制度。在他看來,之所以說蘇維埃的選舉制度是最民主的選舉制度,除了蘇聯(lián)已經(jīng)消滅了剝削階級這一大的階級背景之外,還直接體現(xiàn)為蘇維埃的選舉制度已經(jīng)全面實行了普遍、平等、直接和無記名投票這四大基本原則。而在當時,真正全面采用普遍、平等和直接選舉的原則來進行選舉,在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沒有的。在這些地方,勞動群體的選舉權受到了各種限制,資產階級則享有各種特權。此外,為了保證勞動群體能夠行使自己的選舉權,蘇維埃選舉的投票日也定在非工作日,而且是在全國各地同時舉行選舉[3]8-20。

        沿著蘇聯(lián)學者所開創(chuàng)的這一傳統(tǒng),《人民日報》在1953年介紹蘇聯(lián)的選舉制度時就提出,蘇聯(lián)完善地實行了普遍的、平等的、直接的與不記名的選舉,世界上從沒有過這樣真正自由和民主的選舉先例,而“我們的選舉制度比起蘇聯(lián)現(xiàn)在的選舉制度來說,當然還不是那樣完備”。但是,“隨著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我們將來也要實現(xiàn)蘇聯(lián)那樣完備的選舉,這是可以斷言的”[4]。

        不過,在這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即使按照蘇聯(lián)的標準來判斷,1953年的中國選舉法也并不完全符合蘇聯(lián)選舉制度所確立起的判斷選舉制度優(yōu)劣的四個標準,即普遍、平等、直接和無記名投票。既然如此,新中國選舉制度的優(yōu)越性何在?對于這個問題,主持起草1953年選舉法的鄧小平的解釋是:第一,對選舉權的普遍性原則的限制,將隨著階級改造的完成而予以廢除;第二,對選舉權平等性原則的限制,就某方面來說是不完全平等的,但只有這樣規(guī)定才能真實反映我國的現(xiàn)實生活,才能使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有與其地位相當?shù)拇?所以它不但是很合理的,而且是我們過渡到更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選舉所必需的;第三,對于間接選舉和舉手表決,是由當時的社會情況、人民還有很多缺乏經(jīng)驗以及文盲尚多等實際情況決定的[5]131-136。

        鄧小平同時還提出,中國選舉制度的另外兩個優(yōu)越性:一是所有的選舉經(jīng)費,都由國庫開支,這是在物質方面保證選舉人和候選人能夠在實際上享受自由選舉權利的重大措施;二是選舉人對于代表候選人的提出和代表的選舉,完全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認為滿意的和認為必要的人,并對選出的代表,有權依照法定手續(xù)撤回補選。草案還特別規(guī)定了有關選民登記問題的申訴程序和對一切破壞選舉行為的嚴厲制裁。所有這些,都是選民獲得自由行使選舉權利的充分保障[5]。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于1953年選舉沿襲蘇聯(lián)模式而采用政黨聯(lián)合提名和等額選舉的原則,一些民主黨派人士在1957年則提出了批評意見。在他們看來,政黨聯(lián)合提名和等額選舉的原則是一種“形式主義”和“變相的任命”。面對這一批評,有人提出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聯(lián)合提名候選人的做法是適當?shù)?。因為采取這一提名方式,可以使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既能首先照顧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民主權利,又能照顧在全國人口上占極少數(shù)的資產階級分子和其他愛國人士,使他們在國家權力機關中也有一定的代表[6]。有論者甚至還認為,這是對資本主義選舉制度中“自由競選”方式的擯棄,是一種更切合實際的選舉方式[7]。

        1979年通過的選舉法采用了差額選舉的原則并提升了直接選舉的層次之后,有人開始嘗試從新的方面來概括中國選舉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他們看來,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的選舉制度,其根本的優(yōu)越性在于能夠在實質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具體而言,這一保障作用又體現(xiàn)為:絕大多數(shù)人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體現(xiàn)了主權在民的原則;中國選舉制度中的程序和方法設置,都是為了保證選民自由行使選舉權利,真正選出代表自己利益和意志的人;選民行使選舉權利受國家物質和法律保障;選民對于自己選出的代表有監(jiān)督和撤換的權利。而資本主義國家選舉制度的本質,則是為保證資產階級的權利而限制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8]。

        在選舉制度研究中,基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而比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選舉制度,并在比較的基礎上強調社會主義選舉制度優(yōu)越性的模式,曾經(jīng)長期主導著中國選舉制度的研究。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通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選舉制度的比較,突出資本主義國家選舉制度的虛假性和非民主性,進而強調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的真實性和民主性。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一些學術期刊中看到一些論文首先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為標準劃界,然后強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選舉制度具有優(yōu)越性的觀點。這些論文的共同特點包括:肯定中國的選舉制度對人民當家作主的保障功能,強調中國選舉制度的普遍性原則和特定的平等性原則,甚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形式都在中國的選舉制度中得到了統(tǒng)一[9-11]。

        如果回到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去思考,我們應該承認這種論述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當時的背景下,蘇聯(lián)于1936年就已經(jīng)確立起了選舉權的普遍、平等、直接和無記名投票的原則,這在當時的世界上確實走在前列。因為絕大多國家在那個時候都沒有能夠實現(xiàn)普遍、平等、直接和無記名投票的原則。新中國1953年的選舉法雖然未能全面采用上述原則,但是在1953年就基本能夠按照選舉的普遍和平等原則完成全球范圍內人口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的選舉,這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當時的世界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問題在于,隨著選舉制度的發(fā)展,在“二戰(zhàn)”結束之后,尤其是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影響下,當今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普遍、平等、直接和無記名投票原則的背景下,如果再強調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制度是如何在限制底層大眾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就顯然是沒有充分認識到當代世界的選舉現(xiàn)狀。與此同時,在這一話語體系中,絕大多數(shù)論者在強調社會主義選舉制度優(yōu)越性的同時,都將競選等同于資本主義國家專利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事實上,斯大林已經(jīng)表示過社會主義的選舉制度中一定會有競選,而且競選將是熱烈的[2]85-95。有論者甚至還指出,早在巴黎公社時期,公社的公告就已經(jīng)提出要通過競選來產生公職人員,而且將選舉和競選視為同一事務。因此社會主義國家不應該拒絕,而應該吸納競選因素[12]。僅從上述的簡要介紹中就可以看出,將選舉競爭原則有意識地排除在社會主義的選舉原則之外,不但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對中國選舉制度改革的思考。

        另外一個問題是在1953年選舉法制定之時,之所以強調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的優(yōu)越性,是將蘇聯(lián)的選舉制度作為一種理想狀態(tài),而將中國的選舉制度視為已經(jīng)超越資本主義選舉制度,并正在朝著蘇聯(lián)選舉制度的方向前行。而蘇聯(lián)的選舉制度在具有普遍、平等、直接和無記名投票這些優(yōu)勢原則的同時,卻是一種在實際上排斥競選的等額選舉制度。中國1979年的選舉法早就已經(jīng)采用差額選舉原則,如果仍然將實際采用等額選舉原則的蘇聯(lián)選舉制度視為一種高于資本主義選舉制度的類型,顯然是一種目標錯置,而且是明顯無視蘇聯(lián)選舉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嚴重問題。

        2 從確認性選舉向競爭性選舉的過渡

        如前所述,在社會主義的運動史上,選舉競爭的原則早在巴黎公社時期就已經(jīng)確立了。無論是在斯大林的論述中還是中國共產黨隨后在蘇維埃時期和延安時期的選舉實踐中,也并未排除選舉競爭原則。但是,在現(xiàn)實運行中,無論是蘇聯(lián)的選舉實踐,還是新中國的選舉實踐,選舉競爭的程度不充分,也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為了從制度上引入競爭性因素,1979年中國的選舉在將直接選舉的層級由鄉(xiāng)級提升到縣級的同時,也采用了差額選舉的原則。有論者看到,差額選舉一定是競爭式選舉,但在選舉實踐中一些地方出于體現(xiàn)“組織意圖”的要求,以及由此而產生出的“戴帽”選舉現(xiàn)象,使得候選人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呈現(xiàn)出了缺乏競爭的“軟差”格局。從應然的角度看,全面貫徹競爭性選舉的原則,才是中國式選舉的民主之路[13]。與此對應的是,既然在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貫徹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已經(jīng)在經(jīng)濟上實行了通過競爭而獲得報酬的制度,公民的選舉權配置也應該用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財產權益。公民行使選舉權實質上就是爭取自由,或者爭取自己信任的人進入代表機關行使國家權力,以實現(xiàn)自己的物質利益。是否存在競爭性選舉,并不構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qū)別。正是因為沒有建立起必要的競爭機制,才導致了選舉權利的實現(xiàn)程度不夠和選舉質量不高的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講,競爭性選舉才是現(xiàn)階段公民實現(xiàn)選舉權的最佳形式[14]。在現(xiàn)實之中,一些體制內的官員也認為:“我國目前選舉制度的不足,集中到一點就是缺乏人才選拔的必然途徑和競爭活力。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條件地進行社會主義競選?!盵15]

        盡管差額選舉的原則并沒帶來全面的競爭,但是畢竟在中國的選舉制度中置入了某種競爭性的因素,從而為某些試圖通過某種公開或隱蔽的競爭方式當選人大代表的參選人提供了某種制度性的機會。一些觀察者已經(jīng)注意到,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政治改革的深入,傳統(tǒng)的確認性選舉正在向競爭性選舉過渡。在他們看來,2003年在深圳、北京、湖北等地的市級區(qū)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都出現(xiàn)了選民群體競選人大代表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是公民從維護權益出發(fā)而進行政治參與,期望在更高級的政治平臺上尋求更高級的政治話語系統(tǒng)以進一步維護權益的行動體現(xiàn)[16]。之所以競爭性選舉會成為一種必然,其內在驅動力在于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由此而引出的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培育了一批具有強烈維權意識的政治精英[17]。還有觀察者看到,1979年的選舉法從原理上已經(jīng)具備了競爭性選舉的要素,但確認性選舉卻在選舉實踐中一直作為“潛規(guī)則”而存在。在制度上提供了競選機會而實際上又是確認性選舉作為一種“潛規(guī)則”存在的情況下,實際存在的競選行為就無法通過公開而明晰的法律條文進行規(guī)范。由此也就帶來了一種當代中國選舉實踐中的奇特現(xiàn)象,即公開進行的競選與暗中從事的賄選并行發(fā)展的趨勢[18]。

        概言之,將中國的選舉制度變遷概括為從確認性選舉到競爭性選舉的研究,同時在兩個層面上展開。在應然層面上,論者強調的是現(xiàn)代選舉如果要體現(xiàn)民主原則、保障選民權利、激發(fā)選舉活力,應該通過選舉制度的改革來順應和規(guī)范競爭性選舉;在實然層面上,有學者已經(jīng)看到了競爭性選舉呈現(xiàn)出萌芽狀態(tài)。在提出走向競爭性選舉的必要性的同時,還有一些論者也提出,中國現(xiàn)有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已經(jīng)可以提供實行競爭性選舉的可能性條件。從政治上來看,1979年選舉法所采用的差額選舉原則,已經(jīng)為競爭性選舉提供了政治平臺;在經(jīng)濟上,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實力的成長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已經(jīng)能夠為競爭性選舉支付經(jīng)濟成本;在文化上,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經(jīng)為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和參與型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此外,國內外的競選實踐也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有益經(jīng)驗[19]。

        從確認性選舉到競爭性選舉的過渡模式,無疑是我們觀察中國選舉制度變遷的一個重要維度。在理論層面上,這一維度為我們觀察中國選舉制度的變遷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在實踐層面上,這一維度的思考也對我們展望未來中國選舉制度的變遷和規(guī)范當下的選舉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我們更為全面地考察當前中國的選舉實踐,就會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競爭性選舉都只能說是中國選舉制度運行過程中的一些零星現(xiàn)象。除了正式的政府文本中沒有看到明確的競爭性選舉規(guī)范之外,在選舉實踐的主要畫面中也并沒有呈現(xiàn)出全面的競爭性狀態(tài)。這種狀況表明,這一維度的觀察者在現(xiàn)實之中所能看到的,只是整個中國選舉制度運行過程中的某些零星碎片,從而也無法揭示整個中國選舉制度的運行狀況和發(fā)展趨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維度的研究中價值導向同樣明顯強于經(jīng)驗觀察,對策思考也明顯超過了因果解釋。

        3 制度原則與程序落差

        第三種研究中國選舉制度的話語體系并不側重于中國選舉制度在原則層面的問題,也不太關心選舉制度的整體變遷趨勢。他們在研究中國選舉制度時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中國現(xiàn)行選舉制度在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程序不完善。正是因為程序的不完善,使得法律條文意義上的制度規(guī)范有時無法真正成為操作規(guī)程,從而使選舉制度的制度原理與現(xiàn)實運作之間出現(xiàn)了較大落差。

        早在2004年,唐娟通過觀察已發(fā)現(xiàn),中國的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制度在制度規(guī)則與選舉實踐之間存在著落差。這種落差的出現(xiàn),一方面內生于制度文本本身,另一方面則外發(fā)于操作過程之中。在前一個方面,選舉事務管理體制的規(guī)定本身就存在著二律背反的現(xiàn)象;在后一個方面,在選舉的操作過程中也大量地存在著因程序性問題和技術性問題而引起的失衡和失序狀況[20]。這一套話語體系典型地體現(xiàn)在由李凡主編的《中國選舉制度改革》一書中。作者在前言部分就明確提出,“選舉是不是民主和自由的,主要是看選舉的程序”,而“中國選舉實踐中所出的問題,主要是在選舉的程序上”[21]2-5。因此該書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通過對從選舉委員會的建立到點票結果過程的考察,逐一檢視中國現(xiàn)行選舉制度在運行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程序問題,并依此提出對應的改革措施。

        與此類似的是,浦興祖也認為,中國的整個人大制度在基本理念、內在邏輯、總體框架等宏觀方面,是有其合理性的。問題在于,制度具有層次性,在中觀和微觀層面上還有不少制度空白或制度缺陷。這是人大制度實際運行、實際績效遠未達到理論設計、憲法規(guī)定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要把人大制度“做實”,必須要強調“當真”和“用足”這兩個關鍵詞[22]。具體到選舉制度而言,在適用1979年選舉法所采用的差額選舉原則時,就不能只是在形式上做到“候選人名額多于應選人名額”,更重要的是,要在實際上追求“充分體現(xiàn)選舉人意志”這一具體內涵[23]。

        在對中國選舉制度的現(xiàn)實運作進行研究的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采用這種視角。這類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程序層面,通過對比制度原則與選舉程序,找出二者之間的差距,并試圖提出改革和完善程序,以使選舉程序更符合選舉的制度文本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規(guī)范。有的研究將視野覆蓋了整個選舉過程,并逐一討論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主要問題[24-26],有的研究則聚焦于某個環(huán)節(jié)上的特定問題[27-28],其共同的思路都在于通過對某一問題的診斷而提出自己的改革設想。

        整體而言,這一套話語體系的使用者大多對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制度文本非常熟悉,對選舉實踐過程中的問題也有獨到的把握,因而這一套話語體系的使用者在更大程度上使用的是選舉制度中的實踐話語,所關注的重心也是選舉實踐中的現(xiàn)實問題。對程序的關注和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懷,既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有關中國選舉制度運行的豐富信息,也可以為我們思考中國選舉制度的未來發(fā)展提供某種有益的啟示。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我們還需要基于這一視角所提供的素材,進行理論上的提升,才能在一個更大的視野下探究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深層原因,以更為準確地把握中國選舉制度變遷的整體趨勢。

        4 歷史起源與制度變遷

        從歷史起源與變遷的角度來考察中國選舉制度的研究,同樣在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研究中占有一定的份量。但是相關研究的側重點及其背后的思維模式也并不完全一致,整體上可以將這類研究區(qū)分為整體回顧和專題回顧、長時段回顧和階段性回顧兩種模式。

        許多研究者對中國的人大代表選舉制度作了整體性的回顧。這類研究大多試圖勾勒出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萌芽時期(農會選舉)、雛形時期(蘇維埃選舉)、延安民主選舉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過渡形式,以及1953年以來的階段性發(fā)展等各個階段。論者同時還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從1953年到1957年是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初步形成和發(fā)展階段;1957年至1978年是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曲折發(fā)展階段;1978年以來是不斷完善和順利發(fā)展時期[29]。也有一些論者試圖厘清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理論來源。例如有研究就將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理論來源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對資產階級的選舉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的批判繼承,以及對原蘇聯(lián)選舉制度的學習借鑒[30]。

        針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種根據(jù)地內部的選舉制度及其運行展開的研究,也占有不小的份量。具體的形態(tài)又可以細化為對蘇維埃時期選舉制度的研究和對各抗日根據(jù)地選舉制度的研究。在對蘇維埃時期選舉制度展開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不但考察了蘇維埃選舉制度的設計過程,而且也大致總結出了蘇維埃時期的選舉實踐所體現(xiàn)出的蘇聯(lián)主導、革命動員和鄉(xiāng)村運行中的基本特征[31-32]。在對各抗日根據(jù)地選舉制度的歷史研究中,對陜甘寧邊區(qū)和華北抗日根據(jù)地的研究構成了主體。這些研究在描述當時選舉的豐富內容和生動形式的同時,還考察了民主話語在選舉實踐中的使用模式。多數(shù)研究都強調了這一時期的選舉制度所具有的民主性及其在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另有一些研究也梳理了這一時期的選舉實踐對完善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借鑒意義[33-35]。

        基于歷史分析,結合當前中國選舉制度的運行,一些學者還試圖根據(jù)歷史趨勢和現(xiàn)實運行來歸納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趨勢,并展望其未來狀態(tài)。在回顧選舉制度的歷史變遷時,不少學者都肯定,1979年之后選舉制度的變遷過程,體現(xiàn)了中國選舉制度的大發(fā)展。這類著作既強調中國選舉制度的整體進步,也明確列舉了中國人大選舉制度的具體改進內容。他們認為,在1979年修訂選舉法之后,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對選舉法的修改,逐步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舉制度、選舉程序和選舉辦法[36-37]。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論者基于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歸納,也認為中國選舉制度的未來趨勢是擴大直接選舉范圍,引入選舉競爭機制和完善代表候選人推選辦法[38]。而且,一些論者已經(jīng)從現(xiàn)有的選舉實踐中看到了某種激發(fā)出競爭性選舉的可開發(fā)資源[39]。

        歷史回顧當然有助于我們總結當代中國選舉制度變遷的基本模式,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在當代背景下重新開發(fā)出某些資源。在這一套話語體系中,我們既可以看到選舉權利在當代中國的不斷普及過程和平等原則的深化模式,也可以看到某些選舉職位的擴展模式,甚至還可以看到某些競爭性選舉的雛形所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出版的《新中國選舉制度發(fā)展歷程》一書,不但將新中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歷史過程劃分為創(chuàng)建、恢復、調整、發(fā)展和完善這五個時期,而且還歸納了各個時期的主要內容與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新中國選舉制度歷史研究專著缺乏的空白[40]。但是由于該書并不是一本完全研究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發(fā)展歷程的著作,因此到目前為止都仍然缺乏一本專門研究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史的著作。如何以選舉制度的歷史展開為線索研究當代中國的制度變遷規(guī)律,仍然是一項有待探索的任務。

        5 實證研究的起步

        由于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有過中斷時期,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缺乏曾經(jīng)導致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缺少實證研究的成分。與此同時,當代中國的選舉實踐也曾經(jīng)中斷過一段時間,同樣導致了科學研究缺少相應的對象。雖然自1979年之后,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和選舉實踐都進入了重建時期,但是由于學術的斷層,國內學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就熟練掌握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由此而導致的一個有趣現(xiàn)象是,一些國外的學者首先為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研究提供了初步的實證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究中國的專家沃馬克就注意到1979年的選舉法修改及隨后在1980年開始的選舉試點所出現(xiàn)的一些新情況[41]。黎安友則不但注意到了選舉法修改在條文上的一些細節(jié)變化,而且還詳細跟蹤了隨后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現(xiàn)的競選現(xiàn)象所帶來的新變化[42]。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墨寧等人甚至還詳細考察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在選舉過程中所發(fā)揮的具體作用、黨委的選拔與選民的選擇之間的具體關系、選民小組的協(xié)商討論與公共空間的大小等機制和原理層面的問題[43-44]。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史天健、陳捷和鐘揚等學者開始通過大規(guī)模的抽樣調查將這一領域的研究推進到了選民投票行為的層次,并由此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形成了激烈的學術爭論[45-46]。他們的這些研究和爭論,無疑已經(jīng)將中國選舉制度的運行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隨著中國社會科學自身的發(fā)展和選舉實踐的積累,國內學術界對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實證研究也開始不斷跟進。在基本數(shù)據(jù)采集方面,史衛(wèi)民等人所編寫的《直接選舉:制度與過程》《數(shù)據(jù)選舉:人大代表選舉統(tǒng)計研究》《間接選舉》這三套叢書,不但收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人大選舉過程中的一些基本數(shù)據(jù),還提供了一些法律與政策文本的解讀,以及一些基本選舉指標的簡要比較。在田野研究方面,袁達毅以北京市為個案的觀察,為學界提供縣級人大選舉的基本過程描述[47]。蔡定劍主編的《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則不但梳理了新中國選舉制度的歷史與現(xiàn)狀,而且還提供了多案例的比較[48]。

        除了在制度與過程層面進行觀察之外,在候選人與選民研究層面上,近年來的研究同樣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進展。在候選人層面上,基于對候選人提名和行為過程,尤其是一些選舉競爭行為的研究,國內學術界推出了各個樣本層次上的著作。在個案觀察和比較方面,不但有學者專門跟蹤了北京和深圳兩市2003年的人大代表選舉過程中的競爭行為,而且還有一些作者結合新近的變化而推出了一些新的研究[49-52]。在大樣本研究方面,雷弢和孫龍通過在北京市選民中的長期跟蹤抽樣,已經(jīng)對選民動機、互動行為和候選人競選等多個方面展開了研究[53-57]。透過這些行為層面的研究,我們已經(jīng)可以大致把握,近年來中國地方選舉過程中的選民與候選人在心態(tài)和和行為上的微妙變化。新近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企業(yè)家的參選和候選人的形象已經(jīng)引起了極大的重視[58-59]。

        與前述的幾種話語體系不同的是,中國選舉研究中的實證途徑較為強調結合一手資料和科學方法而推出新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在盡量避免價值爭論的同時,也較少涉及趨勢的外推和未來的展望;研究的取向基本上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觀察組織、群體和個人的行為模式。也正是在這一領域內,國內外研究者之間才有可能更多地在同一話語體系之下展開交流。可以預測的是,這一套話語體系在未來的中國選舉研究中將占有更大的空間。但由于方法及其所帶來的研究范圍的限制,實證途徑的研究還主要局限于微觀層面的研究,至少在目前還難以看到一些基于中觀和宏觀問題的研究。

        6 結論與討論

        從上述的描述和比較中已經(jīng)可以看到,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研究的話語體系正在發(fā)生某些變化。整體而言,我們可以把這些變化概括為三個趨勢:從規(guī)范研究到經(jīng)驗研究,即由價值闡發(fā)和正當性論證發(fā)展到對經(jīng)驗問題的關注;從歷史研究到現(xiàn)實研究,即從源頭追溯和趨勢描述發(fā)展到對運行規(guī)律的探求;從靜態(tài)研究到動態(tài)研究,即從制度和條文的研究發(fā)展到過程追蹤和機制探討。就話語體系的形成模式而言,也表現(xiàn)出了從單一話語到多元話語,從被動吸收到主動創(chuàng)造的轉換過程。就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言,這些趨勢的變化是符合政治學研究的一般規(guī)律的,即至少當代中國的人大代表選舉研究也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從傳統(tǒng)政治學的舊制度主義向行為主義和新制度主義轉型的過程。但必須強調的是,新趨勢的發(fā)展,并不意味著對原有話語體系的徹底否定。換言之,從規(guī)范到經(jīng)驗的變遷并不意味著學者們在經(jīng)驗研究中已經(jīng)放棄了對價值問題的關注;從歷史趨勢到現(xiàn)實問題的轉換,也并不必然會帶來對歷史研究的拋棄;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變遷過程,也同樣不能否定靜態(tài)研究的重要性。多元話語的出現(xiàn),正是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標志。

        如果站在新時代的高度重新審視上述話語體系,我們會發(fā)現(xiàn),無論從實踐回應還是理論發(fā)展方面看,當代中國人大代表選舉研究的話語體系在整體上還并不完善。具體表現(xiàn)是:微觀層面上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所占的比例還不夠充分;對一些重要選舉制度和事件機理的揭示程度還不夠深入;對20世紀以來中國選舉制度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進行揭示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尤其缺少基于大的歷史比較和世界坐標而建立起的解釋體系;選舉研究的價值闡釋已經(jīng)呈現(xiàn)衰落之勢。

        基于此,如果要從理論上回答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變遷模式和運行機制,還需要我們同時在多個層面上繼續(xù)努力:在微觀研究中繼續(xù)深入行為研究的同時將歷史研究的成果也納入社會科學的視野;在國別研究的同時也需要在歷史比較的大視野下確立當代中國選舉制度的時空坐標;在關注經(jīng)驗研究的同時也關注價值問題。當然,已經(jīng)有一些學者在先前的研究中嘗試過各種話語的綜合,但整體上還處于比較靜態(tài)和微觀的層面[60-61]。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還需要基于更多的微觀數(shù)據(jù)而整理出一些能夠被科學把握的基本變量,并基于這些新的變量而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論體系,進而在理論解釋和理論闡釋兩個方面都交出新的答卷。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柯杰夫.蘇維埃選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民主的選舉制度[M].方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

        [4]陳玉祥.蘇聯(lián)的選舉制度[N].人民日報,1953-04-07.

        [5]鄧小平.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草案的說明[G]//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1949—1990.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

        [6]李由義.論我國的選舉制度[N].人民日報,1957-11-29.

        [7]張大鵬.我國選舉制度是真正民主的選舉制度[J].法學,1957(6):7-39.

        [8]楊景宇,劉政,程湘清.談談我國的社會主義選舉制度[J].學習與研究,1987(4):5-8.

        [9]李銘.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選舉制度[J].刑臺師范高專學報,1999(3):11-12.

        [10]任彤彤.中國選舉制度原則與優(yōu)勢論析[J].新西部,2007(10):108.

        [11]陳玲.論中國選舉制度原則及其優(yōu)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6):58-62.

        [12]許耀桐.社會主義選舉制度應吸納競選活動[J].求索,1989(3):34-37.

        [13]邱家軍.競爭式選舉:中國式選舉民主之路——兼與虞崇勝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3(2):50-52.

        [14]關太兵.選舉權的實現(xiàn)與競爭性選舉[J].法商研究,1998(3):54-57.

        [15]邱敦紅.我國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的由來與發(fā)展——兼論競選制的可行性[J].科學社會主義,1992(2):64-68.

        [16]唐娟.從確認性選舉轉向競爭性選舉:動因與意義——以2003年深圳區(qū)級人大代表競爭群體性案例為解讀對象[J].南京社會科學,2004(3):39-43.

        [17]徐敏.論由“確認性選舉”到“競爭性選舉”的驅動力——對深圳區(qū)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非組織提名”候選人參選現(xiàn)象的思考[J].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2004(3):76-80.

        [18]束錦.當代中國選舉中的競爭性研究——兼論“賄選”與“競選”的制度性應對[J].探索,2007(2):64-68.

        [19]陳立林.論建立我國人大代表競爭性選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理論導刊,2008(4):20-23.

        [20]唐娟.從體制到程序——中國直接選舉制度規(guī)則與實踐的落差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43-46.

        [21]李凡.中國選舉制度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2]浦興祖.做實人大要“當真”“用足”[N].社會科學報,2010-03-04.

        [23]浦興祖.論差額選舉制度價值之實現(xiàn)[J].學術前沿,2013(3):52-60.

        [24]曾慧.淺議完善人大代表的選舉制度[J].嶺南學刊,1999(4):20-24.

        [25]謝寶富.當代中國選舉制度若干問題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67-73.

        [26]酈士偉.對完善人大選舉制度的幾點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0(3):71-74.

        [27]汪地徹.淺析被選舉權與我國選舉制度的完善[J].法制與社會,2007(6):154-155.

        [28]葉麒麟.直接選舉中選舉委員會存在問題的制度分析[J].理論與改革,2005(1):59-62.

        [29]孫彬.中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歷史回溯[J].中共黨史研究,2001(2):65-69.

        [30]馬耕夫,鄒通祥.論我國選舉制度的來源性質地位和作用[J].人大研究,1996(9):4-9.

        [31]謝一彪,朱騰云.論中國蘇維埃選舉制度的特點[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1):42-4.

        [32]舒龍,凌步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3]劉琳.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民主選舉制度論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4):66-70.

        [34]宋金壽,李忠全.陜寧邊區(qū)政府建設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35]《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課題組.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資料選編[G].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

        [36]李有亮.我國人大選舉制度大改革大發(fā)展的二十年[J].人大研究,1999(2):21-22.

        [37]尹中卿.三十年來中國人大選舉制度不斷改進[J].中國人大,2008(19):24-27.

        [38]史少博.中國選舉制度的發(fā)展趨向[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5):13-16.

        [39]何永紅.中國選舉制度的現(xiàn)狀與趨向[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98-104.

        [40]李猛,王冠杰,何君安.新中國選舉制度發(fā)展歷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

        [41]WOMACK B.The 1980 county-level elections in China:experiment in democratic modernization[J].Asian Survey,1982(22):261-277.

        [42]NATHAN A.Chinese democracy: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democracy” in China today[M].New York:Alfred A.Knopf,1985.

        [43]MANION M.Chinese democratization in perspective:electorates and selectorates at the township level[J].The China Quarterly,2000(163):764-782.

        [44]MCCORMICK B.China's Leninist Parliament and public sphere:a comparative analysis[M]//Barrett L.McCormick and Jonathan Unger.China after socialism,Armonk:NY:M.E.Sharpe,1990.

        [45]TIANJIAN S.Voting and Nonvoting in China:voting behavior in plesbiscitary and limited-choice elections[J].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99(61):1115-1139.

        [46]JIE C,YANG Z.Why do people vote in semicompetive elections in China?[J].The Journal of Politics,2002(64):178-197.

        [47]袁達毅.縣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48]蔡定劍.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9]唐娟,鄒樹彬.2003年深圳競選實錄[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3.

        [50]鄒樹彬.2003年北京市區(qū)縣人大代表競選實錄[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

        [51]JUNZHI H.Independent candidates in China's local people's congresses:a typology[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311-333.

        [52]何俊志,劉樂明.公民自主參選人大代表過程中的新特征[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4):43-50.

        [53]雷弢.北京選民選舉心態(tài)與參與行為調查[J].城市問題,1994(5):42-47.

        [54]孫龍,雷弢.區(qū)縣人大代表選舉中的選民參與——對北京選民的跟蹤調查與比較分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1):72-77.

        [55]雷弢.雙軌制提名模式下的代表當選率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1(4):96-10.

        [56]雷弢.“被選舉權”合法性的實踐再確認——2011—2012人大代表選舉自薦參選人現(xiàn)象解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3(1):56-76.

        [57]雷弢.參與的邏輯——北京選民選舉心態(tài)與參與行為追蹤研究[M].香港:晨鐘書局,2009.

        [58]TRUEX R.The returns to office in a “Rubber Stamp” parliament[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4(108):235-251.

        [59]HOK-KUI WONG S,ZENG Y.Do inferences of competence from faces predict political selection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Evidence from China[J].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7(66):248-263.

        [60]胡盛儀.中外選舉制度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61]唐皇鳳,梁玉柱.我國人大代表賄選的制度和生態(tài)分析——基于遼寧和衡陽賄選案的案例研究[J].江漢論壇,2017(9):81-87.

        猜你喜歡
        競爭性人大代表話語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人大建設(2020年3期)2020-07-27 02:48:50
        人大代表選舉(三首)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1-18 04:58:14
        給人大代表履職戴上“緊箍”
        人大建設(2019年1期)2019-07-13 06:00:24
        讓“人大代表之家”在群眾中火起來、亮起來
        人大建設(2018年11期)2019-01-31 02:40:56
        PPP競爭性談判與風險管控
        競爭性國企改革需跳出三個誤區(qū)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亚洲亚洲亚洲亚洲亚洲天堂|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在线精品国产亚洲av蜜桃 | 中美日韩在线一区黄色大片|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自拍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被黑人猛烈30分钟视频|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 国产人妻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国产男女乱婬真视频免费|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av天堂一区二区二区|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50|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国产特黄级aaaaa片免|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AV日韩Av无码久久|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蜜桃|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免费观看av不卡网站| 中文字幕女同系列在线看一| 东北少妇不戴套对白第一次|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欧美艳星nikki激情办公室| 国产精品27页| 国产内射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三|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 亚洲黄色性生活一级片| 日本少妇爽的大叫高潮了| 亚洲av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内射| 亚洲av综合av成人小说|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