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奕
小雨今年讀大三,最近迷上了電視臺男團選拔節(jié)目中的明星。遇見了一件特別堵心的事情:
她在微博上說了一句:“xxx的八塊腹肌好迷人啊!”然后這位偶像的粉絲就把她掛了(“掛”的意思就是轉(zhuǎn)發(fā)到自己的微博首頁上),說:“xxx明明只有六塊腹肌,你不要給他抹黑!”隨即引來大量轉(zhuǎn)發(fā)和評論,大家都在罵小雨,認為她給偶像“抹黑”。
小雨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來到我這里咨詢。她不明白,她明明也是這位偶像的支持者,為他投了很多票(這類男團出道必須是粉絲投票票數(shù)高的才能勝出,而粉絲投票必須用金錢購買),她還請假坐高鐵特意去應援,為什么還會被這樣誤會?八塊腹肌或者六塊腹肌不都是因人而異的嗎?就算她說錯了,怎么能說她給偶像“抹黑”呢?
她為此十分難過,幾天茶飯不思,有很深的挫敗感,影響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我抑郁得想退圈了!”她說。
“什么圈?”我問她。
“飯圈!”
“飯圈”,其實就是早期我們說的“追星族”,現(xiàn)在有了新的名稱,而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飯圈文化。我曾經(jīng)在自己的微博和個人信箱開通了一個關于飯圈的話題欄目,發(fā)現(xiàn)這個群體年齡跨度其實非常大,上至八十年代的那—代最早的追星族,下至現(xiàn)在年輕的“零零后”。但是真正在各種話題作為主要流量貢獻者的,大部分是青少年。粉絲的主力軍集中在中學生和大學生這個階段,而剛出來工作兩年之后的白領,“混圈”的積極性會大為下降,年紀大的追星族更加傾向于理性。
小雨的案例和來自我郵箱的很多學生的投稿,引起了我對青少年飯圈文化的思考:這種文化到底對我們的教育有什么樣的提示呢?
怎么看待追星這回事兒
我經(jīng)歷過我國最早“追星族”的青少年時期,當時國內(nèi)青少年追的大多是港臺明星,在當時的媒體或者是教育界,對追星的這種行為幾乎都是否定的。在新聞報紙上、電視節(jié)目上,曾經(jīng)大規(guī)模地開辟專欄批評“追星”的行為,這種行為也反映了當時教育界在面對這種多元文化時的單一眼光,光是制止、否定,或者是直接對演藝圈從業(yè)人員進行貶低,我覺得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些飯圈引發(fā)的問題。而且最初的那些追星族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不惑之年,雖然追星態(tài)度理性了很多,但照樣還是偶像的忠實粉絲。不管是看待追星的問題,或者是現(xiàn)在飯圈的青少年文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應該更加理性客觀,而不是先入為主地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貼上主觀的標簽。
“抱團輸出”與歸屬感
拿著標語聚集在偶像搭乘班機降落的機場上接機;在偶像丑聞纏身的時候有組織地在網(wǎng)絡上進行辯駁、洗白;在偶像有新作品登臺演出的時候,穿著整齊劃一的服裝“應援”,給偶像支持的力量。
這種場景在現(xiàn)在很多飯圈里很常見,圈外人驚訝于這些粉絲的斗志和狂熱,并且感到納悶:他們何來如此整齊劃一的行動?
現(xiàn)在的偶像明星已經(jīng)不再是過去包裝特定的人,推出作品之后再培養(yǎng)人氣,而是讓觀眾參與培養(yǎng)偶像的過程一“你想讓你喜歡的偶像出道,你就得花錢花時間花精力給他投票,支持他?!边@種偶像培養(yǎng)方式就是偶像經(jīng)濟更加商品化的—個重要轉(zhuǎn)變,支持同—個偶像的人為了能讓自己喜歡的偶像勝出,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必須抱團輸出能量。
在這樣的抱團輸出里,能迅速建立起友誼和交情。
在這樣的團體里,大家目標一致,甚至在愛的名義下,任何狂熱的行為都能合理化,這剛好就符合青少年階段特有的在狂暴和溫柔之間游走的情感特征。
我收到的一封私信是這樣寫的:“前幾天我發(fā)現(xiàn)我高中同學和我喜歡同一個男團,那種興奮感,就是怎么說,長久以來沒有辦法和生活中的朋友討論我‘愛豆的那種無奈,憋得慌的感覺終于有—個宣泄口了,雖然我高中和那個同學不是很熟,但是一下子就感覺拉進了之間的距離。(原文摘錄)”
青少年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但同時也渴望被理解。
他們還不太懂得怎么和周圍的世界建立一種和諧穩(wěn)定的聯(lián)系,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同伴,所以“追星”這種共同的話題能迅速拉近距離。
易碎的“同盟”
但是這種條件下建立的友誼也是非常薄弱的,話題僅僅圍繞著追星,而且很容易產(chǎn)生分歧。
比如我曾經(jīng)收到過一篇關于某個花樣滑冰偶像的粉絲投稿,她提到過這位偶像被黑子的某個稱呼。這封來信匿名公布后,立刻激起粉絲的反彈,認為這個人并不是真正的粉絲,而是不留痕跡地給偶像抹黑。我接連三天收到不同的來信,都是極力要修正第一封信里粉絲的一些言論。
有些言論其實就我這種圈外人來說并無實質(zhì)的攻擊,比如有這么一段:
“XX有一條項鏈是迷信用的,比賽必戴,是什么水晶blabla。全球只有日本一個地方有,2000多都有粉絲買來戴……(原文摘錄)”針對這部分信息后來的粉絲就來信說:“廣義上來說某些無腦自萌的組織不應該算得上XX的粉絲……當然我不是諷刺某些人,只是想說明一下某所謂的粉也比某水平高得多。”其實第一封信所說的內(nèi)容也算不上負面信息,但是在粉絲眼里就變成了不可饒恕的言論。她們不能容忍這樣的言論是從自稱是“粉絲”的人嘴里說出來的。
就像開篇小雨說的,哪怕發(fā)表了對偶像一點不同的看法,也許都會被打成“給偶像抹黑”,這種同盟關系就迅速地破裂。最嚴重的結(jié)果就是被開除“粉籍”,或者自動“退圈”,也就是不再混粉圈,也許心里還是會默默喜歡那個明星,但不會和大家參與共同的活動和話題。
這是粉圈里的人際關系既堅固又脆弱的一種表現(xiàn)吧。但是這種人際交往方式并不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里人和人交往的常態(tài),現(xiàn)實中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并不會迅速熱絡起來,又因為對一些事情看法不一樣迅速決裂甚至反目成仇?,F(xiàn)實中的人際關系通常是更加緩慢,模糊,不那么涇渭分明的。
所以有些時候要注意提醒青少年,在“粉圈”里形成那種特有的交際方式和現(xiàn)實生活是不一樣的?,F(xiàn)實生活里我們需要時間和耐心去了解一個人,也需要包容心和忍耐力,甚至在真正的工作中很難做到完全的決裂,只能控制一定的距離。
在學校里學習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很重要的一門人生課程,不要在網(wǎng)上一呼百應,卻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融入集體,這樣的話對將來的生活是有影響的。
“愛”
很多青少年追星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狂熱和癡迷,其實和他們特定的年齡階段是分不開的,
很多“迷妹”會表示喜歡某個男明星是因為他“很帥”,或者“給人非常陽光的感覺”,滿足的是一種對愛的需求,甚至還有一些隱秘的性幻想在里面,這種性幻想是廣義的,比如代替的是對美好的異性類型的一種期待。很多廣受歡迎的男性偶像都具備一些共同的特質(zhì):英俊,高大,年輕,而從商業(yè)的角度上,公司在包裝男性偶像的時候也會對市場做出細分,在高大英俊年輕這些其同的特質(zhì)上還會做出一些符合女性性幻想需求的特質(zhì),比如“忠犬”,意為深情溫柔的男性,比如“腹黑”,意為表面乖巧卻有心計的男性。
粉絲對偶像的“愛”的方式隱約也投射出自己對“愛”的理解。
愛是什么呢?是你說的一切都對,我不顧一切地去維護你,我要打倒你面前的一切阻礙嗎?但是在面對對方陷入甜蜜戀情的時候,為什么這種“愛”會變成怒氣和悲傷這種負面情緒呢?
如何處理這種情緒其實也是青少年的“愛的演習”。
“愛的演習”需要走向成熟
我接待過一位咨詢者,她讀大學,是一位日本偶像的資深粉絲。因為日本那邊有嚴格的版權(quán)制度,所以那位偶像的資料很少,她必須去日本本地才能追星。
這位女孩在偶像的激勵下考上了國內(nèi)非常好的大學,后來在去日本讀碩士的選擇上為難了:她想去讀的專業(yè)和娛樂圈風馬牛不相及,而她如果想進入那位偶像的事務所工作,她就要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yè)。
她說這位偶像今年淡出,資源也不太好,她很擔心自己如果不做一些努力,就再也不能在舞臺上看見她一她的偶像是個女性。
她就偷偷去了那位偶像家人開的店里,想為自己的迷茫尋求答案。但是消費了一頓飯之后到結(jié)賬,都不好說出來意。
收銀的那位女士是偶像的媽媽,反而主動問她:“你是為了那個人來的嗎?”
她慌忙離開。
這就是她對“愛”的理解。
受到激勵,默默支持,但是卻因為無法走近對方感到痛苦,即便如此,她也不愿意因為自己的唐突打擾到別人。
我說如果當時你對那位收銀的女士說明自己對偶像的支持和愛,會不會就不用這么苦惱呢?也許你根本不用去學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yè),不用進入她的事務所。你需要的可能只是—個表達的機會。這個機會和你考進事務所,去她家的店里消費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她驚訝地說: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嗎?
這是我聽過的關于追星最為委婉和動人的一段經(jīng)歷。
愛一個和自己生活圈子完全沒有關系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很安全的,因為這種感情是單向的,單向意味著不會受到拒絕,而且這種愛是廣義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青少年真正要學會的是雙向的愛。
飯圈文化中的“愛的演習”表達的是這個年齡段對于自己心目中美好事物的投射,也是嘗試著一種愛的方式,為偶像打call,為偶像戰(zhàn)斗,這只是愛的第—個階段,它表現(xiàn)的是忠誠,勇氣和熱烈。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愛的第二階段就是“相處”,這是雙向的??上ё沸堑倪@個過程并不會包含這一個階段,所以我案例中的那個姑娘飛到了日本,真正要面對自己支持多年的偶像吐露心聲時,卻倉皇而逃。
因為她“愛”了這么多年,對方卻對她一無所知。這種信息的不對等是讓人尷尬和害怕的,她只能趕緊拉開距離。
飯圈文化折射的是青少年獨特的思維方式和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不管是教育者還是青少年本身,都可以從自己追星的這個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慢慢學習和這個世界建立起關系。作為教師,或者是長輩,也不應該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橫加指責,應該幫助他們從中學習,慢慢看清楚“圈里圈外”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