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瑋瑜
人們大多以為:收藏有錢就行!
其實不然,我們見到一些成功的企業(yè)家,花大價錢收藏了一批贗品,成為“國寶幫”還不自知,投進去的這些錢就這樣沒了,真讓人痛心!
而一些成功的收藏家,也是花了大價錢,卻買下了一批博物館級的藝術品,時至今日已經(jīng)翻了多倍,例如劉益謙、五臺山人等。
也有一些眼光遠大的收藏家,通過從歐洲、日本等海外渠道購藏藝術品,然后通過拍賣等商業(yè)流通方式釋出,也賺得盤滿缽滿。
更有一些極具眼光的收藏家,以其過人的膽識和眼光入藏別人還沒發(fā)現(xiàn)的生貨,然后通過考證來發(fā)掘藏品的來源和意義,大大提高了藏品的價值。
所以,一件可以流通的藝術品,除了具有藝術性外,還具有金融屬性;收藏一件藝術品,除了享受藝術帶給我們的愉悅外,還有投資理財?shù)墓δ堋?/p>
最近收藏理財成功的例子是一件青銅器兮甲盤以2.1275億元成交,由30萬元到2億元僅僅用了5年,這當然很勵志,但也是個特例,這樣的事不是每一個收藏者都能碰到的,就算碰到了,你當時有沒有這樣的眼光和膽識還是一個問題。這樣高回報的背后正是收藏行為,我們還能忽視收藏的投資理財功能嗎?
在某些人眼里:藝術是高雅的,金錢是骯臟的,收藏與理財不能混為一談。我的觀點是:收藏是需要投入資金的,資金是有成本的,有成本就會追求回報。由此可見,收藏也是一種理財方式。
正確的收藏理財首先應該確保不買入贗品,防止本金的損失,然后根據(jù)藝術品市場的情況和自己的愛好,合理配置藝術品種類,合理投入資金進行購藏,在持有一段時間后,通過藏品在交易市場的流通,獲取投資收益。如果收藏得當,在獲得心身愉悅的同時,還能讓藏品保值增值,這樣的成功例子多不勝數(shù)。
中國人的理財方式并不多,改革開放前只有定期存款,改革開放后開始有國債、股票、基金,直至理財產(chǎn)品的房產(chǎn)投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所擁有資產(chǎn)的增多,對自己的資產(chǎn)如何配置才能保值增值擺在了很多人面前,理財做得好,個人資產(chǎn)就會越來越增值,反之,資產(chǎn)就會越來越縮小。
股票是銀,房產(chǎn)是金,收藏就是藏在你家的鉆石。藝術品收藏是繼股票、房產(chǎn)之后的資產(chǎn)配置。國外的藝術品,多由家族基金、藝術品基金持有,說白了:從投資的角度看,藝術品就是一個金融產(chǎn)品,或者是一個類金融產(chǎn)品。
藝術品收藏理財有它的特點:一是持有時間長;二是變現(xiàn)不方便;三是市場贗品多;四是投資回報率高。
根據(jù)這些特點,結合個人的資產(chǎn)情況,合理在股市、房市和藝術品市場進行有效的配置,爭取個人資產(chǎn)的保值和增值。現(xiàn)在有句流行語:買房富一生,收藏富三代。買房能否富一生?不好說,因為受政策影響比較大,但買房解決了居住問題,實現(xiàn)了安居樂業(yè)的人生首個目標,這是毋庸置疑。而在股市、房市后,再進行收藏理財,除了提高藝術修養(yǎng)、陶冶性情外,財富也可以通過藝術品來進行家族傳承。
收藏與理財是互為表里的關系,藝術品不僅是文化的本體也是財富的載體,藝術品不只是可以用來欣賞,還能為我們創(chuàng)造財富,收藏與理財是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認識到這些,世間還有什么事情比收藏更美妙呢?
收藏,并非遙不可及。他人的故事,也并非不能復制,如果你把它看成是興趣,你確實會從中得到無限的樂趣。如果你把它看成是投資,那么它是可以陪伴你一生的投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