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承旸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對于公益慈善,我其實并不陌生,因為從小就一直聽身邊的大人說起,也經(jīng)常聽到這方面的新聞。但是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隨著自己年齡和眼界的增長,不斷地在更新迭代。
2015年夏,我與同學尚元共同創(chuàng)立了東八區(qū)EAST8學生團隊(以下簡稱“東八區(qū)”),立志于讓學生創(chuàng)建或是參與以文化交流、社會公益、藝術創(chuàng)新為宗旨的各類活動。創(chuàng)立這個團隊,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身為IB課程學生對于CAS社會活動課程的硬性要求以及對于將來申請美國大學中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也的確有著因為我們年少輕狂,都擁有一顆期待能做出一些小小的成就改變這個世界的雄心。當然,當初的我們還是稚嫩的高一學生,團隊執(zhí)行能力與視野想法都相對有限。2015年的暑假,“東八區(qū)”自行設計一本介紹上海文化的中英文雙語相冊,也算是一種“文化交流、藝術創(chuàng)新”。
對于學生社會公益活動,即使思考了一整個暑假,我們依然毫無頭緒。高二,我來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佛得谷中學開啟了為期4個半月左右的交換生學習。“既來之,則安之”,在不斷適應美國的生活與學習模式,調整自己心態(tài)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觀察并切身融入?yún)⑴c社會公益活動,我似乎有了更多想法。
一次校園聚餐時,卡羅琳老師向我們介紹了Millennium Goal項目,這是個聯(lián)合國致力于解決全球熱點問題(包括饑餓、婦女生育、教育等)而設立的項目。為了積極響應項目,學校組建“Hunger Kids Backpack”志愿團隊,由學生自愿加入,主要負責將附近居民一些消費過剩的食品收集至學校,并根據(jù)食物的種類進行分類。每周,成員會在存放食物的倉庫中進行流水線工作,將不同的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背包內(nèi);周末,負責老師便會開車將這些裝滿各式食物的背包,運送至亞利桑那州的貧窮家庭孩子的手中。
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加入團隊。雖然每周分類包裝活動需要在滿是灰塵的倉庫中完成,且全程站立沒有休息的時間,夏季時倉庫內(nèi)則會尤為悶熱,然而我卻發(fā)現(xiàn)團隊中的每位學生從未有一絲怨言。無論是在搬運食品還是包裝分類中,我總能感受到大家的熱情和毅力。有時我們還會舉行一些比賽,嘗試在固定時間內(nèi)包裝分類更多的食物,打破以往的記錄。團隊積極的氛圍讓我很感慨,也讓我有了更大的驅動力和責任感。
除此之外,學校還會鼓勵學生參與更多與當?shù)厣鐓^(qū)的居民一同參與的公益活動,其中的兩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個是釣魚活動,然而不同于平時我們想象中的釣魚運動,在這一活動中每一個學生或是老師會與當?shù)氐囊恍┗加心承┘膊〉奶厥馔瑢W組成一隊,在兩人共同合作下嘗試將盡可能多的魚從池塘中釣出。隨后我們還會一起烹飪我們的“戰(zhàn)利品”,或是在活動的間隙舉辦一些草坪游戲,最后大家圍坐在一起舉行野餐。整個過程,我們與特殊學生的默契也在慢慢提升。
第二個活動是在一個巨大的工廠中舉行流水線食物分類競賽,在兩小時內(nèi)將對食物分類并且包裝。相較以往,這一活動的規(guī)模更加龐大了,參與者來自亞利桑那州各地,同時趣味性也更強了。每隔一段時間,工作人員會通報每一支隊伍的包裝數(shù)量和大家總體的包裝數(shù)量。每當數(shù)字突破一個關口時,大家都會歡呼尖叫,無論你是參與整個活動過程中的哪個部分,都會從心底為大屏幕上不斷向上突破的數(shù)字感到激動。除此之外,更讓我感觸的是這一活動參與者的年齡范圍之廣:和我差不多大的當?shù)貙W生、工作的中青年人士、年近七旬的爺爺奶奶,甚至還有父母帶著僅僅一二歲的孩子共同參與。其實無關資歷和年齡,在這一個工廠的屋頂下,大家完全平等,不在乎你為團隊貢獻了多少,不在乎你本身的資質,在乎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那顆為別人著想的 心。
如今,已經(jīng)進入美國大學學習的我依然參與或是關注著許多公益活動。我目前所就讀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擁有全美最優(yōu)秀的醫(yī)學院和商學院之一。學校也會積極利用學術資源的優(yōu)勢開展不同的公益活動,比如學生可以到醫(yī)學院和附屬醫(yī)院中定期看望癌癥病人,為病人們做一些服務。學校商學院也積極與全美和很多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合作,鼓勵學生能夠關注并且參與,比如學校會和一些在其他城市的NGO舉行類似集野營和訓練于一體的活動,學習公益背后的理念、項目的運作模式和發(fā)展的規(guī)劃。若你對自然環(huán)境或是文化交流方面的公益項目更感興趣,學校還會提供關于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幫助極寒地區(qū)居民過冬、拉美貧困地區(qū)援建項目等。
在中國與美國兩國的公益活動中不斷切換,我慢慢發(fā)現(xiàn)美國的公益活動相較于中國的公益活動,有4個最大的特點:綜合、平等、體驗和可持續(xù)。
首先,不同于國內(nèi)的公益或是慈善活動,美國的青少年公益活動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從人文交流、科技創(chuàng)新、商業(yè)運作到自然科學,從理論研究、課程培訓、活動比賽到露營體驗,挑戰(zhàn)、知識與創(chuàng)新并存,部分的項目甚至會觸及到目前社會最前沿的一些領域。所以在這樣一個綜合的公益氛圍與體系下,幾乎所有領域或是層次的參與方,中間方還是受助方都能參與進來。
其次,在參與了許多美國高中和大學生的公益活動后我能明顯感受到每一個活動中的平等性。即使受助方從某種層面上可能的確弱勢,但是策劃者在設計項目時都會考慮到對于受助方或是相對弱勢一方的尊重和心靈層面的保護,盡可能保證整個活動過程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區(qū)別對待。
再次,讓我感受到明顯不同的是,美國的公益活動非常注重項目本身的體驗性。在美國的校園內(nèi)舉辦一些公益活動時,不會有人去刻意突出活動的公益性質,或是硬性要求每一位師生都必須參與,而是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活動本身的執(zhí)行過程和參與體驗,從活動設計的層面考慮鼓勵各個年齡層面、各個階層的人們都能夠自發(fā)地加入,我本身的經(jīng)歷便是最好的證明。
最后一點便是項目的可持續(xù)性。只有對項目本身進行科學的研究,系統(tǒng)分析如何能將公益慈善與人們長時期的行為掛鉤并建立管理,才能確保項目經(jīng)久不衰。在美國許多高校的商學院、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相關專業(yè)中,公益是一個常常被提及的話題,甚至有一些院校會專門設立相關的課程或是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