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光澤 肖夏清
產(chǎn)后便秘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產(chǎn)后胃腸道功能減低、盆底肌松弛、體液不足、心理因素等, 以盆底肌松弛引起便秘多見,給產(chǎn)婦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 嚴重的影響乳液分泌[1]。當前, 臨床上一般采取盆底康復治療, 但整體效果不一, 近年來, 隨著中醫(yī)研究深入, 中西結合療法在產(chǎn)后便秘治療中逐步應用開來。本文主要對本院收治的92例產(chǎn)后便秘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研究, 探析隔附子餅灸聯(lián)合盆底康復治療儀治療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2例產(chǎn)后便秘患者納入此次觀察研究中, 均通過癥狀、排便造影等檢查確診, 符合《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有關診斷標準[2]。均為單胎宮內足月妊娠。臨床癥狀為排便頻次減少、排便時間延遲、糞便堅硬干結, 伴或不伴腹脹、惡心;中醫(yī)癥候為小腹冷痛, 偶有腸鳴, 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 脈沉遲。排除肝腎功能不全、腸胃道病變、直腸術史、內分泌病變等患者, 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并同意, 且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6例。對照組年齡24~32歲, 平均年齡(28.1±2.4)歲;病程9~24 d, 平均病程(12.1±4.5)d。觀察組年齡25~30歲,平均年齡(27.8±2.6)歲;病程7~25 d, 平均病程(11.9±4.8)d。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應用盆底康復治療儀治療, 指導患者行仰臥位, 常規(guī)消毒, 在患者腹部、陰道放置電極片、探頭,根據(jù)患者病情及耐受情況確定方案;電刺激頻率20~80 Hz,脈寬20~320 μs;電流自0 mA起, 緩緩增大, 以患者感到微脹、微麻感為宜, 再設定好刺激量。然后, 根據(jù)患者病情, 調整生物反饋模式, 指導患者按治療儀提示進行主動收縮、放松盆底肌鍛煉, 持續(xù)15 min。再進行盆底神經(jīng)肌肌電觸發(fā)電刺激,調節(jié)至患者自感舒服強度, 此為主動收縮過程, 會依照前3次收縮測得一閾值, 之后每次收縮達到閾值會觸發(fā)1次肌電刺激, 收縮/放松交替進行, 持續(xù)15 min。并在肌電圖指導下進行凱格爾模板訓練, 反復收縮和放松盆底??;2次/周,10次為1個療程, 共治療1~2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隔附子餅灸。選穴:中髎、下髎、大腸俞、腎俞、脾俞、百會(灸)、承山;先將10 g附子研磨成末狀, 加入黃酒5.0 ml調制成糊狀, 再用模具制成直徑為3.0 cm、厚度0.8 cm左右的餅狀藥膏, 然后在中間用無菌針刺10個小孔, 用艾絨做成約2.0 g圓錐狀艾柱, 底面直徑2.0 cm左右, 高1.0 cm。指導患者行仰臥位, 把附子餅放于選取穴位上, 將艾柱放于附子餅上施灸, 2~4穴/次,3壯/穴, 以患者皮膚發(fā)紅但未起泡為宜, 1次/d, 5次為1個療程, 連續(xù)4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應用PAC-Qol量表評測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 共 28項, 每項1~5分, 分值越低表示質量越好, 根據(jù)評分改善情況進行療效評價, 具體分為[3]:①基本治愈:治療后評分減少≥75%;②好轉:治療后評分減少50%~74%;③有效:治療后評分減少25%~49%;④無效:治療后評分減少<25%??傆行?(基本治愈+好轉+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基本治愈19例, 好轉17例, 有效7例, 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5%(43/46);對照組基本治愈10例, 好轉15例, 有效11例, 無效10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8.3%(36/4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 (χ2=4.389, P=0.036<0.05)。
便秘為女性產(chǎn)后較為多見的并發(fā)癥, 主要是因妊娠、分娩影響腸道和直腸功能引起。當前, 臨床上治療產(chǎn)后便秘以保守治療為主, 盆底康復治療是最為常用方法, 就是利用生物反饋機制將一些無法或難以被人察覺到的生理或者病理活動, 轉變成聲音、圖像等能夠被或容易被感知信息, 再由患者通過能察覺到的生理活動信息實現(xiàn)自身性調節(jié), 以達到松弛盆底肌與肛管括約肌的作用, 進而有效改善直腸感知功能[4-7]。該療法具有無創(chuàng)傷、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且近遠期效果良好。
傳統(tǒng)醫(yī)學將產(chǎn)后便秘納入“便秘”、“大便不通”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產(chǎn)后氣血俱虛, 致脾胃運化無力, 腸道失濡養(yǎng), 致大便延行, 再因飲食、情志等因素, 致腸腑傳導失調。在治療上遵循滋養(yǎng)腸胃、益氣通便、補氣行滯原則。隔附子餅灸是中醫(yī)一個特殊艾灸療法。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應用盆底康復治療儀基礎上聯(lián)合隔附子餅灸治療, 辨證選取中髎、下髎、大腸俞、腎俞、脾俞、百會、承山等穴位,其中中髎、下髎穴位對應著骶神經(jīng)肌分支, 通過施灸有助于盆底肌規(guī)律運動, 改善和提升協(xié)調能力, 增強排便反射;百會穴屬于人體督脈重要穴位, 其匯經(jīng)脈之氣, 通過餅灸可有效調和陰陽。大腸俞穴等近臟腑, 是調節(jié)大腸功能主要穴位。艾葉具有溫可行氣活血, 熱可勝寒, 有溫腎祛寒、行氣止遺之效;附子可補火助陽, 逐風寒濕。研究表明[8], 艾灸有刺激作用, 有助于強化所選穴位的健脾固腎效用, 調節(jié)腸道功能, 可改善腸道肌收縮力, 促進腸管節(jié)律蠕動, 達到改善便秘目的。通過隔附子餅灸讓藥物和火同灸, 而藥物基于火力達病所, 強化艾灸效用。從結果看,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5%, 高于對照組的 78.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與盧澤權等[9]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對產(chǎn)后便秘患者, 在常規(guī)盆底康復治療儀治療同時聯(lián)用隔附子餅灸, 可有效改善肛管功能, 緩解便秘癥狀,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且安全性較高, 有著重要臨床價值。
[收稿日期: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