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樹凱
《中國鋼筆書法》后改為《中國篆刻·鋼筆書法》中的“月月競書”欄目,開辟已很長時間了,此欄目為培養(yǎng)書法愛好者立下了汗馬功勞。及今無以數(shù)計的書法愛好者,在本欄目的引領下,不斷地成長壯大起來,皆得益于《中國篆刻·鋼筆書法》編輯們的精心培育、澆灌、呵護、扶植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乃功不可沒。
然而,熱心于“月月競書”的投稿者,有的卻經常會出現(xiàn)作品文字上的硬傷(如語序顛倒、脫字、錯字、音同義異之誤等),給編輯帶來了不少的麻煩。為此,我以2018年已刊出的幾期雜志“月月競書”欄目不同的書寫內容,及投稿作品中出現(xiàn)的文字問題為思考的依憑,舉例淺析如下:
語序是詞語排列的前后順序。語序不同,語法意義往往不一樣。例如,第4期雜志刊登的“月月競書”內容為姜夔的《踏沙行》,而唐仕忠書寫的作品,把“逐郎行遠”寫成“逐郎遠行”。這看似簡單的語序顛倒,結果將原短語結構改變了,而二者意義也不能完全相同?!靶羞h”是主謂短語,是走的遠之意,而“遠行”是偏正短語,是向遠走之意。又如第9期的“月月競書”內容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原句“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而李中榮的競書作品則寫成“山光忽落西”。這語序一顛倒,就將本為向西落之意的“西落”,變?yōu)槁涞轿鬟叺摹奥湮鳌绷?。細細體味,“西落”是偏正短語,而“落西”則是動賓結構。這豈不影響了原詩之意。
可見,書寫者萬萬不可置原文于不顧,信筆書寫,一定要對作品字斟句酌,一絲不茍地認真核對原文,力求書寫準確無誤。
常言道: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作為書寫作品者就更要小心謹慎,認真審核寫好的作品,不可馬虎大意。如第8期丁慈礦書寫的作品是元好問的《驟雨打新荷》,將“老燕攜雛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中的“柳”字脫了。第5期的內容是寫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然而席一波的作品,卻把“東鄰蠶種已生些”句后的“平岡細草鳴黃犢”句脫掉了。
第3期朱健科書寫的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句中的“掣”寫成了“製”。“掣”,是牽引、拉之意;而“製”,是裁制、制造、制作之意。寫成“製”,就使原詩意變?yōu)轱L裁制紅旗或風制作紅旗。這不正有悖于送客出軍門,黃昏大雪紛飛,盡管風刮得挺猛,不斷地牽引拉動紅旗,然而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jié)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之奇寒的本意嗎?
第10期的競書內容是李白詩《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徐宏權的競書作品,將該詩中“陶公有逸興”句中的“興”寫成了“輿”?!拜洝保乓馐擒囅洌卜褐杠?。“興”,是興趣、興致,對事物感覺喜愛的情緒,現(xiàn)簡化為“興”?!疤展幸菖d”用了“輿”,豈不成了令人難解的句子?
第11期刊登的競書作品有袁通定、劉加華和沈永厚的,他們不約而同地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的“曖曖遠人村”的“曖曖”寫成了“暖暖”,令人遺憾。
這類錯誤,實為不辨形近字的情況,應歸入寫錯字中去。漢字里的形近字不少,且差別不大,倘若寫作品時疏忽大意,很可能會因一筆之誤,而扭曲了原作品的本意,以致弄出笑話來。
第6期的競書內容是劉長卿的《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黃祥將“顧影無如白發(fā)何” 中的“髮”寫成“發(fā)”。在古代“發(fā)”與“髮”是兩個字,意義各有不同,頭發(fā)的意義不寫作“發(fā)”,白發(fā),即是白色的頭發(fā)。只能用“髮”,不能用“發(fā)”。盡管現(xiàn)“發(fā)”“髮”都簡化為“發(fā)”,但使用時也要謹慎從事。還有第11期的袁通定、胡磊、劉加華,都把“依依墟里煙”的“墟里”寫成了“墟裏”。要知道在古代“里” 和“裏”是兩個字,意義不同,“里”古代一種居民組織,或泛指鄉(xiāng)里,也為長度單位。而“裏”是衣服里層,引申為里面、內部?,F(xiàn)“裏”簡化為“里”。一期之內有三人同出一轍犯同一錯誤,可見,書寫者是何等的心浮氣躁。錯誤偶爾出現(xiàn)在所難免,怕的是以后一錯再錯。因此書寫者在書寫時一定要求真、較真。
漢字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是歷史現(xiàn)象。一簡多繁字是同一個簡化字有幾個不同的繁體字,如“發(fā)”,發(fā)射,出發(fā)?!绑尅?,頭髮。今都簡化為“發(fā)”。再如“筑”古意為樂器名。如《戰(zhàn)國 策·燕策·荊軻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句中的“筑”則是一種樂器。而“築”為建築。如《史記·燕召公世家》:“改築宮?!本渲械摹昂B”就是建築,建造。同一“筑”字在書寫繁體字時要慎重。第10期的競書內容,是寫李白詩《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徐宏權就將“筑臺像半月,回向高城隅”句中的“築”寫成了“筑”。
諸如以上情況,不再枚舉。
那么,為何會出現(xiàn)此類硬傷錯誤,原因何在,又該如何改正呢?
一、書寫者不可馬虎大意,要有認真態(tài)度
每一書法愛好者,在書寫作品時,都不可信筆直書,隨意性強。尤其寫“競書”內容,因為有固定的內容為參照,起碼也應做到不脫字,努力做到不錯字,這總還是應該能夠做到的。即便寫出的是自己滿意的作品,也不能不于寫后核對書寫內容。一旦有誤,就算書寫技巧、效果再理想,也會影響作品的質量。
二、書寫者缺乏學識修養(yǎng),要不斷提高文學水平
北宋的蘇軾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睍鴮懻叩膶W識修養(yǎng)直接決定他的書法境界。這就要求書寫者應當建立與書法藝術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哲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美學等一定要有所涉獵。假設由于學不足而忽視了文字內容書寫的準確性,至少在文字本身和詩文意義的表達上會大打折扣的。有硬傷的作品,對于編輯或欣賞者而言,短暫的感官刺激會馬上興味索然;且失去了書法作品應有的藝術功能,大大降低書法作品所承擔的教育教化功能??傊?,要不斷地豐富文化底蘊,筑牢知識根基,不斷提高文化水平,才能避免出現(xiàn)上述類似的硬傷。
三、書寫者缺乏責任心,要增強責任意識
書寫投稿的作品不僅僅是給編輯看,對編輯負責,其中也包含對自己和讀者負責。這一責任,不僅對欣賞者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更會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產生導向作用。如果作品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硬傷錯誤,而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乃至日后以訛傳訛,謬種流傳,那可就成了罪人啦。若因缺乏責任心而釀成的錯誤,貌似小錯,實則責任非小,書寫者萬萬不可小視。因而可以說,只有增強責任意識,才是醫(yī)治作品硬傷的一劑良藥。
我們書寫者應當把書法看作是一個文化傳承的載體,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書寫者一定要用優(yōu)秀的作品說話,令其發(fā)揮出應有的正能量。這就要書寫者增強責任心,重視作品的責任擔當,為純潔祖國文字,傳播文明,弘揚并傳承書法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篆刻·鋼筆書法》是成千上萬書法愛好者的良師益友、指路明燈。他指導著數(shù)以萬計的書法愛好者走上了學書的正途?!霸略赂倳睓谀恳矠榱晻唛_辟并搭建了練筆、提高、競書、爭優(yōu)的平臺。為此,思考之余,借拙詩一首以致謝!
詩曰:
筆耕點畫縱橫行,筋骨疲庸敗跡生。
門外徘徊期正路,《中鋼》助教有回聲。
釋明病象精微妙,指破迷津霧障清。
光大名家堅守志,且聽新秀鼓笙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