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郁
在2016年世界讀書日當天,北師大“章黃國學”公眾號推出了一篇文章《讀書,遠離蒼白的人生》,作者是高中語文新課標修訂組負責人、北師大資深教授、章黃國學當代重要傳人王寧先生。文章篇幅不長,但言辭懇切,寄慨尤深。談到讀書的重要性時,王寧先生說:“為什么讀書?我們一生中,如果只靠自己的社會體驗是很蒼白的。我的經(jīng)歷算是豐富的,但還是很蒼白的。因為一個人活著,靠自己的生活去體驗會缺少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只能靠讀書間接地來補充。一個人不讀書,境界會越來越低。我們有那么多的先賢,他們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中給我們寫下了那么多的精華,我們不去看確實是很可惜的。因此,一個人只有用全人類的東西,用前人的東西武裝自己的時候,才會充實。”王寧先生談及讀書的重要性,一方面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認為一個人活著,必須要通過讀書來豐富和補充人生經(jīng)驗,否則人生就會很蒼白;另一方面,一個人不讀書,境界就會很低,也很可惜,必須要用全人類的和前人的精華來武裝自己,只有這樣人生才會充實。或許這不是雄文大章,沒有那種理論的深度開掘,但我以為已經(jīng)說得很充分了,值得好好品味。
但或許文章開篇說的幾句話,更加令人深思。王寧先生說:“今天我們專門和大家談一談讀書的問題,就是擔憂大家不讀書,因為不讀書對我們專業(yè)、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來說,是一個痼疾?!币斫膺@幾句話,首先要澄清一個認識,即王寧先生雖然是針對古漢語、傳統(tǒng)文化學習這個領域來說的,但我以為其對整個語文教學一樣合適。此外,還要注意到王寧先生用了一個詞——“痼疾”。什么是“痼疾”?《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經(jīng)久難治愈的病”。學古代漢語,學傳統(tǒng)文化,不讀書,就是“痼疾”。那么,學語文、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不讀書又何嘗不是“痼疾”呢?然而,王寧先生所言不幸點中!多年來,語文教學不讀書或日不會讀書,確已成了語文教學的“痼疾”。
溫儒敏先生主編的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和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投入使用后,坊間遂流行一種說法——體現(xiàn)新課標修訂精神的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專治不讀書的師生,有的老師甚至感嘆,再不讀書就只能辭職了。真是一語中的!我以為,這是統(tǒng)編本教材和新頒布的高中語文課標最大的亮點?!龑熒x書,讀大量的書,讀一系列書,讀整本的書,讀經(jīng)典著作,而且對讀書還有分門別類的要求。因為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要讀書;不讀書,一切都白搭。下面我試著梳理一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課標”)有關閱讀上的變化,并簡述對其的思考。
一、數(shù)量上的變化:相比于舊版課標,2017版課標要求閱讀和背誦的數(shù)量翻番,且體現(xiàn)的不單單是量的追求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fā)布會,介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4門學科新課標的相關情況。當天,很多同人在朋友圈轉發(fā)古詩文推薦背誦篇目,說是從以前的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其實不僅僅是數(shù)量,2017版課標要求背誦篇目的難度和廣泛性也遠遠大于2003版課標。請允許我先梳理一下新舊課標要求背誦的篇目和數(shù)量:
2003版課標,14篇(首)。分別是:《勸學》《逍遙游》《師說》《阿房宮賦》《赤壁賦》《氓》《離騷》《蜀道難》《登高》《琵琶行》《錦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大江東去)》《永遇樂(千古江山)》。
2017版課標,72篇(首)。古文32篇,其中必修10篇,分別是《(論語)十二章》《勸學》《屈原列傳》《諫太宗十思疏》《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答司馬諫議書》《赤壁賦》《項脊軒志》;選擇性必修10篇,分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報任安書》《過秦論(上)》《禮運》《陳情表》《歸去來兮辭(并序)》《種樹郭橐駝傳》《五代伶官傳序》《石鐘山記》《登泰山記》;選修12篇,分別是《(老子)八章》《季氏將伐顓臾》《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孟子)一則》《逍遙游》《諫逐客書》《蘭亭集序》《滕王閣序》《黃岡竹樓記》《上樞密韓太尉書》11篇,另有古代文論選段1篇,這1篇里包括《毛詩序》《典論·論文》《詩品序》《與元九書》《題畫》《人間詞話》的一些節(jié)選。此外還有詩詞曲40首,而舊版課標詩詞曲只有9首,這個量的增加也是顯著的。
對篇目和數(shù)量的新舊對比,可引發(fā)我們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數(shù)量大幅增加,體現(xiàn)了2017版課標對高中學生古詩文背誦積累的明確的量的要求。盡管舊版課標也用了“等”字,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教育現(xiàn)實是,沒有人會去關注“等”字背后的內(nèi)容。
第二,2017版課標強調(diào)古詩文“背誦”積累,旗幟鮮明,而舊版課標用的是“誦讀”。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都知道,學生在高中階段,如果背不上一二百篇優(yōu)秀古詩文,學習古詩文是欠缺經(jīng)驗積累的,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也是有隔膜的。
第三,2017版課標的背誦要求難度也在加大。一方面是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篇目本身背誦難度的提高。如增加的古代文論選段,共涉及6個篇目,8個段落,因為都是論述性質(zhì)的,且內(nèi)容艱深,背誦起來就會困難很多。我覺得這個難度是合適的,應該的。
第四,72篇(首)背誦篇目,有明確的傳統(tǒng)文化味道。2017版課標增加的背誦篇目里,《大學》《中庸》《老子》《禮運》在以前的高中語文課本里沒有出現(xiàn)過,這是一個亮點。特別是選自《禮記》的《禮運》篇,不僅篇幅短小,適合學生背誦,而且鮮明地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的政治追求,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的政治理想。
另外,關于課外推薦讀物,不僅數(shù)量翻番(舊版課標中推薦著作或專題的數(shù)量是30,2017版課標則是50),且新增篇目主要是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比如,《老子》《史記》是傳統(tǒng)文化,毛澤東詩詞、郭沫若詩歌、艾青詩歌、臧克家詩歌、賀敬之詩歌、郭小川詩歌、路遙《平凡的世界》等,就都是革命傳統(tǒng)內(nèi)容。這是2017版課標課外推薦讀物一個明顯的變化。我以為這個變化正好體現(xiàn)了王寧先生所說的兩個要點:一是用全人類的精華,二是用前人的精華。所謂“全人類的精華”,是指讀書不能太狹隘,不能只讀中國人的書;“前人的精華”是指要重視閱讀前賢留給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它們永遠值得我們尊重和研讀。在50部作品(專題)里,外國的有16部(專題),約占32%;約68%是中國作家的作品,其中古代的又占一半多的比重。我認為這個比例是合適的,完全符合我國的教育方針。
當然,2017版課標的“背誦推薦的篇目”和“課外推薦讀物”也有些令人遺憾之處,盡管是瑕不掩瑜,不過也需要說一說。比如古文背誦里沒有《秦桓晉文之事》《游褒禪山記》,詩詞曲背誦里沒有《氓》,推薦讀物里沒有《詩經(jīng)》。這些都是非常經(jīng)典的篇目和著作,有的甚至是母題性質(zhì)的(如《氓》《詩經(jīng)》),其對理解古代儒家思想、了解一個類型的寫作、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來龍去脈,都是有助益的。當然,我們教師可自己作補充,但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遺憾。
二、閱讀學習方式將發(fā)生變革: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和思辨性閱讀首次出現(xiàn)在語文課程標準中
現(xiàn)階段的語文課本還是以單篇課文作為基礎的,如統(tǒng)編本初中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還是以主題為單元構架,以單篇課文為基礎閱讀單位。高中語文課本盡管仍然可能如此(以保證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一致性和貫通性),但可以預料的是,高中語文教學將會在18個學習任務群的統(tǒng)領下進行統(tǒng)一整合和分工,因為所有學分都是通過學習任務群來落實的。單篇課文盡管是最基礎的教學單位,但也勢必要放在一個更宏大的任務群中去學習和落實。碎片化的教學方式或許將一去不復返了,主題教學或專題教學勢必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主流。這是閱讀學習方式的第一個變化。
第二個變化,整本書閱讀進入課堂。我們的語文課本歷經(jīng)幾十年,甚至也可以說上百年變化,都沒有將整本書的閱讀引進課堂。長篇總是節(jié)選,要讀原著只能在課外找時間讀,至于讀整本的文化論著,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經(jīng)常讀書的人都知道,一個人如果只讀散篇,只讀單篇,固然也可以增加知識,增長學問,甚至能力和修養(yǎng)也能漸漸增長,但總歸會留有遺憾。就像我們認識了若干片樹葉、樹枝甚至樹干,但從沒有完整地觀察過一棵樹,一旦談起樹來,總歸不大對路子。因此,要強調(diào)讀整本的書,而且趁著最好的年華去讀,讀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流傳下來的那些經(jīng)典名著,這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舊版課標關于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常常語焉不詳,因此一線教師操作起來十分困難,2017版課標在這一點上就做得非常好。比如關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2017版課標中說:“在閱讀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重視學習前人的閱讀經(jīng)驗,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讀懂文本,把握文本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髓?!庇终f:“在指定范圍內(nèi)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架構,理清人物關系,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边@樣的表述明顯更清晰、具體了。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舉。
第三個變化,強調(diào)思辨性閱讀。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習到了高中階段,如果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思辨性的閱讀習慣,不具備思辨能力,其閱讀素養(yǎng)和能力肯定是有欠缺的。2017版課標專門列舉一個學習任務群來落實這一點,我以為這也是一個創(chuàng)舉。2017版課標中說:“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高中生閱讀必須訓練高層級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如辯證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邏輯實證思維能力等,我以為這是十分正確的。我們在批改高三學生作文時,經(jīng)常深感無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閱讀思維水平欠佳,表現(xiàn)在作文中,就是完全不會分析和論證,缺乏邏輯實證能力,實際上就是不會思辨,看問題常常膚淺地就事論事和片面化,甚至走極端、鉆牛角尖。這與我們的閱讀教學長期沒有注意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有密切關系的。2017版課標還說:“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nèi)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zhì)疑,多元解讀,培養(yǎng)思辨能力?!标P于思辨性閱讀的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我以為這里的描述十分具體和明確,特別是“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nèi)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很有現(xiàn)實意義和針對性、及時性、可操作性。
2017版課標有關閱讀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舉,不僅僅是上述已經(jīng)列舉的,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漢字漢語專題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跨文化專題研討”等,也是首次出現(xiàn)在課程標準中,這都是有關閱讀方式的新變化,非常值得所有語文工作者認真學習和研讀。
三、有關閱讀要求的描述:2017版課標是分層次的,也是充分的、明確的;舊版課標中雖然有所涉及,但不夠詳盡、具體,尤其是層級性不夠明確
2017版課標把閱讀學習要求分別嵌入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中進行描述,總共列舉了10個條款,分別涉及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跨學科學習和交流等,其中7個條款是關于閱讀教學的,這足見2017版課標對閱讀教學的重視。
2017版課標對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的閱讀要求是分層級的,而且非常明確具體。同一種文體閱讀如論述類文本,在必修階段只強調(diào)“閱讀論述類文本,能準確把握和評價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辨析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shù)據(jù)、圖表等)之間的聯(lián)系”。這可以說是閱讀論述類文本最基本的要求,能力要求層級是比較低的。但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要求就提高了,這個階段的表述是:“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在整體了解論著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提高文化修養(yǎng)。以發(fā)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文化專題研討。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xiàn)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顯然,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關于文化論著的研讀,不僅要作為重點,而且閱讀要求也變得繁復了。不僅要把握論著的基本觀點,讀懂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而且要不斷地深化自己的文化觀念,拓寬文化視野,以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這個要求已經(jīng)很高了。
在這一部分,我最欣賞的是2017版課標對閱讀要求樸素化、接地氣的描述。這在以前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里似乎從未出現(xiàn)過。
關于必修,2017版課標是這樣描述的:“多讀多想多寫,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多方面地增進語文積累,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養(yǎng)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多媒介獲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閱讀與表達能力。必修階段各類文本的閱讀量不低于150萬字。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和網(wǎng)絡,檢索所需的信息和資料。學會以多種形式表達和交流自己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边B著五個“多”字,多讀、多想、多寫、多觀察、多積累,這不就是最樸素、最接地氣的閱讀要求嗎?作為必修階段的閱讀,能做到這樣就十分美好了。
再看一段:“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中國古代作品,讀懂文章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養(yǎng)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是不是很具體,很明確,很具有操作性?
這兩段文字不僅清楚明白地提出了必修階段的閱讀要求,而且細化到有具體數(shù)據(jù)去衡定閱讀指標。比如說“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這句話看上去好像沒有明確要求,可是把這句話放到“必修”里去就明確了——必修階段附錄一里明確要求背誦古文10篇、古詩詞曲若干,這樣老師們就知道怎樣安排自己的教學了。
另外,2017版課標對必修階段和選擇性必修階段的閱讀量有明確的要求,必修階段“各類文本的閱讀量不低于150萬字”,選擇性必修階段“各類文本的閱讀總量不低于150萬字”。這個閱讀量的要求是空前的,相當于在高一、高二要閱讀300多萬字,也就是說除了課本以外,課外閱讀量要達到200多萬字,這跟舊版課標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我認為這個要求是應該的,必須的,甚至是還不夠的。
以上就是我初步學習2017版高中語文課標的一點體會。總的來說,體會到2017版課標十分強調(diào)讀書,強調(diào)多讀,分專題讀,綜合性地讀,讀整本書,讀一系列書,讀經(jīng)典名著,持續(xù)地讀,深入地讀。我以為這是十分必要的。高中語文教學歸根結底,首先要做好讀書的事情。
其實,我還想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我學習2017版課標的體會。有一天,我閱讀黃玉峰先生的朋友圈,看到一張“PPT”,似有醍醐灌頂之感。這張“PPT”上引用了著名作家、學者施蟄存先生的一段話:“一個人,能不能經(jīng)常讀書,有志于不斷提高文化水平,不斷擴大知識面,完全取決于中小學階段。中小學生應該讀些什么書,不必有太嚴格的限制,主要是必須善于培養(yǎng)他們愛讀書的習慣。一個高中畢業(yè)生,除了教本之外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希望的?!笨纯矗遣皇且惨恢痹趶娬{(diào)讀書的重要性?同樣是樸素的一段話,細細琢磨,卻有無限的真理在。這大概就是“大道至簡”吧,這段話與王寧先生說的那段話,同樣以少勝多,同樣自然、樸素,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