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潔
[摘要] 目的 探討腺苷蛋氨酸中劑量對治療病毒性肝炎的療效。方法 方便選擇該院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間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85例,以隨機綜合序貫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予以常規(guī)治療輔以腺苷蛋氨酸治療,其中觀察組(43例)使用2 000 mg/d的大劑量,對照組(42例)使用1 000 mg/d的小劑量,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3.0%,高于對照組的76.2%(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明顯的不良反應。結論 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中應用大劑量的腺苷蛋氨酸可更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腺苷蛋氨酸;病毒性肝炎;劑量;嗜肝病毒
[中圖分類號] R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11(a)-01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ose in ademetionine in treatment of virus hepatitis. Methods 8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virus hepatit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assisted by ademetionin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3 cases used the 2 000 mg/d large dos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2 cases used the 1 000 mg/d small dos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3.0% vs 76.2%)(P<0.05), and 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dose ademetionine in treatment of virus hepatitis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 Ademetionine; Virus hepatitis; Dose; Eosinophil virus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傳染病,以肝臟的炎癥和壞死為主要病變,具有傳染性強、流行面廣、傳播途徑復雜和發(fā)病率高的特點,屬于法定的乙類傳染病[1],目前確定的有甲、乙、丙、丁、戊型5中肝炎病毒,可分別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對于部分的乙、丙、丁病毒性肝炎患者隨著病情的演變甚至可發(fā)展為肝硬化和原發(fā)性的肝細胞癌,對國民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2]。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中是以抗病毒、保肝退黃、防止并發(fā)癥、合理營養(yǎng)及一般支持療法等綜合治療,腺苷蛋氨酸在人體中參與甲基供體和生理性巰基化合物的前體,是人體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理活性分子,其對于肝病疾病的肝內膽汁淤積治療作用已經得到臨床的認可,有臨床研究報道腺苷蛋氨酸的應用劑量不同[3],其治療效果也有所差異,該次研究將該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間收治的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腺苷蛋氨酸中劑量對治療病毒性肝炎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方便選擇85例患者為該院就診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以患者的就診時間為序,使用隨機綜合序貫法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為22~75歲,平均年齡(45.5±6.5)歲,包括慢性乙型肝炎20例,急性乙型肝炎8例,急性戊型肝炎10例和甲型肝炎4例。觀察組中男性和女性分別有27例和16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3~76歲之間,平均年齡(46.0±6.0)歲,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有20例,急性乙型肝炎和急性戊型肝炎各9例,急性甲型肝炎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毒型肝炎類型等資料經分析顯示具有良好的均衡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納入標準
患者有食欲減退、乏力、鞏膜黃染、惡心情況,伴有血清ALT的反復升高,經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確診,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4]。
1.3 排除標準
①排除慢性血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肝癌,膽管癌、胰頭癌、暴發(fā)性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臟外其他阻塞疾?。虎谂懦冈顒佣?40%的患者及由重癥傾向的患者。③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綜合療法,保持適當的休息,合理營養(yǎng),進行抗病毒,輸注白蛋白、血漿或使用人工肝等對癥支持治療。
觀察組同時使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生產批號:20131012)2 000 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0.5%)250 mL靜脈滴注,1次/d。endprint
對照組在對癥支持基礎上應用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 000 mg靜脈滴注治療,1次/d。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周,對比3周后的治療效果。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治療有效率,另外對比兩組治療過程中的藥物不良反應。
1.6 療效判定
治療效果參照全國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顯效為治療結束后黃疸、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肝腫大等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等肝功能恢復正?;蚧窘咏#挥行В喊Y狀體征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改善,血清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等肝功能指標也有明顯好轉;無效: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相關指標的變化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或者死亡。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7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的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連續(xù)性變量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計數資料以(%)表示,數據比較使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標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中治療后顯效的有28例(65.1%),有效的有12例(27.9%),治療后無效的有3例(7.0%),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3.0%;對照組中經治療后有20例為顯效(47.6%),12例患者為有效(28.6%),無效的為8例(23.8%),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6.2%,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67,P=0.031<0.05)。
2.2 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為出現腺苷蛋氨酸所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
3 討論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具體發(fā)病機制臨床尚不清楚,甲、乙型肝炎則主要是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復制引起肝細胞的輕微損害,在機體發(fā)生免疫應答后,肝臟出現壞死和炎癥反應,丙型和戊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則有免疫系統(tǒng)的參與,肝細胞損傷主要是由免疫介導引起[5]。各類型的肝炎所引起的肝臟病理性改變基本相似,病毒侵犯肝臟造成肝臟細胞的壞死,間質細胞發(fā)生炎癥和鄭生,炎癥反應引起機體的反復產生抗原-抗體反應,機體受損,出現免疫復合物以及肝臟粘連,患者出現肝區(qū)疼痛,肝臟的體積改變,質地變小或變硬,肝細胞變性或壞死,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能力下降,出現黃疸的癥狀,淤膽型肝炎伴以明顯的肝內淤膽,毛細血管和小膽管內的形成膽栓,小膽管周圍有明顯的炎癥細胞浸潤[6]。
目前急性的病毒感染僅需要對癥治療,慢性病毒性感染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抗病毒治療,但是急性發(fā)作期僅靠抗病毒治療無法獲得可靠而滿意的治療效果,臨床一般采用綜合療法,即在抗病毒治療基礎上予以保肝治療,并予以適當的休息,合理營養(yǎng),避免飲灑、使用肝毒性藥物及其它對肝臟不利的因素。腺苷蛋氨酸是目前在臨床在肝病的治療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注射劑,腺苷蛋氨酸是在人體中存在比較廣泛的生理活性分子,具有轉甲基和轉硫基的作用,在參與機體內重要的生化反應,通過轉甲基可增強肝細胞膜的流動性,并加強細胞膜中鈉汞的活性,促進膽汁的分泌和運轉,促進膽汁的排泄。另外作為半胱氨酸、牛磺酸、輔酶A、谷胱甘肽等多種生理性硫基的前體,腺苷蛋氨酸可生成?;撬?、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內源性的解毒劑,借助硫酸的轉化發(fā)揮抗氧化的作用,不僅可減少肝細胞損傷的作用,還可促進生物多胺的合成,參與體內的代謝,調控肝細胞的再生和繁殖,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并應用于各種肝臟疾病所致的肝內膽汁淤積、肝硬化和妊娠期肝內導致淤積的治療中[7],另外有相關研究治療顯示腺苷蛋氨酸對于TNF-α的表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通過降低血清中的TNF-α濃度,減輕肝內膽汁淤積和肝細胞的損害程度。在腺苷蛋氨酸的臨床應用過程中,常規(guī)劑量為1 000 mg/d,隨著腺苷蛋氨酸的廣泛應用,有學者認為腺苷蛋氨酸對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效果與其應用劑量有一定的關系,在張永紅等學者[8]的研究中對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別予以1 000 mg/d(A組)的腺苷蛋氨酸治療和2 000 mg/d(B組)的腺苷蛋氨酸治療,同時輔以其他的常規(guī)的護肝治療,結果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療后兩組的肝功能指標均得到改善,但B組的清膽紅素(TBil)降低百分率為(48.6±29.2)、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66.6±34.7)、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49.3±39.3)L均高于A組的(25.4±49.8)、(46.5±34.7)、(27.6±38.2)L,且二組均未發(fā)生明顯的不良反應。在該次的研究中通過隨機對照的方式分別應用1 000 mg/d和2 000 mg/d的腺苷蛋氨酸對病毒性肝炎患者實施治療,結果顯示在治療后3周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93.0%)高于對照組(76.2%),與張永紅等研究具有相似性。說明應用大劑量(2 000 mg/d)的腺苷蛋氨酸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效果。另外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說明應用大劑量的腺苷蛋氨酸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應用大劑量的腺苷蛋氨酸治療病毒性肝炎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癥狀,其治療效果優(yōu)于小劑量的腺苷蛋氨酸。
[參考文獻]
[1] 陳巖,董艷.腺苷蛋氨酸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應用價值及劑量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0):1953.
[2] 嚴福建,曾琴,高建偉,等.異甘草酸鎂結合腺苷蛋氨酸治療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療效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4, 60(4):48-49.
[3] 魏銀斌.腺苷蛋氨酸治療重度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療效觀察[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4,23(6):681-682.
[4]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C]//全國中醫(yī)肝膽病學術會,2004:62-68.
[5] 呂勇煥,高旭峰,戴丐國.門冬氨酸鉀鎂與腺苷蛋氨酸對膽汁淤積性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22):2202-2204.
[6] 周良.S-腺苷蛋氨酸對原發(fā)性肝癌術后肝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1):39.
[7] 史濤,閔峰,張麗,等.腺苷蛋氨酸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內膽汁郁積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4,34(7):571-573.
[8] 張永紅,肖新強,王文龍,等.不同劑量腺苷蛋氨酸治療病毒性肝炎臨床觀察[J].肝臟,2013,18(9):627-628.
(收稿日期:2017-08-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