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剛,孫根年,余志康
(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避暑旅游與氣候舒適度有關。1966年W. H. Terjung 提出了氣候舒適度指數的概念[1],由此推動了旅游氣候舒適度研究。2007年孫根年、馬麗君以西安和陜西為例,開展了氣候舒適度與客流量關系研究[3-4],發(fā)現春秋季舒適的氣候是旅游旺季形成的環(huán)境條件[5];蔣炯平以我國四大避暑勝地為例,探究了避暑勝地的形成條件和發(fā)展軌跡[6];馬乃孚以清江流域為案例,探討避暑旅游資源的開發(fā)[7];蔣曉偉開展了廬山旅游氣候評價及深度開發(fā)[8]; 龍江智以遼寧海島旅游為案例,提出打造中國海島避暑勝地[9]。2007年召開的中國首屆避暑旅游經濟論壇,率先提出“避暑旅游”、“避暑產業(yè)”和“避暑經濟”等概念。為此,石培新探討并提出了推進避暑經濟的政策建議[10];金穎若提出避暑旅游需走特色化、生態(tài)化道路[11]。綜合上述文獻可以看出,避暑旅游已成為旅游地研究的熱點。
實際上,一個避暑旅游勝地的形成,是其夏季涼爽的氣候、優(yōu)美的旅游資源、便捷的交通區(qū)位三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有關我國避暑勝地旅游綜合競爭力測評及形成機制的研究,國內相對較少。本文以廬山等10大避暑勝地為案例,從避暑氣候、旅游資源、交通區(qū)位三大因素出發(fā),對其避暑旅游競爭力及形成機制做定量分析,為避暑旅游活動組織及避暑旅游地開發(fā)提供參考。
所謂避暑旅游,是在炎熱夏季追求涼爽氣候的一種反向旅游活動。一般來說需要滿足3個條件:①客源地夏季出現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促使人們產生避暑的需求;②目的地氣候涼爽,日最高氣溫一般在26℃以下,能夠提供涼爽的氣候供給;③客源地與目的地距離較近,可方便到達。此外,一個避暑勝地旅游競爭力的強弱,并非僅僅由其氣候舒適度決定,還必須綜合考慮其旅游資源特色、交通區(qū)位條件。本文在綜合考慮我國地理環(huán)境的基礎上,選取了廬山、北戴河、承德、青海湖、莫干山、麗江、九寨溝、雞公山、天目山、神農架等10個避暑勝地作為研究對象,基本涵蓋了沿海與內陸、南方與北方、海濱與山岳等多種類型。
本文首先構建了一個避暑勝地旅游綜合競爭力測評的概念模型(如圖1)。包括了涼爽的氣候、優(yōu)美的旅游景觀、便捷的交通區(qū)位,并認為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其中,涼爽的氣候是關鍵因素,優(yōu)美的旅游資源是內部核心因素,便捷的交通區(qū)位是外部關鍵因素。
圖1 避暑勝地旅游綜合競爭力測評的概念模型Fig.1 The concept model of tourism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about Summer Resorts
在開展避暑勝地旅游競爭力測評時:首先,開展氣候舒適度及競爭力測評,將避暑勝地與周邊中心城市的溫差結合,測算避暑勝地的避暑指數;其次,從旅游資源、避暑勝地的級別、景點資源豐度和空間容量角度,測算景區(qū)對游客的吸引力;從交通區(qū)位、景區(qū)與中心城市距離以及交通方式,測算景區(qū)的交通區(qū)位及可達性。最后,以盛夏接待的客流量及在全年所占比例為競爭力的顯性替代指標,分析其與避暑指數、旅游資源、交通區(qū)位的關系,揭示各因素在避暑勝地形成中的作用。
夏季氣候舒適度測評選取的1981—2010近30年各城市氣候統(tǒng)計平均值,來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避暑勝地旅游競爭力的評選取的旅游基礎數據和信息,來源于各地市旅游統(tǒng)計年鑒、百度百科、攜程網;交通區(qū)位條件測評選取的交通站點、中心距離、景區(qū)面積的信息,來自于全國火車站、汽車站、機場網站、Google earth軟件測算以及百度百科;旅游發(fā)展的數據選取的2010年10大避暑勝地年接待游人次,來源于各景區(qū)及相關網站統(tǒng)計公告。
氣候舒適度是指人們無需借助任何消寒、避暑措施,就能保證生理過程正常進行的氣候條件。本文主要采用溫濕指數(THI)、風寒指數(WCI)、測定十大避暑勝地的旅游氣候舒適度。
溫濕指數(THI)指溫度與濕度的綜合,反映了人體與周圍環(huán)境的熱量交換,計算公式如下:
THI=(1.8t+32)-0.55×(1-f)(1.8t-26)
(1)
式中:t為攝氏溫度(℃);f為相對濕度(%)。
風寒指數(WCI)指寒冷環(huán)境下風速與氣溫對裸露人體的影響。奧利佛于1987年提出,計算公式如下:
(2)
式中:t為攝氏溫度(℃);v為風速(m/s)。
為了將氣候舒適度指數的絕對值,轉化為舒適性評價的相對值,本文將其劃分為5個等級,分別采用9,7,5,3,1對其進行賦值,其結果如表1所示。
本節(jié)以1981—2010年氣象觀測數據為基礎,根據公式(1),(2),計算十大避暑勝地夏季溫濕指數和風寒指數,用表1所設定的分級方案及符號反映所歸屬的等級。如表2所示。
從溫濕指數(第一個字母)來看:廬山、麗江、九寨溝夏季溫濕指數較高,適宜旅游活動;承德避暑山莊6,8月溫濕指數較高,7月份較低,不宜旅游;北戴河、青海湖、天目山、神農架6月溫濕指數較高,適宜旅游。7,8月較低,人體感覺較不舒適;莫干山、雞公山夏季溫濕指數較低,舒適性差。從風寒指數(第二個字母)來看:廬山、北戴河、麗江、神農架夏季風寒指數高,人體感覺舒適,適宜旅游;九寨溝、承德6,8月份風寒指數高,7月份較高,舒適性較好;莫干山夏季風寒指數較高,人體感覺較舒適,適宜旅游。
表1 溫濕指數、風寒指數的分級標準及賦值Tab.1 THI, WCI grade standard
表2 十大避暑勝地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Tab.2 The THI and WCI of the 10 Summer Resorts
本節(jié)所選取的避暑指數是避暑勝地的旅游綜合競爭力測評的重要指數,由夏季的溫濕指數和風寒指數加和進行測算的,這里給出了一個加權疊加模型,其計算公式為:
C=0.65XTHI+0.35XWCI
(3)
其中,C為避暑指數,0.65,0.35為權系數,XTHI,XWCI為溫濕指數、風寒指數的分級值。
由表1、表2結果,綜合算出我國10大避暑勝地的氣候舒適度的最低值、中間值、最高值。避暑指數的加權計算按公式:避暑指數=中間值+(最高值-最低值)2/60。最終,氣候條件得分=避暑指數得分+溫差修正值,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十大避暑勝地避暑指數比較Tab.3 The comparison of summer index about the 10 Summer Resorts
表3中,所選的10大避暑勝地氣候舒適度指數差異較大。從最低值來看,麗江最高6.40;廬山次之;青海湖最低1.70,表明出現最低之時青海湖的氣候舒適度最差且不宜旅游。從避暑指數來看,以廬山最高7.39,麗江次之,最低為天目山3.95。炎熱夏季,涼爽的氣候為旅游提供了先決條件。
中心城市有著眾多的客流量,由于不適的氣候條件,游客更傾向于比較涼爽的景區(qū)進行避暑旅游。本文對夏季避暑勝地的平均溫差進行統(tǒng)計,并按溫差6~8℃:0.6分;8~10℃:0.8分;10~12℃:1.0分;12~14℃:0.8分;14~16℃:0.6分進行賦值作為氣候條件評價的修正值。結果如表4所示。
表4中:景區(qū)夏季溫度遠遠低于其周邊的中心城市。炎熱夏季,避暑勝地與周邊城市較大的溫差,為從大城市的游客提供了涼爽、舒適的旅游環(huán)境。對于避暑勝地來說,首先要有一個舒適的溫度范圍:15℃~25℃,其次周邊中心城市溫度則在35℃以上,兩地有著10℃~12℃的溫差,此溫差也成為避暑旅游地形成的門檻溫差。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盛夏城市氣溫常在35℃以上,而避暑勝地的氣溫常在26℃以下,形成10℃左右的溫差。溫差太低或太高,往往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
表4 十大避暑勝地與中心城市夏季溫差比較Tab.4 The comparison of summer temperature with 10 summer resorts and central city
旅游資源及景點吸引力是游客前來旅游內在的直接驅動力[12]。本節(jié)從各地年鑒和網站統(tǒng)計得出:十大避暑勝地旅游資源和景區(qū)特征。按旅游資源豐度計算公式給景區(qū)賦分:5A級5分、4A級2.5分、加入世界遺產1分、按景點數量多少排名賦值0.1~1分作為旅游資源評價的修正值。最終旅游資源得分=景區(qū)級別得分+景區(qū)榮譽得分+景區(qū)景點數量得分。計算結果見表5。
表5 十大避暑勝地旅游資源和景區(qū)特征比較Tab.5 The comparis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enic spot about the 10 Summer Resorts
對于避暑旅游,除涼爽的氣候條件外還必須有著優(yōu)美的旅游資源。表5中,首先,5A級和加入世界遺產的旅游景區(qū)吸引力強。其次,旅游景區(qū)的容量以及景點數量是吸引游客的又一因素。按上述計算方法得知:麗江旅游資源得分最高7,吸引力最強,承德次之,最差為天目山、青海湖2.6。
交通區(qū)位及可達性是影響游客到訪的重要外部因素[15]。本節(jié)交通區(qū)位的測評按景區(qū)到中心城市的距離以及交通方式的類型進行測算:景區(qū)和中心城市有飛機場且能夠互通到達:1.5分;景區(qū)和中心城市有飛機場但不能互通到達:1.3分;鐵路:1.0分;公路:0.8分。交通區(qū)位得分=航空得分+鐵路里程排名* 1.0+公路里程排名*0.8,其中青海湖、天目山、莫干山三地雖沒有直達飛機,但距中心城市西寧或杭州較近且有機場,因此綜合分析,給三地額外附加0.3分作為修正值。計算結果如表6 所示。
表6 十大避暑勝地交通區(qū)位比較Tab.6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ndition of traffic about the 10 Summer Resorts
交通區(qū)位影響和制約著景區(qū)的可進入性,而可進入性又會影響到景區(qū)的收益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表6中,位置、距離、交通方式三者測算的數據表明:不同景區(qū)的可達性隨距離和交通方式而變化,距離中心城市的距離,表明游客進入景區(qū)的便捷程度。按上述計算方法得知:廬山得分最高2.64,表明廬山的可進入性最強,北戴河次之,雞公山最差0.92。
從2002年孫根年提出旅游市場競爭態(tài)模型以來,就開始了旅游市場競爭態(tài)與資源豐度、交通區(qū)位、經濟發(fā)展水平關系的探究[13-14]。本節(jié)依據上述統(tǒng)計數據,分析避暑勝地年接待客流量與氣候條件、旅游資源、交通區(qū)位的關系。結果如圖2、圖3、圖4所示。
炎熱夏季,涼爽的氣候是吸引游客前來的關鍵因素。本文以氣候條件為自變量,以接待的客流量為因變量制作散點圖。利用OLS法進行回歸分析,采用直線方程,如圖2所示,氣候條件對接待客流量有顯著的影響,隨著氣候條件得分的增大,景區(qū)接待的游客隨之增多。其中廬山的氣候條件得分為8.39,相應接待客流量為483萬人;神農架、北戴河、九寨溝、承德氣候條件得分在6~7.5之間,相應接待客流量在150~250萬人之間;莫干山氣候條件得分4.98,接待客流量為28.11萬人。北戴河、承德、雞公山氣候條件相似,客流量差異較大,是旅游資源和的交通區(qū)位的差異所致;正是由于旅游資源和區(qū)位交通因素差異的影響,天目山、莫干山、青海湖,氣候條件差異較大,但卻有著大體相似接待的客流量。
優(yōu)美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吸引大量游客前來的內在直接驅動力。本文以旅游資源為自變量,接待客流量為因變量制作散點關系圖。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采用直線方程,如圖3所示,旅游資源與接待客流量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隨著旅游資源吸引力的增高,接待游客人數隨之增大。其中廬山旅游資源得分6.7,相應接待客流量為483萬人;神農架旅游資源得分5.4,相應接待客流量為201萬人;雞公山旅游資源得分2.8,接待客流量為62.5萬人。具有相似旅游資源優(yōu)勢的廬山、麗江、承德,其接待量差異甚大,涼爽的氣候條件和便捷的區(qū)位交通條件為吸引大量游客的到訪提供了可能;神農架、九寨溝與承德旅游資源差異較大卻有著相似的接待客流量,究其原因是由其他兩個因素相互影響所致。
圖2 氣候條件與接待客流量的關系Fig.2 The relation of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the number of tourists
圖3 旅游資源與接待客流量的關系 Fig.3 The rel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number of tourists
便捷的交通區(qū)位條件以及可進入性是影響游客到訪的重要外部因素。本文以交通區(qū)位為自變量,接待客流量為因變量制作散點關系圖。利用OLS法進行回歸分析,采用直線方程,如圖4所示,接待客流量和交通區(qū)位呈正相關關系。廬山交通區(qū)位得分2.64,相應接待客流量為483萬人;麗江、神農架、北戴河、九寨溝交通區(qū)位得分在1.5~2.5之間,相應客流量為150~350萬人;青海湖交通區(qū)位得分1,客流量為34.49萬人。其中具有相似區(qū)位優(yōu)勢的麗江、九寨溝,其接待的客流量差異甚大,究其原因是由氣候條件和旅游資源的差異引起的。
圖4 交通區(qū)位與接待客流量的關系Fig.4 The relation of the condition of traffic and the number of tourists
從上述分析中得知:景區(qū)的游客接待量與文中所選取的氣候條件、旅游資源和交通區(qū)位呈現比較好的正相關關系。結合三大因素與景區(qū)游客接待量的關系圖來看,評價避暑勝地旅游綜合競爭力的強弱,氣候條件、旅游資源、交通區(qū)位是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在單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將氣候條件、旅游資源、交通條件看成3個自變量,來揭示旅游地競爭力的強弱與三大因素的關系。
本文以接待的客流量作為競爭力的顯性替代指標,采用多元回歸的加法模型,認為各因素是相互獨立的。用SPSS軟件測算三大因素與客流量的回歸關系方程:
y=37.613*x1+16.705*x2+141.14*x3-353.838R2=0.927。
(4)
式中,y為客流量;x1,x2,x3分別為氣候條件、旅游資源、區(qū)位交通。
從方程可以看出,各個因素的邊際貢獻以交通區(qū)位最大,氣候條件次之,旅游資源最小。為了檢驗回歸方程模擬的準確性,利用回歸方程計算各個勝地客流量的模擬值,并與其實際統(tǒng)計值進行比較。圖5中,三者綜合的模型模擬值與實際統(tǒng)計值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對比單因素分析具有更高共線性,解釋的可信度高達92.57%。同時,綜合模擬方程的系數反映了各因素的彈性。其中,交通區(qū)位的彈性系數最大,其變動1個單位,避暑勝地接待的客流量增加或減少141.14萬人;氣候條件的彈性次之,其每變動1個單位,避暑勝地接待的客流量增加或減少37.613萬人;旅游資源的彈性最小,其每變動1個單位,游客增加或減少16.705萬人。
圖5 接待客流量的統(tǒng)計值與模擬值的比較Fig.5 The comparison of the statistics and simulation values tourists about the number of tourists
本文選取三大因素對我國十大避暑勝地的形成機制及旅游競爭力強弱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1)作為旅游避暑勝地,夏季最高溫度在26℃以下,能夠提供舒適的避暑氣候供給。其次,與周邊中心城市有10~12℃的溫差,是避暑旅游地形成的最佳氣候條件。溫差太低或太高,往往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
2)避暑勝地的游客量與氣候條件、旅游資源、交通區(qū)位呈現正相關關系,其中涼爽的氣候是關鍵因素,優(yōu)美的旅游景觀是內部核心因素,便捷的交通區(qū)位是外部關鍵因素,單一因素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
3)本文以客流量作為競爭力的顯性替代指標,并以其為因變量,以氣候條件、旅游資源、交通條件為自變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歸方程,來揭示避暑勝地旅游競爭力的強弱與三大因素的關系。模擬方程解釋的可信度高達92.57%。同時,方程的系數反映了各因素的彈性。其中,交通區(qū)位的彈性系數最大,其變動1個單位,避暑勝地接待的客流量增加或減少141.14萬人;氣候條件的彈性次之,其每變動1個單位,避暑勝地接待的客流量增加或減少37.613萬人;旅游資源的彈性最小,其每變動1個單位,游客增加或減少16.705萬人。
[1] TER JUNG W H.Physiologic climates of the contentious United States: A biocli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an[J].Annals A A G,1966,5(1): 141-179.
[2] OLIVER J E. Climate and Man′s Environment: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Climatology[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3: 195-206.
[3] 馬麗君,孫根年.中國西部熱點城市旅游氣候舒適度[J].干旱區(qū)地理,2009,9,32(5):791-797.
[4] 馬麗君,孫根年,李馥麗,等.陜西省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J].資源科學,2007,11,29(6):40-44.
[5] 孫根年,馬麗君.西安旅游氣候舒適度與客流量年內變化相關性分析[J].旅游學刊,2007,22(7):34-39.
[6] 蔣炯平.我國四大避暑勝地成因之探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8,5,07,15(140):62-64.
[7] 馬乃孚,甘雨來.清江流域避暑旅游氣候資源的開發(fā)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1995, 4(1): 52-53.
[8] 蔣曉偉,馮立梅,楊達源,等.廬山旅游氣候資源優(yōu)勢評價及深度開發(f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03, 12(3): 233-236.
[9] 龍江智,李恒云.基于氣候舒適性視角的遼寧海島旅游開發(fā)策略研究[J].資源科學,2012,34,(5):981-987.
[10] 石培新.避暑經濟的幾個基礎性問題探討[J].資源科學,2010,10,32(10):1999-2004.
[11] 劉園園,金穎若.在避暑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概述[J].生態(tài)經濟,2010(6):115-118.
[12] 李琦,孫根年,韓亞芬.中國省際入境旅游資源吸引力與區(qū)位可達性的矩陣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85,22(5):101-106.
[13] 王美紅,孫根年,康國棟.中國旅游LR-NS-FA空間錯位的組合矩陣分析[J].人文地理, 2009, 27(1): 59-65.
[14] 李景宜,孫根年.旅游市場競爭態(tài)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資源科學,2002,11,24(6):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