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樂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二胡運弓一直都是入門的難點,演奏的好壞離不開二胡的音色,而好的音色又離不開正確的運弓,本文主要研究了二胡運弓的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持弓姿勢,運弓時的杠桿作用,還有二胡發(fā)音時產生的弓速、弓壓和發(fā)音點這些方面的問題。筆者還將通過實踐教學來分析二胡初學者運弓時常犯的錯誤,總結二胡的正確運弓方法,讓二胡初學者少走彎路,提高學二胡的積極性。
在二胡的演奏中,右手運弓一直都是二胡最重要的技術方面,我們常說“三分指法,七分弓力”,可見二胡運弓的重要性。怎樣通過右手的控制,來奏出二胡的最佳音色,以及如何調整琴弓擦弦的角度和位置,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傮w而言,二胡運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二胡的發(fā)音是通過右手持弓,使弓毛貼住琴弦摩擦產生的。二胡的持弓非常重要,可是說是基礎中的基礎了,一切的弓法技巧都是建立在正確持弓的基礎上。正確的持弓是熟練運弓的基礎,對于初學者而言尤為關鍵。持弓首先須將琴弓放平,全身放松,右手彎曲呈半握拳狀,將琴弓放在食指的根部,要離虎口有一定的距離,這樣更方便運弓。食指自然彎曲輕貼在弓桿上,拇指和食指握住弓桿的地方是支點,這個點是不可以隨意移動的。中指和無名指自然彎曲放在弓桿和弓毛之間,指肚輕勾著弓毛,小指自然的放在外面。這是最基本的持弓姿勢。
在擺好正確姿勢的基礎上,中指和無名指向里勾著用力,使弓毛貼住內弦摩擦發(fā)聲。要注意的是拉內弦時琴弓要有一定的張力,弓根離虎口要有一定的距離。拉外弦時,中指背抵住弓桿,弓桿貼在琴筒上,弓毛就自然的壓在外弦上,琴弓的自身重力也就落在外弦上,成為一個力點,可以節(jié)省自身的力量,大拇指向下壓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摩擦發(fā)聲。另外琴弓的松緊度要調試得當,太緊了容易引起肌肉緊張,拉起來費勁,太松了運弓不好控制。琴弓的松緊度以手指不緊張為宜。
二胡的運弓是演奏的基礎,左手按弦也是建立在右手正確運弓的基礎上的。運弓包含了很多的演奏技法,每種演奏技法代表了一定的含義與內容,并且貫穿整首樂曲,沒有運弓以及弓法的變化,演奏便不存在了。運弓賦予了演奏的生命,能夠更好的展現(xiàn)樂曲的風格,體現(xiàn)樂曲的力度。樂曲的節(jié)奏和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也是通過運弓來表現(xiàn)。
二胡初學者剛開始都要反復練習慢長弓來入門,慢長弓顧名思義就是在慢速的情況下,運用全弓來演奏。它是二胡運弓的基礎。慢長弓要求運弓時要保持著穩(wěn)定均勻的響度,聲音不可忽大忽小,需要我們多加耐心練習方能達到。要拉好慢長弓,我們就得掌握慢好慢長弓的基本動作和要領。這個運弓看似簡單,其實是復雜多變的,在正確持弓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肩、大臂、小臂、手腕和手指之間的相互配合,做到運弓動作協(xié)調自然,優(yōu)美大方。整個右臂的重心在小臂的中間部位,慢長弓的基本動作要領是以肩關節(jié)為軸,大臂帶動小臂,由小臂的重心先行,帶動琴弓作水平直線運動。
要注意的是,大臂向外伸展的時候,肘部不能抬高,否則會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姿勢。另外,在拉弓時,右臂不可向右后方運動,使琴弓拉成一個圓弧狀。特別是對于初學兒童來說,他們自身手臂不是很長,拉不到弓尖,很容易把琴弓向后拉,這種情況就不能強烈要求孩子拉滿全弓,當他們拉弓拉到右臂伸直時,就可以看作弓已拉滿,此時的手腕還要逐漸回到“中間狀態(tài)”,再把琴弓向右拉出幾厘米。推弓時,還是大臂先往回收,帶動小臂,由小臂的重心先行,帶動琴弓向左推弓,此時的手腕呈“內屈狀態(tài)”。當大臂收完后,小臂繼續(xù)向左推進,小臂收完后,手腕還要逐漸回到“中間狀態(tài)”,再把琴弓向左推進幾厘米,以便開始下一個拉弓的動作。
在演奏中,這些基本動作需要自然、流暢、協(xié)調地來完成。在二胡演奏技術上最難又最復雜的就屬右手運弓了,必定需要多練習慢長弓和換弦來體會手感,在運弓的時候要注意身體呈放松狀態(tài),不可緊張導致身體僵硬,這樣會使二胡運弓發(fā)出的音色大打折扣。在實際演奏中,我們會根據(jù)音樂的需要,根據(jù)樂曲中速度和情感上的要求,來調整運弓的長短。根據(jù)弓法需要的長短,來作形式上的變化。當肩關節(jié)為軸時,一般表現(xiàn)為以大臂為主動,手臂的其余部位則處于被動和配合的狀態(tài)。當肘關節(jié)為軸時,一般表現(xiàn)為以小臂為主動,大臂擔負支援和支持的責任。當腕關節(jié)為軸時,一般表現(xiàn)為以手指為主動,其余部位均處于被動、支援、支持的狀態(tài)。在練習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技術不到家的情況,比如,長弓穩(wěn),快弓不穩(wěn),又或者快弓穩(wěn),長弓不穩(wěn)這些情況。主要原因就是弓法變化了,但是軸沒及時變化導致的。
在二胡運弓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弓根處稍稍用力響度就有了,而在弓尖處需要施加力,才能夠把聲音拉響,在使用同樣的力運弓的情況下,弓根處最響,受力最大,而弓尖處最弱,受力最小。從物理學來說,這就是杠桿原理,重臂一直在增長,但是力臂卻沒有變,隨著重臂的不斷增長,重臂大于力臂,運弓到弓尖就越費力。支點是在持弓處,就是拇指和食指握住弓桿的地方,重點是在弓毛擦弦處,力點是拉內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往里施力的地方,拉外弦時中指背抵住弓桿和大拇指對弓桿施力的地方。大拇指既是支點又是力點,光靠大拇指和食指就可以拉外弦。
由此可見,二胡運弓時體現(xiàn)了杠桿原理。在重臂較長時,越是費力;在重臂較短時,越是省力;在用短弓奏較弱音符時,運弓時靠近弓尖;用短弓奏較強音符時,運弓時靠近弓根。當我們正確認識到這些時,我們就可以避免運弓發(fā)音時聲音忽大忽小的毛病,掌握真正的運弓要領,適當調節(jié)力量的大小,保持聲音的穩(wěn)定和諧。
由于內外弦的力點在不同的位置,對于很多初學者來說,他們有些會覺得拉內弦時中指和無名指比較好發(fā)力,這是因為拉內弦時重力臂比拉外弦時要長,還有些人覺得拉外弦時會比較容易,這是由于手臂肌肉過于緊張僵硬導致的。我們要清楚的明白支點、重點和力點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很好的解決我們初學運弓時遇到的問題。
運弓發(fā)音有三個基本因素,這三個基本因素決定了運弓發(fā)音的質量還有特點。它們分別是弓速、弓壓和發(fā)音點。二胡是弓弦樂器,發(fā)音是由弓毛擦弦破除阻力進而發(fā)聲的。在實際的演奏中,這三個基本因素相互依存,三者是緊密聯(lián)系的,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組成各種運弓的形式。就由這三個基本因素來分析下運弓的理念和要領,總結和歸納二胡的基本原理,可以更好的使運弓趨于科學,使演奏更加合理規(guī)范。
弓速是運弓發(fā)音時產生的第一個基本因素,通過擺動右臂來控制琴弓運行的速度。在演奏樂曲中,每個樂段都有速度和節(jié)拍上的要求,就連自由的散板也有相對的速度要求。在單位時間里,運弓的速度發(fā)生了改變就意味著改變了運弓的力度,運弓速度越大,運弓力度也越大,運弓速度越慢,運弓力度也越小。在平穩(wěn)均勻的運弓中,弓速快了,音量也就加大了,弓速慢了,音量也就減小了。在單位時間內,弓速越快,發(fā)音力度也就越大,用的琴弓就長,弓速越慢,發(fā)音力度也就越小,用的琴弓就短。也就是說,音樂時值較長的樂音則需要較長的弓長,而音樂時值較短的樂音則需要較短的弓長。能夠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弓長,合理的分配好,會對技藝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弓速是運弓發(fā)音的一個重要因素。
弓壓是運弓發(fā)音時產生的第二個基本因素,也是運弓時與弓速同時產生的另一種物理屬性。運弓發(fā)音時弓壓大,力度就大,弓壓小,力度就小。但控制弓壓還需弓速的密切配合。弓速加快,弓壓就會逐漸加大。弓速放慢,弓壓就會逐漸減小。因此,弓壓和弓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運弓發(fā)音時的力度變化。很好的控制發(fā)音離不開弓速和弓壓兩者的相互配合,它們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更好的完成發(fā)音。運弓時的弓壓有琴弓自身對琴弦的壓力,即琴弓的自身重量。還有手臂的自身重量,通過琴弓來傳遞到擦弦處。我們在運弓時要充分利用琴弓和手臂自身的自然重力,琴弓對琴弦的壓力包括自然重力和動力兩者形成的合力。因此,弓壓的控制與調節(jié),是通過琴弓和手臂的重力和擺動手臂形成的動力來完成的。我們一般把它叫做重力運弓。重力運弓的重力和動力是通過手臂擺動產生的,這兩者的合力決定著弓壓的變化,并通過握弓的手指將合力傳遞給琴弦。對于弓壓的控制與調節(jié)完全是通過握弓手指來展現(xiàn)的。因此,握弓的手指對二胡運弓時的發(fā)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運弓時的杠桿作用,二胡弓根到弓尖力距不斷變長,運弓時所需要的弓壓也逐漸變大。力距就是握弓手指到擦弦處之間的距離。拉弓時,握弓手指離二胡弓根距離小,所需要的弓壓就小。從弓根拉到弓尖,力距逐漸增大,所需要的弓壓就越來越大。推弓時,握弓手指離二胡弓尖距離遠,所需要的弓壓就大。從弓尖推至弓根,力距逐漸減小,所需要的弓壓就越來越小。因此,二胡運弓時,不管是從弓根拉至弓尖,還是從弓尖拉至弓根,所需要的弓壓是變化的。在不同的起奏位置,弓壓也是不同的。簡而言之,拉弓力距短,起奏弓位所需要的弓壓就小。推弓力距長,起奏弓位所需要的弓壓就大。
發(fā)音點就是指樂音的音頭,是運弓發(fā)音時產生的第三個基本因素。發(fā)音點是發(fā)音的起點,在二胡運弓發(fā)音的過程中,發(fā)音點是通過弓毛破除琴弦的阻礙進行發(fā)聲的。而且這個起點尤為關鍵,它還需帶動音腹音尾的響度。運弓擦弦時觸弦面積的大小,以及起奏瞬間弓速的快慢和弓壓的大小,影響著發(fā)音點的起奏狀態(tài),從而決定了發(fā)音的性質和特點。發(fā)音點的不同代表了運弓起奏方式的不同,還代表了音樂情感上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的起奏方式。
1.平滑的起奏方式
是將右手握弓的手指適當放松,輕貼琴弦來控制弓毛擦弦。弓速不宜過快,要注意平穩(wěn)的進行,弓壓力度要均勻,輕擦慢拉的起奏方式,適合表達敘事抒情,舒緩沉穩(wěn)的情感。
2.發(fā)音點清楚的起奏方式
是通過握弓手指輕輕點觸琴弦來發(fā)音,在運弓起奏瞬間,發(fā)音清楚響亮、飽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節(jié)奏感。這種發(fā)音點清楚的起奏方式,適合表達節(jié)奏明快,熱情奔放,富有歌唱性的情感。
3.帶有重音的起奏方式
是通過手腕和手指對琴弦傳力來發(fā)音,帶有明顯的重音,在運弓起奏瞬間,發(fā)音具有一定的沖擊力和震撼感。這種帶有重音的起奏可用提弓抽送,也可用勾弦沖奏,適合表達慷慨激昂和熱血沸騰的情感。因此在二胡演奏中,我們要根據(jù)音樂的情感和風格來選擇是合適的起奏方式,要求在運弓起奏的瞬間靈敏控制并掌握好手臂和琴弓的自然重量和平衡感,控制好起奏瞬間的弓速、弓壓的變化。
在學琴的過程中,很多初學者會認為老師說的方法就一定正確,不加以思考,但每個人的自身條件都是不同的,學琴必須符合于自身條件,如果不符合的話,很容易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坐姿對二胡的運弓也有一定的影響。當前國民身體素質較三十年前有較明顯提升,因此二胡演奏的坐姿也可有所調整,為適應當前國民身體素質的改變,以及對二胡音色的追求,二胡演奏者可根據(jù)自身身高,調整坐姿,自然彎曲腰背,以便更舒適自然以及科學地運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