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市牟氏莊園管理處,山東 棲霞 265300)
目前,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主要的工作模式逐漸個性化、信息化及學習化。為了能夠將豐富多樣的優(yōu)秀陳列展覽獻給受眾,必須在灌注陳列展覽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尊重其客觀規(guī)律,在選擇適當?shù)男畔鞑ピO施以及知識表達方式時,必須要根據(jù)受眾的程度,以及陳列展覽的內容進行。此外陳列展覽的主要對象是文物展品,所以拉近受眾與文物展品距離的同時,要保障在情感上以及文化上觸動受眾的心靈,最終實現(xiàn)博物館陳列展覽知識性與通俗性的相互融合。
目前,我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文物主要分為非實物展品和實物展品,實物展品主要是為了能夠將實物展品更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參觀者眼前;非實物展品輔助實物展品在講解故事時而打造成的展品。實物展品是指博物館在自然和人類生活中收集的歷史和現(xiàn)代物件。實物展品既是自然與人類生存關系的重要見證,也是公眾了解自然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生活變化關鍵性信息的來源。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實物展品的價值是告訴公眾自然和人類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文化信息能夠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的知識性進行提高。如果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文物知識沒有被教授和講解,那么博物館也就體現(xiàn)不了真正的價值了[1]。所以我們必須把游客的基本需求放在第一位,并將其與現(xiàn)代發(fā)展和變革相結合。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想要使陳列展覽通俗化,首先要改善的是它的內容,再就是展覽的方式,盡可能專業(yè)化和大眾化,這樣能夠得到受眾的喜愛與贊賞。當今,陳列展覽離不開受眾的教育,促使展覽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游客的體驗和感受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我國部分博物館設置了教育交流區(qū),將游客的需求納入陳列展覽的設計中,以便能更好地制訂方案。不僅只是圖片展覽,還利用了現(xiàn)代化技術來展覽相關內容,這樣不但可以直觀地獲得文物故事,還能夠使受眾了解更多的知識[2]。
目前,中國的科技發(fā)展迅速,對各行各業(y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博物館應該合理有效地利用,創(chuàng)新原有的陳列展覽模式。在此條件下,將會加深公眾對文物知識的理解以及認識,并加深對博物館的記憶,同時,還能夠更有效地管理博物館。因為游客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所以,自動解釋系統(tǒng)應設置為多種語言,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展示中國博物館的服務水準。在陳列展覽中,應該考慮到觀眾知識和文化的差異,不僅要具有專業(yè)性,也要具有通俗性,使來訪者在全面了解陳列展覽文物的前提下,激發(fā)更濃厚的興趣,才能充分的體現(xiàn)文物的價值[3]。此外,多媒體技術也可以應用于展覽中,展覽活動不僅限于室內,還可以進行戶外展覽,使其更貼近人,讓人們對它有更深的了解,并得到良好的參觀。
目前,與過去愿意聽文物知識講解不同,觀眾更樂于獲取文物背后的故事。所以,博物館在進行陳列展覽時,要十分重視講解的效果,在傳授給參觀者相關的內容時,可以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詞語,激發(fā)參觀者興趣,獲取他們想要知道的文物知識。與此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語的出現(xiàn),語言要簡單明了,在講解過程中要突出關鍵信息,把文物的知識提供給參觀者,并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素養(yǎng)。
尋找對有關歷史文物以及展品方面背景知識比較專業(yè)的講解員,利用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并具有畫面性的語言,對有關歷史文物以及展品方面的背景知識進行講解,以此來吸引觀眾,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想要對文物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既要重視對人的研究,也要重視對歷史文物以及展品的形態(tài)的研究。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主要體現(xiàn)在文物中,所以,在注重對文物展品進行研究時,還要注重研究文物展品中具有的人文精神[4]。例如:某個博物館每年暑假都會針對少年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這些少年的年齡主要集中在8~12歲之間。選派具有較強專業(yè)以及過硬的講解員對他們進行輔導,利用自身對文物背景以及歷史知識的深入了解,單獨針對個別文物的解說詞進行寫作,并且在對文物進行介紹時,充分利用自身的語言方式來進行介紹,以提高少年對知識的儲備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
對文物進行簡單易懂的講解有助于縮小博物館與游客之間的距離。全民參與能夠使社會不斷地發(fā)展,所以,博物館將全面保持文物知識的全面改革,使其充滿生機和活力。在對文物進行陳列展覽時,博物館應把游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為游客設計出更多的服務項目,以人文精神為導向,使博物館陳列展覽更加人性化,服務也更具人性化,從而極大地改善游客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對背后的故事和價值觀的體會程度。
過去,文物展覽是博物館的基礎工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公眾的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博物館工作的主要內容也逐漸地改變?yōu)閱l(fā)式教育。對游客進行指導的同時,與游客進行溝通。想要讓游客感受到他們并不是別動的,就要喚起游客的興趣,促使游客自覺主動積極地探索和挖掘文物,并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探索文物的相關知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故事,以更深刻地方式認識文物。
為了能夠充分地將博物館的知識展示給游客,在對講解人員的選用方面,博物館應當提高要求,并盡可能地選用專業(yè)人員。這種方式使公眾對展品有更直接、更專業(yè)的理解。此外,對文物研究也要系統(tǒng)化,尤其應加強對形態(tài)學方面的研究。通過歷史文物能夠展示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因此,文物中的人文精神應成為研究的重要部分。例如,我國的部分博物館將在每年十一長假期間為所有參觀者開展一些活動,讓具有扎實專業(yè)知識的講解員來講解展覽的文物,詳細介紹這些文物的背景故事,以便公眾對博物館陳列展覽有一全新的認識,既滿足了觀眾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愿望,又充分展現(xiàn)了文物的價值[5]。
參觀者進入?yún)⒂^之旅時,博物館就應該簡潔地陳述文物整體的概況,讓參觀者對陳列展覽文物有最初的、全面的認識,了解并知曉博物館的珍貴古代物品,則要做好事先準備工作,例如,準備好一些宣傳且?guī)Ы忉尩膱D冊等等。對于學生來說,博物館能夠幫助他們對書中的一些內容進行形象、深刻的理解,例如:對于前來參觀博物館的學生,幫助他們了解文物所處的年代,讓他們能夠深刻地理解書中的歷史知識。另外,對社會各個行業(yè)來說,博物館還能夠加強他們與外界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除此之外,博物館還能夠讓參觀者對眼前的文物有一個立體的、綜合的認識,并在學識和涵養(yǎng)方面獲得新的洗禮。又如,在對博物館中的中國文字書寫進行展開時,可以將古埃及、古巴比倫,以及古希臘等相應的時間段的文字和書寫變化共同展示出來,從而使陳列展覽的內容更顯清晰與宏偉。由于置于世界文字文明背景中,不但可激發(fā)參觀者濃厚的興趣,而且能使參觀者對中國的館藏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博物館在規(guī)劃陳列展覽時,應盡量縮小參觀者與其之間的距離,從而消除參觀者心中的神秘感。要與參觀者互動,了解參觀者實際需要、經(jīng)驗和建議,使陳列展覽更有創(chuàng)意、展示的文物文化價值得到更多的認可。陳列展覽可為游客帶來一個固有的場景,使他們能夠真正沉浸在博物館文物的魅力中,并通過行為和語言來表達對陳列展覽文物的反饋。例如,著名的美國垃圾博物館,是基于垃圾場分類而建立的,是一個進行環(huán)境教育的場所。它的顯著特點是為來訪的游客提供環(huán)保教育的無償服務。參觀人員進入其中,會了解和認識到綠色環(huán)保的塑料瓶地毯,并進一步了解到,每重新利用一噸廢舊報紙,就可讓17棵大樹免遭采伐。因此,來參觀的游客不僅了解垃圾分類的整個過程,而且會觸動到他們的心靈,意識到環(huán)境惡化會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的環(huán)境意識得到加強。
博物館是弘揚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為使參觀者能更加充分地認識文物的發(fā)展歷史以及背景故事,并在對文物知識掌握的前提下,提升參觀者的思想素養(yǎng)以及文化水平,博物館則應借助陳列展覽的知識性與通俗性來完成。通過了解陳列展覽文物,可直觀地感受文物的深刻魅力,滿足游客對知識的渴求。博物館應大力加強陳列展覽的知識性和通俗性,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激發(fā)參觀者對博物館的參觀與學習的興趣,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社會教育價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