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軍
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與破產清算制度不同,重整制度主要就是想要采取適合的措施拯救債務人,這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負責,為債務人尋找可能復興的方式,繼續(xù)經營企業(yè),這樣工人就可以繼續(xù)工作,很多用于生產中的資料都可以繼續(xù)被使用,而不至于被浪費。重整制度的這種社會本位性就會強調政府的介入,雖然重整主要是面對公司的所有者,但是其主要重整的目的還是為了社會公益。一般的公司治理主要是為了所有者自己的利益,這兩者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同時在重整過程中公司所有者的很多控制權力被政府占有,不能像正常情況下那樣對公司進行控制。
一般來說公司的盈利狀況和風險都是直接關系到公司股東的利益,所以股東一般都會監(jiān)督公司的運營情況,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在公司進行重整清算時,對于剩余索取權一般都是債權人,這時就需要對公司的價值進行精確分析評估,要注意清算價值和運營價值的評估。目前來說,在進行評估時有很多種評估方法,并且資產專用性也不同,并且在資產市場上發(fā)現價格的能力都存在著區(qū)別,因此在重整評估時對企業(yè)的價值評估都存在的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般在公司進行經營時,會慎重考慮收益與損失之間的關系,有的經營活動是帶有一定的風險性,但是卻可以為公司帶來足夠的利潤,這種情況下一般股東都會對收益和可能的損失風險進行承擔。但是如果公司是處于破產重整的狀態(tài)時,情況就沒有這么簡單了。因為如果一家資產與負債剛好相等的公司進行經營時,如果選用了這種高風險的項目,雖然可能會帶來足夠的收益,但是收益一般歸股東所有,但是風險確由債權人承擔。很多專家學者將公司經營策略對股東和債權人權益的影響稱為分配效應。目前社會上這種分配效應不僅存在與公司股東和債權人之間,在一些情況下債權人之間會擁有不同的優(yōu)先等級,在不同的優(yōu)先等級之間也有可能出現。
我國主要為企業(yè)破產之后的經營提供了兩種方法,分別是由債權人自行管理和由管理人管理這兩種方式。這兩種管理方式各有優(yōu)劣,如果是由管理人進行管理,會比較公正,不會出現偏袒某一方的情況,但是管理人一般都缺乏企業(yè)管理經驗,在接手企業(yè)之后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企業(yè),造成一些花費。如果是債權人自行管理,能夠利用現有的管理層對公司經營比較熟悉,不用在產生成本去接管企業(yè),但是也會因為無法保持足夠的中立地位導致出現一定的偏袒情況。
在《企業(yè)破產法》的第78條中,債權人可以通過行使申請終止重整程序而進行破產清算的權利對債務人管理層構成一定的威脅。這是債權人對于自行管理的一種約束權力。一旦出現債務人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時,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中止債務人中止自行管理的權利,因為本身債務人自行管理的權利就是法院給予的。我國《企業(yè)破產法》第61條第1款第二項規(guī)定,申請人民法院更換管理人是債權人會議的職權。并且在重整過程中股東已經不能夠再對企業(yè)進行管理,即使管理層取得了自行管理權,但是破產管理權是法院賦予的,為不是股東,在這種情況下股東與管理層已經不存在授權關系。
進行重整時,首先就要制定好重整計劃,重整程序都是按照重整計劃來進行制定的。我國的《企業(yè)破產法》中規(guī)定在管理人負責管理財產和營業(yè)事務的時候,債務人是不能夠提出重整計劃的,并且對于其他利益相關人也沒有這樣的機會提出重整。應當要充分保障提出重整計劃這項權利,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證權利主體的利益。應當要允許債務人在管理層提出重整計劃的權利,并且債務人的股東也應該要有提出競爭性的重整計劃的機會??s短排他期的長度或者賦予法官對排他期靈活調整的權力,并且要擴大信息披露的范圍。
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公司內部破產重整的研究內容,通過有效分析當前公司破產重整中存在的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給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要做好公司重整工作,就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做好經營控制權配置,為企業(yè)繼續(xù)復興經營創(chuàng)造機會。
[ 參 考 文 獻 ]
[1]葉甲生,高峰.破產重整中公司治理問題的法學思考——以重整計劃為中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2).
[2]鄒海林.法院強制批準重整計劃的不確定性[J].法律適用,2012(11).
[3]李濤.第一屆破產法珞珈論壇暨《企業(yè)破產法》實施十周年紀念研討會綜述[J].社會科學動態(tài),2017(07).
[4]王翔.企業(yè)破產法五大問題解讀[J].中國人大,2006(17).
[5]吳多美.律師對我國新《企業(yè)破產法》中重整制度的再認識[J].銅仁學院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