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小額訴訟程序在我國施行以來,在方便當事人訴訟,提高訴訟效率,減輕人民法院訴訟壓力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但是也暴露出諸多不足,影響小額訴訟程序的實施和推進。在2012年新定的民事訴訟法中,將小額訴訟程序規(guī)定在簡易程序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民訴法中,對小額訴訟程序規(guī)定的是一審終審,這就意味著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的案件當事人只能通過在提前提起異議或者在案件審理結束后通過再審的途徑進行救濟。而小額訴訟本身就是以犧牲當事人一部分程序權利來提高審判效率的程序,如果救濟機制不完善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效果。而且小額訴訟與我國民事訴訟領域普遍適用的兩審終審制相異,若缺乏完善的救濟制度,對我國的民事訴訟理論和現行的民事訴訟制度都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
我國的小額訴訟程序采取的是一審終審制度,意味著當事人在案件裁判后,沒有提起上訴的權利,只能通過再審。而再審的啟動條件又十分嚴格,因此當事人出于對案件結果公正性的懷疑以及自身權利的維護和保障排斥適用小額訴訟程序。
另外,由于小額訴訟程序的一審終審制,部分當事人在小額案件結束后,對案件結果有異議,苦于無有效救濟途徑,而采取了上訪等方式,給辦案法官以及法院帶來了壓力,在沒有完善的救濟機制的保障下,法官對此也無所適從,面對信訪等壓力,部分法院也不愿意主動適用小額訴訟程序。
最后,優(yōu)勢不明顯。從實踐中看,小額程序與簡易程序甚至普通程序相比,無論是在審理期限上還是在案件處理結果上優(yōu)勢并不明顯,部分法院甚至在結案率的壓力下,利用程序轉換,將小額訴訟程序轉變?yōu)楹喴谆蛘咂胀ǔ绦颍乖摮绦虻淖饔脹]有得到發(fā)揮。
如今面對結案率評比的指標,法院審判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調解的適用率也隨之增加,尤其在小額訴訟程序中,調解撤訴的比例更高,不利于小額訴訟程序的推行。
我國采取的是調判合一的模式①,在普通程序中,部分法官采取久調不判的方式或者利用其優(yōu)勢是當事人不得不選擇接受調解,在小額訴訟中可能加劇強制調解的趨勢。不可否認,小額訴訟案件的性質導致小額案件調撤率較高,但由于救濟機制不完善,當事人在得到小額判決后不能進行上訴,維權困難,迫使當事人寧愿選擇相對有利的結果,接受調解進而撤訴。
司法裁決具有既判力,一旦做出,非因法定原因與法律程序,不得隨意更改。但是由于我國小額訴訟采取的是一審終審制,救濟機制不完善,導致當事人缺乏合理有效的救濟途徑,進而更愿意采取上訪等方式來尋求救濟。但是信訪并非正常的法律維權途徑,由此作出的更改必將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增加信訪風險,與小額訴訟經濟便捷的作用相悖,而且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法治的健康發(fā)展帶來消極效果。
此外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久調不能判決的小額案件,雙方分歧較大,矛盾較深,對抗程度也較高,對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較低,此時如果沒有合理的救濟途徑,定紛止爭的目的就很難實現,影響司法的權威性。
我國對于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有強制行規(guī)定②,這意味著符合這一條件的強制適用該程序進行審理。筆者認為,此時應完善小額訴訟程序,并健全小額訴訟救濟機制,解決當事人的后顧之憂,并賦予當事人程序上的選擇權。即雙方當事人都可以進行程序選擇是否適用小額程序,但在原告選擇小額訴訟程序時,被告未在開庭前提出異議,視為放棄權利。
此外,為保證小額訴訟程序能能夠得到正確的適用,需規(guī)定程序選擇的方式。對此,可以借鑒強制+合意的方式③確保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以及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的實現。即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一定條件的,直接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當事人沒有選擇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當事人可以合意適用;法院直接適用小額程序,雙方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視為同意適用該程序。
裁判異議制度④,日本小額程序的救濟方式,將救濟定在原審級內,并且采取不同于原審非正式程序的普通程序重新審理案件⑤,即方便當事人的救濟,又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案件結果的公正性,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具體到我國的司法實踐上:雙方當事人認為小額判決的法律適用錯誤或原審違反法定程序以及案件事實認定錯誤,可在收到小額訴訟裁判的10日內向原審法院申請異議,法院在收到異議3日內作出是否準許的決定,異議成立,將針對申請事由做出區(qū)分處理。若原裁判適用法律錯誤或者違反法定程序,案件將恢復到法庭辯論終結前的狀態(tài),依舊適用小額程序審理,若該錯誤影響案件的公正性,應采取普通程序審理,裁判結果具有終局性;若事實認定確有錯誤,則案件將依照普通程序重新審理,當事人可以上訴。
對于小額訴訟程序的再審而言,條件不應過于復雜嚴格??梢?guī)定當事人針對法律適用錯誤、違反法定程序影響案件結果公正性或當事人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確實存在事實認定不清證據不足的可以向原審法院申請再審,審理程序為普通程序,當事人不可對裁判結果上訴或申請再審。
假執(zhí)行制度⑥在臺灣日本等地實施多年,切實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有效的彌補了事后救濟的不足,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而言,法院在判決原告勝訴時,應一并宣告假執(zhí)行的適用,假執(zhí)行應寫于判決書內,判決書宣告或送達即生效。被告可以通過提存執(zhí)行標的物或者提供擔保來避免假執(zhí)行。若尚未執(zhí)行,法院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更改或撤銷原判決,在更改或撤銷的范圍內,假執(zhí)行失去法律效力,勝訴方應返還或賠償被執(zhí)行一方。若執(zhí)行中或者執(zhí)行完畢后發(fā)現執(zhí)行錯誤,可以進行執(zhí)行回轉,并原告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⑦。
[ 注 釋 ]
①即由同一個審判組織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立即裁判.
②標的額在各省上一年的就業(yè)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
③原告之訴請為給付金錢或其他替代物或者有價證券,并且標的額或價額在新臺幣10萬元以下的案件直接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此即為強制適用;原告之訴請為給付金錢或其他替代物或者有價證券,標的額或者價額在新臺幣50萬元以下的,當事人可以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通過書面方式選擇適用小額訴訟程序.
④是指當事人對小額訴訟裁判不服,在法定期間內向原審法院提出異議,要求法院重新審理.若異議成立,案件將恢復到口頭辯論終結前的狀態(tài).
⑤郭曉家.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探究[D].煙臺大學,2014.3.
⑥“假”即“暫時、暫且”之意,指賦予未確定的終局判決以執(zhí)行力,不待其確定即得據以開始強制執(zhí)行.
⑦楊世盛.探究小額訴訟救濟機制[J].法制博覽,2015.08(下).
[ 參 考 文 獻 ]
[1]江偉,肖建國.民事訴訟法(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陸俊芳,牛佳雯,熊要先.我國小額訴訟制度運行的困境與出路——以北京市基層法院的審判實踐為藍本[J].法律適用,2016(3).
[3]韓靜茹.民事程序權利救濟機制的構建原理初探[J].現代法學,2015,9,37(5).
[4]潘劍鋒.論構建民事程序權利救濟機制的基本原則[J].中國法學,2015(2).
[5]王杏飛.基層法院為何不愿適用小額訴訟程序[J].人民政協報,2014-1-14.
[6]郭曉家.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探究[D].2014.3.
[7]竇玉前.小額糾紛訴訟救濟機制研究[J].學術交流,2013.4.
[8]廖中洪.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比較研究[J].現代法學,2012,9,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