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地
玉,清雅高潔,玲瓏剔透,五光十色,人們愛之佩之寶之。東漢許慎在其《說文》中說 :“玉,石之美者?!?/p>
人們認為,金有價而玉無價。在古代,自詡為君子之人,愛玉不釋手,甚或惜之如命。《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喜歡玉,或因讀過《詩經(jīng)》中“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
其實,人們喜歡玉,更是因為自古以來,人們賦予玉有五德。五德,是先秦時期德性的概念。陰陽家、儒家和兵家,對五德解釋有所不同。陰陽家說的五德是: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儒家說的五德是溫、良、恭、儉、讓(孔子就被贊有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和謙遜五德);而兵家認為“智、信、仁、勇、嚴”為將帥必具之德。
玉,被人們視為如此美好美妙名貴尊貴之物,但不一定知曉古代采玉的艱辛。這種艱辛,唐代詩人李賀《老夫采玉歌》,描寫的淋漓盡致,全詩如下: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
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這是李賀詩中少見的現(xiàn)實作品?!耙褂陮^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這兩句,把采玉人悲慘境遇、哀傷無奈和恐懼心情,如繪畫一般表現(xiàn)出來,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兩句詩的意思是:夜黑雨狂的山岡上,老漢只好以榛子充饑。杜鵑聲聲哀怨啼血,就像老漢悲傷的淚滴。又深又險的藍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縱然過了千年仍怨恨藍溪。
韋應物,早于李賀,也寫過一首采玉的詩,叫《采玉行》,詩中有 “絕嶺夜無家,深榛雨中宿”詩句,同樣描寫了采玉人的凄苦境況。
玉,象征著美好、高尚、吉祥和久遠,但人們宜應知曉采玉人勞作的艱辛。玉,能提醒和敦促愛玉佩玉人,言行要具備美玉象征的五德(溫、良、恭、儉和讓),力求五德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