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
AI來襲,有人主動順應,有人被迫迎擊,有人不知所措。實踐證明,求人不如求己,自助者得天助——
如果要問當今世界,工人的最大危險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會說工傷意外,或者行業(yè)更迭,然而更大的猛獸在后面——人工智能。
因為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發(fā)展工業(yè)機器人也成為國家戰(zhàn)略之一。《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yè)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而實際上,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yè)機器人消費市場。
前陣子,機器人已經搶了不少金融從業(yè)者的飯碗,現在他們已經奔著工人來了。面對危機,產業(yè)工人的反應呈現百態(tài)。
聽說沈陽有場國際機器人產業(yè)展覽,這個消息讓張巍有點兒興奮也有些忐忑,他準備去看看。作為一名流水線工人,張巍一直很好奇機器人是如何工作并準備搶走他的飯碗的,盡管逛展會的人里,可能就有做決策買機器人淘汰他的人。
張巍是沈陽一家汽車配件廠的工人,主要在流水線上組裝汽車天線,這些天線用在眾多的豪車上。張巍夫婦還養(yǎng)不起車,只能靠單位通勤車上下班。每天在班車上百無聊賴的時候,他都要數一數路過的豪車上,有多少天線是自家企業(yè)生產的,甚至是自己親手組裝的。
盡管收入一般,張巍卻比較知足,因為自己的一兒一女都很健康活潑,尤其是兩歲的小女兒,真真是自己的小棉襖。每天到家被女兒親的一臉口水,張巍并不在乎,他對自己要二胎的決策很是滿意,哪怕時刻都需要節(jié)約不敢花錢。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張巍有些不安,因為連續(xù)接到幾個朋友或辭職或被辭退的消息,其中有兩個是因為企業(yè)引進了機器人。張巍工作的流水線,早就聽車間主任說要淘汰,只是最新的生產線要上千萬美元一條,短時間內性價比還趕不上人工,老板還沒下決心換,張巍覺得自己還能安穩(wěn)工作四五年。
面對席卷而來的智能機器人搶奪工人飯碗的大潮,像張巍這樣的人規(guī)模最為龐大,處境似乎也會變得糟糕。因為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第一、二產業(yè)所雇傭的人數比重依然很高,而這些產業(yè)都是很容易自動化的領域。牛津大學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奧斯本(Michael Osborne)發(fā)表的一篇廣為引用的研究表明,未來10~20年,美國有47%的工作崗位有自動化的風險,據此推算中國的比例則高達77%。崗位的自動化,意味著工人的大幅削減。
張巍那幾個離職的朋友,合伙做起了水果生意,張巍也時不時去他們的水果店里看看。但是沒到3個月,水果店就被街對面新開的連鎖副食超市給擠黃了,一盤算幾個人虧了七八萬元,平均下來每個人損失不多,卻讓大家都更加謹慎也更加急躁起來。畢竟,一年半載的失業(yè)還能承受,但是看不見希望的努力才是殘酷的。
張巍幫不上什么忙,就掏錢請哥兒幾個吃了一次燒烤,看到朋友們有些消沉,張巍也高興不起來——他們多數都是一個孩子,自己卻有兩個孩子要養(yǎng)。張巍妻子的建議是,不如去學學燒烤,因為對面鄰居開了3年燒烤攤,就把所有房貸都還完了。不過張巍還是想再看看,他一個大老爺們還是拉不下臉去街頭烤串。
“誰知道呢,沒準到時真下崗了,自己也會去支個攤吧?”張巍的回答仍然是觀望。
26歲的王樹偉,剛買了一箱子新書——《著陸頁:獲取網絡訂單的關鍵》《互聯網新思維:未來十年的企業(yè)變形計》《文案訓練手冊》……
對于鉗工專業(yè)職高畢業(yè)的他來說,這些書實在過于陌生,之前說起網絡技能,他只會瀏覽網頁,刷刷抖音。他從來沒想到,要依靠從這些書中獲得的知識來重新工作。
5年前,剛畢業(yè)的王樹偉,應聘到沈陽一家鋁合金結構部件廠,在車間負責零部件制造,每天的工作就是銼削、鉆孔、劃線。一開始,企業(yè)還是半自動化生產,在學校比較用功的他,很快就適應了工作,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技工,每月工資能到手3000元。
隨著公司業(yè)務的不斷發(fā)展,車間一分為二,王樹偉也成為了一名業(yè)務骨干,工資攀升到5000元。公司為了留住人才,在2017年推出了員工持股計劃,更誘人的是,員工持股并不是大鍋飯平均分,級別越高可投入的資金也越多,高管級別最高可到50萬元,因而每年的分紅將是一筆豐厚收入。
王樹偉將公司的發(fā)展看在眼中,琢磨著一旦入股,未來5年的收入至少翻一倍,而他恰好又處在持股條件基本線上。
當他興沖沖地籌集了5萬元錢,準備到公司辦理入股手續(xù)時,兩個生產車間的骨干入股卻被公司領導叫停。摸不著頭腦的他,和其他幾個班長打聽了好幾天,終于弄清楚,企業(yè)準備投資3000萬元,上兩條全自動智能生產線!
一周后,在宣布這個決定的員工大會上,公司董事長興奮異常地介紹了智能生產線的好處:“我們最高能將生產效率提升10倍,同時加工精度也提升近10倍,部件車間只需要兩個新來的技術員,將基本實現黑燈工廠!”
領導在前面說得眉飛色舞,王樹偉幾個人卻心如死灰,因為他們除了個人能力突出之外,壓根就不懂智能系統(tǒng)的維護,現學操作不僅學歷不夠,也不趕趟了。因為3個月后,新系統(tǒng)就將到場,新設備安裝好之時,就是他們的下崗之日。
入股沒趕上,還要面臨下崗,王樹偉感覺遭遇了晴天霹靂。
一個好消息是,就在王樹偉準備辭職的時候,人力資源經理找到他,拋出一個新的機會——轉崗做網絡營銷專員。同時,他也了解到公司的一個新轉變,那就是互聯網營銷帶來的業(yè)務額已經超過5000萬元,占到總業(yè)務的1/5。公司組建了新的互聯網營銷部,需要充實一批懂產品的一線骨干和客戶溝通專業(yè)問題。但同時,人力資源經理也指出他的一個短板:互聯網知識貧乏,要盡快補課。
這樣的消息,對于已經絕望的王樹偉來說,不啻天籟之音。趕走即將失業(yè)的陰霾,王樹偉走馬上任新的工作崗位,從操作機床到敲打鍵盤,王樹偉的轉型之路一開始并不順利,但是幾次和客戶溝通之后,居然促成了一單100萬元的生意。客戶下單的理由是——小伙子把產品說得頭頭是道,絕不是那些油嘴滑舌的業(yè)務員,真正回答了客戶使用中的幾個安裝難題。
網絡專員工作的第三個月,王樹偉的工資條上,出現了一個他以前從未達到的數字:10280。這里面的大部分,是他促成的兩個大訂單的提成。
工資到手之后,他立刻花了500多元買了這批書,這個舉動還得到了公司董事長的表揚——每個員工都要學會終身學習,公司也將為轉型的員工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9月,王樹偉將作為公司重點培養(yǎng)的網絡專員,前往北京培訓半個月。
當前中國,不少“5060”退休人員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卻“到點退休”在家無事可干,他們一技在手、有時間有意愿再就業(yè)。不少老板和單位為招不到熟練工和技術人員而犯愁。
退休焊工老李,正好在這個供需界面上找到了又一春。
作為鐵路系統(tǒng)的一名焊工,老李在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奉獻30多年,也沒有謀上一官半職,最后因為工廠搬遷,進行現代化改造,焊工這個職位被焊接機器人所取代。老李遂從工人位置上退休,因為是特殊工種,老李退休時只有55歲,精力充沛,總想干點兒什么。正好沈陽一家建材公司缺少售后服務人員,老李就應聘過去當了一名售后。
入職后,老李憑借多年的工作積累和鉆研精神,迅速掌握了企業(yè)高端衛(wèi)浴產品的技術參數和維修方法,掌握了數十款智能產品的維修訣竅,成為管理十余名售后人員的部門經理。
談到快速成為一名干部,老李笑著擺擺手說:“沒有啥竅門,一是有積累,二是能趕緊去。現在的年輕人太浮躁,不會干活兒,也不愿意研究。所以我就矬子里拔將軍了?!?/p>
談到機器人威脅傳統(tǒng)產業(yè)工人的飯碗,老李并不在意。“按理說我是被機器人也就是你們說的人工智能搶走了飯碗,但是機器人再厲害,也得有人安裝使用,出了問題還得懂技術的人去修。”
(文中人物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