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泗梅
摘要 簡述秈粳雜交稻甬優(yōu)4550在五華縣2年早造生產試驗和種植表現(xiàn)。該品種表現(xiàn)熟期較早、抗倒伏、耐寒性強、豐產性好,較好地協(xié)調了抗逆性與豐產性,是目前五華縣替代天優(yōu)103等中早熟品種的理想組合。同時總結了甬優(yōu)4550的高產栽培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秈粳雜交水稻;甬優(yōu)4550;種植表現(xiàn);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24-0027-02
甬優(yōu)4550是浙江省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利用甬粳45A與F9250組配而成的感溫型三系秈粳雜交稻新組合,2016年3月25日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粵審稻2016026)。五華縣于2016年早造引進安排在五華縣農業(yè)科學技術研究所試驗基地試種并安排五華縣橫陂鎮(zhèn)葉湖村進行生產試驗(0.8 hm2)。2017年早造擴大種植示范21.8 hm2,其中:轉水鎮(zhèn)里塘村6.0 hm2、橫陂鎮(zhèn)葉湖村5.3 hm2、河東鎮(zhèn)寶瑞村3.3 hm2,其余各鎮(zhèn)共種植示范7.2 hm2以上。該組合2年種植示范結果表現(xiàn)熟期較早、抗寒性突出、種性較良好,較好地協(xié)調了抗逆性與豐產性,是五華縣替代天優(yōu)103等中早熟品種的理想組合。五華縣擬將甬優(yōu)4550作為中早熟主推組合進一步擴大推廣種植,擬于2018年早造推廣種植面積達到500 hm2以上。
1 種植表現(xiàn)
1.1 生育期較早
據2016年、2017年種植示范調查,該組合表現(xiàn)熟期較早,早造全生育期122 d左右,熟期較天優(yōu)103遲2~3 d,適宜五華縣氣候條件早造栽培,特別適合易旱田及對水稻熟期要求較早的田塊種植,也是解決晚稻預留秧跡地較為理想的品種。
1.2 豐產性能好
一是全期生長勢旺盛。拋(插)后早生快發(fā),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據調查,早造拋(插)后約22 d達到夠苗,約35 d達到分蘗高峰期,最高苗數為590.1萬株/hm2,有效穗數為340.05萬穗/hm2,成穗率57.6%。二是穗大粒多,谷粒短、小,著粒較密,結實率高,表現(xiàn)高產穩(wěn)產。五華縣早造栽培一般產量為9 000 kg/hm2,高產可達11 250 kg/hm2以上。據2017年早造橫陂鎮(zhèn)葉湖村示范點調查,平均每穗總粒數為154.2粒,穗實粒數137.2粒,結實率89.0%,千粒重21.4 g,實收平均產量為10 264.5 kg/hm2。2016年早造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 825.0 kg/hm2,2017年早造轉水鎮(zhèn)里塘村示范片3.33 hm2實收平均產量為10 276.5 kg/hm2,高產田塊產量達到11 578.5 kg/hm2。
1.3 適應性較廣
據2年早造種植調查綜合,甬優(yōu)4550在肥力較低的淺瘦、砂質田種植產量較高,在肥力較高的田塊種植產量較高、較穩(wěn)。在五華縣琴江河沿岸易旱田及對水稻熟期要求較早的高寒山區(qū)及歷史稻瘟病區(qū)試種示范,均表現(xiàn)高產、穩(wěn)產。
1.4 抗逆性較強
一是耐寒性強。2017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雖受低溫、寡照和降雨天氣,特別是201702號臺風“苗柏”襲擊前后帶來的持續(xù)強降雨天氣影響,但甬優(yōu)4550植株仍正常抽穗揚花和灌漿結實,結實率89.0%,結實率未受到影響。二是較耐肥,抗倒性強。該組合株型緊束,莖稈粗壯硬朗,植株矮稈,株高93.2 cm左右。種植示范區(qū)有個別過氮田塊,但未發(fā)現(xiàn)有倒伏現(xiàn)象。三是抗病性較強。2年種植示范調查,田間均未發(fā)現(xiàn)葉瘟、穗頸瘟和白葉枯病,紋枯病發(fā)生輕。2017年早造安排在五華縣的歷史稻瘟病區(qū)周江、郭田等鎮(zhèn)種植示范,田間均未發(fā)現(xiàn)稻瘟病。
1.5 后期熟色好,食味較好
據種植示范區(qū)調查,該組合中后期葉片轉色順調,劍葉直立,抽穗整齊,灌漿結實期較長,后期青枝蠟稈,穗粒金黃,熟色好。米質未達優(yōu)質等級,長寬比2.3,米飯食味較好,有南方“珍珠米”稱譽。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時精量播種,培育壯秧
甬優(yōu)4550適宜拋秧或機插栽培,五華縣早造種植宜于3月上旬初播種,實行集中育秧。秧田增施腐熟有機肥,播種前1~2 d整秧地,壓平沉實整好秧廂并按每10 m2秧地施用進口復合肥250 g作底肥。采用拋秧栽培、塑盤育秧的,用塑盤900塊/hm2(434穴/盤),種子22.5 kg/hm2。將塑盤擺在秧床上,播種前在秧床的秧廂溝里灌入少量的水,攪拌形成泥漿,用勺將泥漿潑入塑盤上,刮平泥漿后播種。采用機插栽培、缽苗育秧的,用缽苗育秧盤600塊/hm2(448穴/盤),種子22.5 kg/hm2。種子催芽露白混勻育秧基質土裝入播種機播種。播種時,做到每穴有3~4粒種子,盡量減少空穴。
播種后輕壓種防串根,排除田間積水,并覆蓋尼龍薄膜防寒。視天氣情況,在秧苗二葉一心期開始通風煉苗,煉苗幾天后選晴暖下午進行揭膜,揭膜時田間保持秧廂溝內有水,確保培育壯秧[1-2]。播種2~3 d后灌回淺水,秧苗1葉1心后隔3~4 d每10 m2秧地用腐熟低濃度有機肥液40 kg淋施1~2次,培育壯秧。
2.2 大田施足基肥,適時拋(插)秧
早造播種后即可進行大田初次整地,施消石灰750 kg/hm2進行土壤消毒,減少病原菌。拋(插)秧前進行第2次整地,做到田面平整,四周有環(huán)田溝,每塊田單獨排灌。結合整地工作,大田全層重施基肥,施腐熟農家肥7.5~12.0 t/hm2混合過磷酸鈣375 kg/hm2+碳銨375 kg/hm2作基肥,耙爛耙平后即可拋(插)秧。
秧苗秧齡達到20~23 d,秧苗3.0~3.5片葉時拋秧或機插為適時。合理密植,拋(插)足基本苗。塑盤育秧拋秧規(guī)格為24~26蔸/m2,拋植22.5萬~25.5萬蔸/hm2,拋植基本苗82.5萬株/hm2以上。缽苗育秧機插規(guī)格為行距30 cm、株距12~14 cm,插植24萬蔸/hm2以上,每蔸插3~4苗,插植基本苗90萬株/hm2以上。做到田面淺水、淺插、正插、不插損傷秧苗[3-4]。endprint
2.3 加強肥水管理
2.3.1 精準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精準施肥。早施、重施前期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巧施中期肥,實現(xiàn)壯稈、大穗目的。移栽后4~6 d施返青肥,結合除草,施尿素150 kg/hm2混除草劑50%二氯喹啉酸75 g/hm2+50%吡嘧·二氯喹2 250 g/hm2或35%拋秧凈1 050 g/hm2。移栽后10~12 d施用分蘗肥,施尿素75 kg/hm2+氯化鉀180 kg/hm2+進口復合肥150 kg/hm2。在移栽后18 d左右對長勢較差的禾苗補施進口復合肥60~75 kg/hm2作平衡肥。在追肥過程中做到田間薄水,施后自然落干,以利提高肥效。后期結合病蟲害防治適當進行根外施肥,提高結實率,增加粒重[5-6]。
2.3.2 科學排灌水。大田水分管理上,為促進前期早發(fā),分蘗末期控制無效分蘗,后期確保根系活力,以“增氣、養(yǎng)根、?;盍Α睘橹行摹>唧w方法是移栽返青后保持淺水,分蘗期濕潤灌溉促分蘗,移栽后20~22 d,苗數達到330萬株/hm2左右時開始排水曬田。采取多露輕曬,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生長和深扎,增強植株抗病、抗倒伏能力,減少病蟲害發(fā)生。幼穗分化后期至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灌漿成熟期采用間歇灌溉、干濕交替的方式,后期干濕交替以濕潤為主,以確保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充實度。
2.4 病蟲螺害綠色防治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病蟲螺害調查及預測預報,把握防治適期,及早選用對口農藥及時防治,確保豐產豐收。浸種時用強氯精1 000~1 200倍液進行種子消毒。拋秧前1~2 d施好送嫁藥,預防稻瘟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稻薊馬、螟蟲等病蟲害,使秧苗帶藥下田,減少大田前期病蟲害。有福壽螺危害的田塊,抓住大田整地時機,人工撿拾福壽螺,拋秧前2 d用6%密達5 250 g/hm2或70%百螺殺300 g/hm2混細沙375 kg/hm2均勻撒施防治螺害。防治稻瘟病,以預防為主,本田分蘗盛期、破口期、齊穗期各施藥1次。用40%稻瘟靈1 500 g/hm2或20%三環(huán)唑1 500 g/hm2兌水1 050 kg/hm2噴霧防治。預防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根據發(fā)生情況及時用藥防治。用20%龍克菌1.5 kg/hm2或20%葉青雙1.5 kg/hm2兌水1 050 kg/hm2噴霧。防治紋枯病兼治稻曲病,本田分蘗末期、破口期、齊穗期各施藥1次。用16%紋病清600~750 g/hm2或愛苗45包/hm2兌水1 050 kg/hm2噴霧防治。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根據發(fā)生情況及時用藥防治。防治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用1.8%阿維菌素1 500 mL/hm2或40%福戈120 g/hm2或48%毒死蜱1 500 mL/hm2,兌水1 050 kg/hm2噴霧防治。防治稻飛虱用80%敵敵畏4 500 mL/hm2+25%噻嗪酮或25%吡蚜酮300~450 g/hm2兌水1 050 kg/hm2噴霧防治。
2.5 適時機械收獲
甬優(yōu)4550抽穗后38~42 d谷粒成熟度達到85%以上時,選擇晴好天氣及時用收割機械進行收獲,避免因過于成熟而落粒造成損失。
3 參考文獻
[1] 何長水,何強生,馬榮榮,等.秈粳雜交稻新組合甬優(yōu)1538在鄱陽種植表現(xiàn)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6,31(5):47-48.
[2] 林增貴.優(yōu)質秈粳雜交稻甬優(yōu)17在永安市種植表現(xiàn)與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6,34(2):69-71.
[3] 韋還和,李超,孟天瑤,等.甬優(yōu)系列秈粳雜交稻高產栽培與生理特性研究進展[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15,36(4):79-84.
[4] 阮洪家.秈粳雜交稻甬優(yōu)2640組合缽苗機插超高產配套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5(5):53-54.
[5] 江德權,盧王印,陳建明,等.秈粳雜交稻甬優(yōu)12在衢州市種植表現(xiàn)和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11):47-48.
[6] 楊立武,韓娟英.秈粳雜交稻甬優(yōu)538在余姚的種植表現(xiàn)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稻米,2014,20(3):1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