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西省吉水縣公安局文峰派出所 周忠海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chǎn)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在司法實踐中,我們習慣地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案件,簡稱為銷贓案。在銷贓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的前提條件。只要嫌疑人知道該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就應當認定其主觀上是明知,并不要求嫌疑人必須明知該物品是什么具體的犯罪所得、是如何所得、該物品具體是什么物品、有何價值等細節(jié)。
“明知”是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對行為事實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關系的認識。認定“明知”,不能僅憑被告人的口供,應當根據(jù)案件的客觀事實予以分析。一般而言,對于“明知”的認定,應當通過對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情況的審查,實施侵害行為的時間、環(huán)境、目標選擇,對危害后果的處置等,加以綜合確認。
在司法實務中,對于常見的自然犯和法定犯,犯罪主觀方面一般比較容易認定,這種認識是一般人所具有的生活常識、社會經(jīng)驗或者常理性認識,即屬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范疇,一般只要具有違法性認識即可。對于特定案件,需要特定的違法性認識。但是,隨著有組織犯罪、多鏈條犯罪等復雜類型犯罪的發(fā)展,犯罪分工越來越細,嫌疑人的反偵查能力增強,犯罪主觀方面的認定趨于客觀標準,即推定“明知”。
推定“明知”,屬于對犯罪主觀方面的深究。犯罪主觀方面,是偵查人員應用“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認識規(guī)律,對嫌疑人主觀心態(tài)作出的法律評價。犯罪主觀方面直接影響著犯罪行為是否成立、犯罪行為的性質劃分、刑罰處罰的檔次。由于它主要來源于司法認知,且無明確的證明標準,犯罪主觀方面的認定一直是困擾司法實務工作的難點,單純依據(j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認定犯罪主觀方面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
近年來,伴隨著打擊犯罪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逐漸出現(xiàn)了關于犯罪主觀方面認定的有關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對于非法收購的“明知”認定規(guī)定了客觀標準,使得犯罪主觀方面的認定有了客觀依據(jù)。
作為偵查人員,筆者承辦過多起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案件,發(fā)現(xiàn)此類案件訊問難點如下:
是否“明知”是行為人的一種主觀心態(tài),證明“明知”最有力、最直接的證據(jù)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但犯罪嫌疑人口供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其證明力隨著口供內(nèi)容的變化而變化。因為犯罪嫌疑人受趨利避害思維的影響,往往矢口否認其對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犯罪所得及其產(chǎn)生的收益是“明知”的。
有的犯罪嫌疑人即使在偵查階段作了“明知”的供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嫌疑人在知道自己的供述將直接影響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直接影響到司法機關是否對自己的行為定罪量刑時,為了逃避刑罰,嫌疑人往往會推翻原來所作的“明知”供述。
在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心照不宣,犯罪嫌疑人矢口否認。出于急于脫手兌現(xiàn)的心理,上游的犯罪嫌疑人都會隱瞞贓物的來源;出于貪圖便宜的心理,下游的買方根本不可能去深究贓物的來源。在贓物交易中,買賣雙方經(jīng)濟利益捆綁,容易在心理上形成默契,給訊問工作帶來較大難度。
在其他犯罪中,偵查人員訊問常常會從客觀外圍證據(jù)著手,尋找審訊的突破口??墒?,在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案件中,這種審訊策略卻不奏效。因為銷贓交易的買賣雙方一般素不相識,而且交易的時間、地點常常具有隱秘性和一對一交易的特點,往往沒有旁證、無犯罪現(xiàn)場痕跡物證可供勘查,導致很難取得客觀證據(jù)去印證和反駁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兩大方面來推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
如果犯罪對象為機動車,那么直接依據(jù)相關司法解釋關于“明知”的法律推定來認定。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與盜竊、搶劫、詐騙、搶奪機動車相關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guī)定,涉及的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行為人主觀上屬于上述條款所稱“明知”:(一)沒有合法有效的來歷憑證;(二)發(fā)動機號、車輛識別代號有明顯更改痕跡,沒有合法證明的。上述案例二中,在賣方?jīng)]有合法的車輛來歷憑證、沒有車鑰匙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認定買方“明知”。
如果犯罪對象為機動車以外的普通財物,則采用事實推定的方法來判斷犯罪嫌疑人對贓物不法來源“明知”的認識程度:
(一)看贓物交易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習慣。如夜間收購、路邊收購,對“明知”認識的程度就大于白天收購、市場收購。案例一中,按照交易習慣,一般是車主開車前往加油站購買柴油灌入油箱,而買方卻駕駛三輪車、使用大塑料桶裝載柴油,有違正常交易習慣。
(二)看贓物的特征。偵查人員應當從正規(guī)商品與贓物的特征對比入手展開訊問,贓物一般都有被盜的撬痕,沒有配套的說明書、原裝鑰匙等。
(三)看交易的價格是否顯著低于市場價值。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一般賣贓者所得贓款僅僅是贓物鑒定價值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
(四)看有無正當?shù)慕灰资掷m(xù)。如果是正當?shù)纳唐方灰?,出賣方一般都會出具正規(guī)的發(fā)票,還要登記買方的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基本信息。反之,贓物交易會故意繞過這些正規(guī)的交易手續(xù)。
(五)看贓物與賣方職業(yè)、體貌的匹配性以及賣方對贓物的了解程度、是否急于脫手等細節(jié)。交易柴油、電動車、手機等物品,按照生活常識賣方都要去正規(guī)的場所交易,賣方必須是具有相關職業(yè)資質甚至規(guī)范的職業(yè)著裝,賣方賣出的商品價格、品牌、型號、規(guī)格都有顯眼的標識,這些商品交易的細節(jié)都是偵查人員訊問需要緊扣的。
(六)贓物后期處理是否存在異常情況。正規(guī)的商品交易,買方后期會公開合法地使用,而贓物的后期使用則不同程度存在異常情況。比如說,買方會采取窩藏、轉移、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即使使用贓物,買方由于心虛往往選擇在偏遠區(qū)域、水上、夜間等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時機使用。
最后,偵查人員分別列出可證明“明知”的基礎事實和可反駁“明知”的基礎事實進行分析比較,再結合一般的經(jīng)驗法則、邏輯規(guī)則、生活常識判斷哪一方的事實和理由更為充分可信,最后推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