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單位都在爭創(chuàng)文明單位。是把“文明”作為一項任務,還是把“文明”當成一種修養(yǎng)、一種修行?兩種心態(tài),效果定會不同,對每個參與者帶來的收獲也會不同。
我不是性本善或性本惡論者。但我想說的是,“文明”會給人帶來快樂,只有享受到其中的樂趣,才會激勵自己不斷地去做文明的事。如果簡單地把“文明”作為一項任務的話,充其量算作是“被文明”,是很難化為自覺的。有一天晚上我需要加班,就在單位附近找了一個餃子館吃飯。當時正值飯時,來小店吃飯的人挺多,有三個農民工兄弟站在門口等座位,待其他客人吃完了,他們再坐下吃。我在的桌子只有自己一個人,于是便招呼他們拼一下桌,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卻對我很是感激,當然這點小事是不需要感激的。自從查出了中度脂肪肝之后,我經常利用上下班的時間走走路,不到五十分鐘的路程,節(jié)省了車的油錢,還鍛煉了身體。有一天早上,看到一個老大娘出門辦事,已經走出了很遠,一個她兒子模樣的人在后邊喊:“杯子,杯子忘記帶了!”可不,大熱的天,不帶個喝水的杯子怎么行。我從她家人的手中拿過杯子說:“正好一個方向,我給你捎給大娘!”還有一次,也是早晨上班時間,一個姑娘騎著電動車趕路,車筐里的鎖掉在了路上。如果返回來屬于逆行,并且人很多根本不可行。我從地上撿起了姑娘的鎖,快趕了幾步送給了她。這些事雖然很小,但覺得自己做了對他人有用的事,當時還是很有成就感、榮譽感。所以我認為,“文明”并不一定都是做一些大事,需要的是從這些身邊的小事做起;“文明”是一種利他精神,做了好事,自己會發(fā)自內心地高興;“文明”還應當是一種自覺,一種向善向美的追求。我“文明”我快樂,這種文明才可能是長久的。
從小學起,我們就學習“五講四美三熱愛”,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示標語到處都能見到。仔細想一想,其實我們內心里都有文明的底色,有時候倒不是不屑于表現我們的“文明”,而是不好意思說出來、做起來而已。為什么現在那么多孩子叛逆?有青春期的原因,也有家長和孩子相互之間雖然愛得深沉、但都不愿意直接表達的原因。如果相互之間多一些愛的表達,多一些愛的溝通,也許就會減少孩子的叛逆。這種事情還較多地出現在我們和老人之間,世上哪有老人不愛自己孩子的,也鮮有孩子不愛自己父母的,如果相互之間缺少愛的溝通、愛的表達,也容易產生誤解。如果當時我不好意思和那三個農民工兄弟說,“一塊坐下來吃吧,別站著了”;如果當時我不好意思和老大娘的家人說,“別追了,我代勞吧”;如果我覺得自己是某某單位的干部,不好意思從地上撿起那個姑娘的鎖,當然事情很小也都能夠解決好,但我肯定不會從中得到做好事的快樂,他們也不會從這種正能量的傳播中體會到快樂!
創(chuàng)建文明機關、文明單位,是一種外力的推動,更需要內心的主導。這個過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覺得,只有大家都養(yǎng)成了文明的習慣,并從中能夠得到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