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飛躍
在寧靜高處,在南安豐州九日山的西峰,一塊磐石與我不期而遇。托舉我的這塊巨大巖石,是高僧拘那羅陀在上面翻譯過《金剛經(jīng)》的“翻經(jīng)石”。
倘若沒有張汜的出現(xiàn),拘那羅陀肯定與泉州無緣。梁大同年間(535—545),官任直后的張汜奉旨出使扶南,訪求名僧和大乘諸論。張直后的誠懇,深深感動拘那羅陀,他決定毫無保留地把200余卷經(jīng)論梵本向華夏信眾傳播。事業(yè)成功的基礎(chǔ),必定要遠離安逸的生活。中大同元年(546)六月,嶺南天氣略微炎熱,年垂五十的印度高僧踏上南???,隨即馬不停蹄地北上,風餐露宿整整兩年。太清二年(548)八月,車舟勞頓的拘那羅陀終于抵達建康(今南京),武帝蕭衍待為上賓,親加頂禮,使住寶云殿。
如果不了解蕭衍,這位大德高僧受到重視的程度是難以想象的。說句客觀話,蕭衍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在中興二年(502)逼迫齊和帝“禪位”建立南梁,立國初期崇儒,社會相對安定。他一生做了45年皇帝,可惜晚年耗費大量精力,研究的經(jīng)學、史學、佛學的著作達千卷。甚至入寺廟做和尚、當住持、講經(jīng)書,在全國遍建佛寺。他對佛學過度癡迷,疏于朝政,在太清二年八月爆發(fā)的“侯景之亂”中被囚禁,兩年后餓死于臺城。
作為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拘那羅陀是有決心以實績報答梁武帝的知遇之恩的。然而,他剛?cè)胱氃频顩]幾天就發(fā)生的內(nèi)亂,打亂了他的計劃,但沒有削弱他弘揚佛學的信心。逃離建康這個是非之地,婉拒侯景的召用,輾轉(zhuǎn)幾處,于陳武帝永定二年(558)落腳晉安郡(今福州),在這座古老郡城待了三年,做的還是老本行,陳天嘉二年(561)來到梁安郡。
梁安郡的地點遲遲沒有結(jié)論,史學家經(jīng)過漫長的考證,復(fù)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家章巽認為故址在南安豐州,設(shè)置時間從梁天監(jiān)元年(502)至陳天嘉五年(564),之后改名為南安郡,他的發(fā)現(xiàn)得到梁大珂博士和楊維中教授的贊同。
拘那羅陀為什么選擇豐州九日山譯經(jīng)?因為“去山二里許”有一座建于西晉太康九年(288)的建造寺。原來,在唐景云二年(711)撤武榮州為泉州,治所移至臨海的晉江下游之前,豐州一直是閩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豐州的金溪水域?qū)掗煟樍鞫轮蓖〞x江出???,漕運極為發(fā)達??梢哉f,海上絲綢之路從這里鋪展。太康年間,西晉出現(xiàn)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憑借地理優(yōu)勢,此期間豐州生機勃勃,開福建寺廟先河的建造寺在九日山廟下、金溪河畔落成。
泉州的晉江兩岸第一次從中原大規(guī)模移民是在西晉末年,朝廷的日暮途窮導(dǎo)致群雄紛爭,“永嘉之亂”迫使大批中原士族舉家南逃,史稱“衣冠南渡”。豐州作為郡治,居住的人丁殊多。九日山的得名,源于中原士子常常于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到此登高望遠,尋找懷念故園的寄托……拘那羅陀駐錫“佛法無邊播四方”的著名伽藍——建造寺的依據(jù)更加充分。
對于禪學深刻的悟解,成熟了拘那羅陀的淡定,他在中國生活23年,不改初衷,堅持翻譯經(jīng)論傳記64部、278卷。他在九日山“因取梵文、譯正了義”的《金剛經(jīng)》,是世界上最早的梵譯漢版本。大乘《金剛經(jīng)》是學佛唯一必讀的佛典,其經(jīng)義是成佛獨一無二的妙道,與《論語》《道德經(jīng)》并列視為禪、儒、道三家的寶典,號稱“一切諸佛,皆從此經(jīng)出”,無疑是學佛沙門的一盞明燈。拘那羅陀以生命的執(zhí)著,在九日山的建造寺和磐石上演繹著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他以風中的冥想,表達宗教的哲學和哲學的宗教。光陰太細,指縫太寬,倏忽間,三年已在這位有追求的智者忙碌中悄悄溜走。
高僧拘那羅陀是旅居泉州的第一個外國人,但絕非是最后一個人。在他離開九日山231年后,姜公輔來了。姜公在宰相任上,唐貞元八年(792)因直言敢諫觸犯圣怒被貶為泉州別駕,用現(xiàn)代語表述,這個職務(wù)是刺史助理,是個可有可無的閑職。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到貶謫荒僻之地,姜公輔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好在刺史席相對他禮待優(yōu)容,想方設(shè)法為他消除心中的憂憤哀痛。泉州市區(qū)東湖公園里古人建有二公亭,為的是紀念二人在泉州建立的私誼。
姜公輔心情稍微平復(fù)后,聞知高士、詩人秦系流寓九日山,決計前往拜訪。刺史席相提供了諸多方便。高士的義項是指學術(shù)、技能、地位高的人。唐代士子以歸隱為最高境界,且形成風氣。秦系在西峰住了25年,留下許多寫意重于寫實的詩章。
這一次見面,讓姜、秦兩公成為莫逆之交。姜公輔索性筑室東峰,與秦系對峰而居,時而松下飲酒,時而臨溪垂釣,時而談詩論文。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在九日山生活13年的姜公輔病逝,秦系把他安葬在東峰南麓,現(xiàn)在墓冢仍存。他們的名字,因九日山的姜相峰、高士峰兩座青峰而不朽。姜公輔是愛州日南(今越南河內(nèi)以南)人,或許有人會質(zhì)疑,日南是大唐屬地,姜公輔不能歸入外籍。姜公輔算或不算不是問題,還有人來得比他更早。他們是唐武德年間來泉州傳教的三賢、四賢。武德(618—626)是唐高祖李淵的年號,也是唐朝的第一個年號。唐朝使用武德這個年號一共9年。長眠在泉州東郊靈山的三賢、四賢,是伊斯蘭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門下賢士,他們確實是正宗的外國人。況且九日山上,也遍存亞、非人的印跡。
建造寺移建九日山南麓今址是唐大歷三年(768),唐懿宗年間擴展成擁有54所院落的大寺,后來改名延福寺,寺旁的通遠王祠,又稱昭惠廟,主祀海神通遠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感其靈驗,大旱時親往祈雨,果然天降甘露,在蔡襄的努力下,朝廷加封通遠王為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時陸上絲綢之路被阻絕,經(jīng)濟中心南移,是不是冥冥之中得到拘那羅陀的佑護?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成立市舶司,這是專門管理海外貿(mào)易的機構(gòu),足見朝廷對于泉州經(jīng)濟的倚重。古代船舶沒有發(fā)動機,航行靠風,浩浩蕩蕩的外國商船,乘夏季西南風而來,冬季順東北風歸國。為了溫暖外商,吸引更多人前來貿(mào)易,“夏迎舶,冬遣舶”的祈風典禮應(yīng)運而生。地點選在九日山通遠王祠。
祈風名義上是祈求海上航行平安,但祈求增加稅賦收入是最主要目的。典禮是最高規(guī)格的——郡守和市舶司主管官員擔任主持人、主祭,參加的嘉賓有蕃商代表和地方官員。儀式結(jié)束后,主官們登山泛溪,飲酒賦詩,有心的官員還勒石記事。這座“無石不刻字”的名山,在“翻經(jīng)石”周邊的摩崖上,珍存77方蔡襄等名士的題刻,都是書法藝術(shù)的瑰寶。最能體現(xiàn)海交活動有13方,記載了從1174年至1266年南宋92年間10次祈風典禮和3次市舶司官員的活動??淘谀ρ律系奈淖?,定格著“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盛事。
目光投向泉州灣,思緒穿越宋元時期,我看到,航標燈搖曳在姑嫂塔上,于是有了驚艷的回眸;航標燈閃亮在六勝塔里,于是有了無悔的追隨:一艘艘載滿絲綢、茶葉、瓷器和中華文明的商船出港。如今,開元寺“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陳列著一艘宋代商船,這是1974年從古刺桐港灘涂下挖掘的。出土的文物有4700多斤檀香木等香木料、56件瓷器、2000多個貝殼、504枚唐宋銅錢……泉州被確定為海絲起點,實在有太多的實物支持。與此同時,偌多域外物資和文化也從泉州港傳入內(nèi)地。
正是許許多多先民秉持務(wù)實精神,創(chuàng)造了泉州宋元成為泱泱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奇跡。在泉州大地上,如果沒有存留摩尼教草庵、伊斯蘭教清凈寺、道教老君巖、佛教開元寺東西塔、喇嘛教“三世佛”石像等宗教建筑,“宗教圣地”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美譽將難以花落泉州。這些全國獨一無二的歷史文物,都是“海絲”高度繁榮時期——宋元工匠的杰作,而這種“工匠精神”需要認真?zhèn)鞒小?/p>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許許多多的外國友人的第二故鄉(xiāng),這些友人之中,有的人在這塊神奇的土地終老;有的人在這塊神奇的土地繁衍后代,成為始祖;比如蒲壽庚,比如賽典赤·瞻思丁……當然,還得感謝雅各·德安科納、馬黎諾里、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等宋元時期造訪泉州的旅行家,是他們的游記,讓“刺桐城”“光明之城”的聲名遠播,引得一代又一代外國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