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曉
1911年之前,《蒙娜麗莎》遠不如現(xiàn)在有名,它只是法國羅浮宮中眾多展品中的一個,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文藝界精英對“她”比較了解。它之所以現(xiàn)在家喻戶曉和一起被盜案有關(guān)。
1911年8月的一天清晨,30歲的意大利人、羅浮宮油漆匠溫琴佐·佩魯賈利用工作之便,把《蒙娜麗莎》從畫框中取下來,卷起來藏在自己衣服下面,逃之夭夭。
《蒙娜麗莎》失竊后,羅浮宮上下倍感震驚,決定閉館一周,好好調(diào)查。政府解雇了羅浮宮館長,懲罰了所有警衛(wèi)。當時號稱世界上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巴黎人報》還在兩天后登了《蒙娜麗莎》巨大畫像,旁邊印著頭號大標題“佐貢達夫人(蒙娜麗莎原型)逃離羅浮宮”,并鄭重告訴人們《蒙娜麗莎》的失竊是個悲劇性的損失:“歷史上再沒有比《蒙娜麗莎》更完美的畫了?!?/p>
大眾文化對失竊案的炒作也到了極點。羅浮宮的保安系統(tǒng)經(jīng)常被小販們印在明信片上嘲弄。在一張明信片上,一名竊賊帶著畫像逃之夭夭,警衛(wèi)卻酣然入睡。另一張明信片上,蒙娜麗莎咧著嘴笑,旁邊寫著:“我真高興,400年后終于自由了?!?/p>
這些鋪天蓋地的報道和趣聞使得人們對《蒙娜麗莎》的興趣倍增,以至于一周后羅浮宮重新開館時,之前并不知曉《蒙娜麗莎》的人們也紛紛涌入羅浮宮,注視著那面空蕩蕩的墻壁和曾鑲嵌著《蒙娜麗莎》的畫框,表達自己的悲哀,仿佛一位備受愛戴的名人死了—參觀人數(shù)大大超過以前,這效果真的比廣告宣傳還要好上一萬倍。
當然,法國當局也沒有放棄對《蒙娜麗莎》的尋找,只是當時沒有監(jiān)控,要想找到盜竊者,希望幾乎為零。而《蒙娜麗莎》其實就放在佩魯賈住處爐子下面的箱子里。他見始終沒有人懷疑到自己身上,決定主動交出畫作,以換取一筆錢財。
1913年11月,佩魯賈給一名古董商寫了一封署名為“列昂納多”的信,聲稱自己手里有《蒙娜麗莎》,并開出了價格。古董商不敢大意,立馬通知了法國某美術(shù)館館長,決定兩人一起和“列昂納多”見面。接著,佩魯賈按照約定,帶著《蒙娜麗莎》到達指定酒店。經(jīng)過驗證,法國方面相信這確實是那幅失竊的《蒙娜麗莎》,并答應(yīng)給佩魯賈一筆獎金。
可就在佩魯賈等候獎金時,法國方面已經(jīng)報警了—畢竟盜竊《蒙娜麗莎》不是小事,佩魯賈就這樣被逮捕了。
佩魯賈在受審時極力強調(diào)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源于愛國之心,他說自己在羅浮宮看到那么多意大利藝術(shù)品落入外國人之手,心里很不舒服,而且《蒙娜麗莎》比其他畫作的尺寸要小得多,可以藏在衣服下面,因此才把目標鎖定在《蒙娜麗莎》上。
佩魯賈的辯護律師為了幫助佩魯賈減刑,他十分機智地辯護道,《蒙娜麗莎》雖然遭此一劫,但事實上大家都沒有損失什么,還收獲頗大:各家報社和明信片小販增加了銷量,羅浮宮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蒙娜麗莎》因此家喻戶曉。于是,佩魯賈被寬大處理:起訴人要求判他三年,而法院只判了他12個半月。
緊接著,《蒙娜麗莎》被追回的消息迅速在大街小巷傳開,人們對《蒙娜麗莎》的興趣再次被掀起?!睹赡塞惿繁徽一睾?,又有一批批游客紛紛前去羅浮宮參觀。經(jīng)過這兩撥熱點事件,《蒙娜麗莎》恐怕想不紅都難。